五下语文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五下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备课人:韩岳楼
第一单元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
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阳春三月学习这篇课文非常合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文本的解读要深刻,可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因此确定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我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在上课时,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两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相当透彻。特别是我提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可不可以换成„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衣?”时,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不能换,因为„绿袍‟比„绿衣‟的面积大,说明同学植了很多树。” “同学们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所以要用„绿袍‟。” “如果换成„绿衣‟,就不压韵了,这首诗压ɑo韵。” 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教学反思:文章题目“暖流”一词贯穿全文,“暖流”原来指一种自然现象,显然文章课题有着全新的深刻的含义。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整堂课的教学应该从课题这个“点”切入。以下我从精读赏析课文,来谈体会:
1.组织学生抓关键词“满面春风,和蔼,拍着,兴致勃勃,抑扬顿挫,高兴,满意”等词语,朗读体会江主席的平易近人又沉稳持重的领导风范。
2.江主席与同学们的亲切对话部分,则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的内容,同时看图想象对话时的人物神态动作,从而真切地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以及从背诵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江主席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最后结合两部分的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此时此刻,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心中的感受———激动,兴奋,喜悦,佩服……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就象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的心!这里需要老师做轻微点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就给予课题“暖流”更深层的理解。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闹嚷嚷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jiǎjiá)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B、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教学反思:在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待学生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之后,就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板书设计 4.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我也搜集了很多有关于鲁迅和三味书屋的资料供上课时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他们了解鲁迅、领悟腊梅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还是很活跃的,在充分感知腊梅特点的基础上,感知鲁迅的“早”。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本想解释一下“冰清玉洁”的,可学生说已经学过,叶欣就是个冰清玉洁的白衣天使。是啊,出现在那个单元的词语练习中!于是又有学生插话:鲁迅不也是个冰清玉洁的人吗?鲁迅和蜡梅一样冰清玉洁。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生成的不一定全都精彩,但生成的一定全都是真实存在的!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
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
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
三、四句)
4、理解
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
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情
画
宿新市徐公店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
www.linyi.net《草原》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2.......
《桥》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桥)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感受到,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窄窄的桥、危险的桥、不结实的桥)2、(出示课件危桥图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 )的木......
教学反思: 《用目光倾听》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他通过妈妈对孩子教导的话语,教会孩子应该如何与人交往。通过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让我们的读者明白在交流时要......
西师大版五年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时1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