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学第九册第七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道与规律 第6课 相反相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3.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等词句。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简介
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功成弗居》。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重点字词解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斯:这。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⑤盈:充实、补充、依存。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单单从文字上面是没办法解读的。因为一般我们都主张明辨是非、好坏、善恶,但是这里的经文怎么说:『知道美,会是一种恶事呢?』为什么说:『知道善,也是一种坏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观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万事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分别,但是众生却一定要用『自我』划分开来,然后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欢的,就界定为丑的、恶的、坏的,这些都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所区分的。
你认为大花漂亮、小花很丑,当走过路边看到小花,于是根本就不理一眼。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于是就很赞叹它,甚至想要摘回家、藏为私有。我们的心是常常这样:看到好的,就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人类就把它贴上标签-认定这个才是美的、那个是丑的。我们的心就不单纯了,我们的心就渐渐的丑陋了,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不是不知道好坏、善恶的『善』,而是你都从『自我』去界定。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善的;不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恶的,就是『斯不善矣』。因为你的内心是从贪、瞋出发,你的内心也是丑陋、充满着贪瞋的,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恶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相对论』。相对而论,当你树立出一个『对的』,同时『错的』也就被划分出来;当你树立出一个『大的』,则『小的』就被划分出来;把自己标榜为『圣人』,认为跟自己境界不相符合的人,就贬为『凡夫』。
『有无相生』如果树立一个『有』出来,『无』就被标立、划分出来;如果你树立一个『难』,另一个『容易的』就会有对称出来。就好像:你认为白天是美的,在这个当下你喜欢白天的美,同时就已经认为黑夜、晚上是丑的,是不喜欢晚上的。如果你有树立一个『喜欢的』出来,另外一个『不喜欢的』,就独立出来了,就是『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人类一界定出一个『高』,然后另外一个『低』就被标示出来。
我们现在用三条线,比较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如果没有比较,就没办法说它是长、是短。现在甲这一条线、乙这一条线,刚才单独甲这一条线的时候,我们没办法比较是长、是短,现在跟乙这一条线比较起来,就可以很明显的认为甲这一条线是比较长,乙这一条线是比较短。
你界定一个『前』,一个『后』就分别出来,这些人围成一个圈圈,本来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当『1』标榜出来,『2』就站在后面,我『1』在最前面,所以我就是老大,变成你这个『2』是在后面。『2』呢?跟『3』比起来,『3』是站在我后面,变成我在前面,你一比、一比,结果比到最后,变成『1』是在『12』的后面。
如果要这样比较,都是没完没了的。比到比你大的,就成为心目中的偶像,就不断的要去追;比到比你贫穷的、比你不好的,就认为不要跟这种人厮混,就要赶快逃,你的心都无法安然自在。这个前后都是因为有对比、有比较才会这样,如果能够超越这些比较心,没有前、没有后,大家的立足点完全都平等。
一栋楼房十二层楼,当我站在十二楼就已经非常高,于是就认为楼层比你下面的,都是比较低、比较矮、比较下。但是没多久,旁边盖一栋三十六层楼的,你就变成比较矮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处心积虑的在那里比较、比较,是没完没了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本来就没事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为主,再来『不言』,能够超越语言、文字。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去看到整个大自然、法界所展现出来的现象,天、地就好像是我们的父母亲,真实的存在也是这样,不断一直在养育着我们,地球如此无条件、无所求的,承载一切众生、养育一切众生。太阳也是如此普照着我们,所有人类生命的总能源都是来自于太阳,但是我们却没有去感恩过太阳,所以『万物作焉而不辞』。
地球、太阳、地、水、火、风,如此默默在养育我们一切众生,而且不辞辛劳。从有天、地以来,地球默默的承载、默默的播种、默默的养育这些众生,太阳每天日出、日落,不断地阳光普照,把能源输送到地球来养育众生,『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不辞辛劳。然后『生而不有』养育一切众生,但是又不去主宰、不占为己有。只有天、地、大自然展现出『生而不有』的精神,我们一般父母亲生了小孩子之后,就会认为『小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心肝宝贝,我的、我的…』那个我、我所就会抓得很紧。
但是不管是你的小孩或是你,或是你的父母亲、你的祖先,全部都是法界、大自然的子女,整个大自然如此在养育着我们,但是『生而不有』,不会去占据你、不会去抓取你、不会去主宰你,让你自由自在的活着。
『为而不恃』对众生这么多的贡献,每分每秒都有『地、水、火、风』的养育,但是从来太阳不会去跟你炫耀『我功劳多么大、我多么伟大、我对你们多么重要…』从来没有。从小到现在,太阳有没有跟你们炫耀自己很伟大?地球有没有跟你们炫耀自己很伟大?真正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是整个法界,从来不会跟你居功。所以,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却都是默默在奉献、默默在承担、默默的在做,我们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体会?
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的精神?有时候想想看,假如我们就像大地这样任众生踩踏、承载着众生、养育着众生,众生不但没有感恩你,还不断破坏你、踩踏你,甚而还吐痰、大小便…这样在蹂躏你,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到没有瞋心、没有怨尤?这些都在宣说整个法界的无我、无私,但是人类常常站在『自我』的优越感,认为我们人类才是有情众生,山河大地是无情的、哪有什么重要,人类都站在我慢的立场轻视其它的,包括我们真正的天地父母,也都是如此在践踏、轻视他们。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个法界大自然一直默默在养育众生,但是『夫唯弗居』从来不居功、不炫耀。『是以不去』是跟『世间法』做对比,一般众生如果做了一件事有所成之后,就沾沾自喜,期求外界的标榜、表扬,但是纵使你的功绩、功劳再大,都会像昙花一现。另外,有人就会在背后开始:有人羡慕你,就会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树立一个功绩,有人就会设法去除,世间人就是如此。但是如果真的体会天地默默奉献的精神,就会默默的去做,觉得该做就去做,不居功、也不炫耀,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会超越时空,真正发挥意义出来。
四、熟读成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五、自由学习 1.汉字家族 2.日积月累 3.古诗撷英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道与自然 第3课 道无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
欢乐的少年 第九册第六课(2008-11-03 19:23:49)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总第课时本轮第课时第周 星期上课题:6、欢乐的少年(第1课时)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表......
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一、教材分析(一) 教学目标美术鉴赏究竟鉴赏什么?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本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美术鉴......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