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都市精灵》教案设计苏教版解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说出“都市精灵”在文中的含义。
2、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联系现实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观点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流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使之与人类友好相处。本文传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的随笔《都市精灵》,共同探讨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问题。
二、阅读思考,走近“精灵”
1、字典上“精灵”的意思是什么?文中指什么呢?(可爱的小动物)
2、课前请同学预习了,课文中写到了哪些都市?哪些精灵?
三、走进都市,善待“精灵”
1、课文中提到的那些都市中,哪些是和谐的?
请同学为各城市代言: 我是___(地名)代表队,我们城市最和谐,因为___________。示例:我是昆明代表队,我们城市最和谐,因为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有红嘴鸥陪我们过冬,他们成千上万,遮天蔽日,争相啄食着游人投向空中的食物,场面蔚为壮观,人们对我们昆明很羡慕。
(穿插赏析好句子,闭眼想象画面阅读法,体会精灵们矫健的身姿,壮观的场面)
2、相比较而言,哪个都市不太和谐?为什么?
3、请同学默读课文1---5段,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北京城动物稀少的现状。
(提示:
1、关键词
2、分析含义
3表达感情)
示例:第2段。碰巧了,还能看见一只小松鼠。在北京,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从“还”“居然”“简直”“奇迹”这些词可以看出小松鼠的稀少,在都市生活的不易,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小动物的担忧。
4、北京的动物一直就少吗?哪里可以看出来?
5、将北京的乌鸦过去和现在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男女生分读,比较读出今昔的变化)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也是这种写法?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板书:时间、空间、对比)
6、对于北京这种少动物的现状,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和愿望呢?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即:观点: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衡量标准:人与动物共存
愿望:都市+精灵= 与“狼”共舞(和谐)
都市—精灵=孤城寡人
板书
(探究孤城寡人和与狼共舞的含义
请同学们组内朗读这三段,讨论探究,帮老师解答疑问。也许你们也有自己的疑问,也在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我们在班内交流。注解:1.“孤城寡人”,化用成语“孤家寡人”,巧妙地表现了城市失去动物后的冷清,极为警醒。
2.第12节中的“与狼共舞”,借用成语“与狼共舞”翻出新意,呼吁人们与动物友好相处,浪漫而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这是运用创造新词、借用旧词的手法,既使读者眼前一亮,新颖感油然而生。而且也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适时板书: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走向社会,拥抱“精灵”
1、为什么会出现像北京这样动物稀少令人悲哀的现象?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2、你了解的人类的霸道行为有哪些?(学生列举事例)
3、我们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多可爱的动物?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4、结语:世界是万物的花园,人类没有权利独享,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该以主人自居惊扰它们。人与动物是共生共存的。课程虽然结束,但关爱生命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课程。
五、作业
1、为保护精灵拟一则公益广告。
2、推荐阅读:周国平《与自然和谐相处》 《亲近自然》
《万物皆有灵》来源:摘自《女子文摘》
六、板书
都市精灵
舒乙
对比:时间、空间 观点:人与动物共生共存
愿望:都市+精灵= 与“狼”共舞(和谐)
杜绝:都市—精灵=孤城寡人(霸道)
标点符号暑假作业标点符号用法:一、问号1、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例:是你去,还是我去?2、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例:(1)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
综合性学习暑假作业一、综合性学习。近日,学校开展“走近‘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活动一:下面是陈教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学......
江苏省盐城东台市唐洋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 成功》教学案
9.《成功》季羡林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导入。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10《嫦娥奔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9 《推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2、学会14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