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_12册语文教案湘教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4:40: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2册语文教案湘教”。

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样的了解?

2、看彩图,谈谈你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1)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yi)

沁(qin)

翩(pian)

蚀(shi)

耕(geng)

储(chu)

铭(ming)

缔(di)2)理解词语。瞻仰:恭敬的看。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的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的感受的变化。

5、二人小组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1)“我”第一次读碑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2)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3)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4)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

“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板书:

1、读碑

初读:20余年、后来 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

凝重

震撼

升华 再读:现在悲壮感

使命感

2、刘邓大军渡黄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悟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4.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讲给同学们听听。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4.板书课题。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u)

捷(jie)

侦(zhen)

署(shu)

伪(wei)

毯(tan)

碟(die)

筹(chou)

蹲(dun)

弦(xian)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6)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第二部分(7~11)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第三部分(12)午夜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谈感悟。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在记述顺序上的特点。

3、刘邓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邓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2)小组合作探究。3)班内交流汇报。

A.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B.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b)午夜时分„„渡过了黄河天险。C.敌人的愚蠢、迟钝。

a)6月30日夜„„敌人竟丝毫没有发现。b)当太行、冀南„„被迫西窜。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D.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E.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1、学生边读,边思考。

2、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板书: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

刘邓

急驶 插叙

渡河之前筹划

明修栈道

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

刘邓大军

偷渡

强渡

渡过

3*风雪重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探究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英雄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情感。重点、难点:

1、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去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比较详略,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l、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1)杨靖宇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口述故事,理清思路。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A人物活动的环境,用环境烘托。积雪。

日军的围剿。

队伍之弱小,人少。

B人物的动作、行为、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课后练习2。C日军的反衬。

引导分析第14自然段,感知人物精神。(2)记人叙事的写法。A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B比较、感悟记叙有详有略的好处,并谈体会。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将本节课学习所得与同学们共享吧!板书设计:

3*风雪重围

山林

三尺深的积雪

雪下40摄氏度 杨靖宇

周旋

抗击

殉国 日寇

咬牙切齿

4、礁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2.小组交流讨论。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

蔬(shu)

熬(ao)

罐(guan)秧(yang)

筷(kuai)

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

行军礼

口语交际1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认识。

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重点、难点:

1、点评案例,表达对遵纪守法的认识。

2、提高认识,养成好习惯。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交流、明确“口语交际”要求。1)评一评,两句中说法谁有道理?

2)联系生活中、社会上的相关事例,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

二、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2、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两种说法,我们偏向第二种。第一种是情感上有道理,第二种是法律上有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引导学生对照自身行为,谈看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遵纪守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大于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收获?总结总结吧!

习作一

教学要求: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重点、难点

1、写一份调查报告。

2、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一、指导学生做调查,获取写作资料

1、确定调查专题。1)“小学生最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2)“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如:电视节目、游戏、课外读物。

2、确定调查对象。1)本校同学。2)本班同学。

3、设计问卷,调查。

4、回收问卷,整理相关内容,得出结论。

最喜欢或最不喜欢„„有多少人,比例是多少。

5、从结论中谈自己的发现、感受。

二、指导写作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格式。

2、出示范文,引导习作。

二、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推荐组内优秀者。

3、全班交流。

1)由各组推荐的学生朗读习作。2)学生交流评议。注意格式、内容。3)教师点评。

一、抄写习作

1、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2、清楚认真的抄写在作文本上。

5那桥,那河,那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毒携带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5、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读中想象、感悟、探究交流。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的家乡有桥吗?说说你家乡的桥、河、船给你的印象?

2、古镇周庄的桥、和、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同阅读课文《那桥,那河,那船》,去感受它的美吧!

3、展示挂图,给同学们直观感受。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

2、简单说说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学会本科的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3、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4、小组交流

5、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了夜色中雨幕里的周庄古桥。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白天周庄河上的迷人景色。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描绘夜里周庄的桥、河、船。

6、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2、小组归纳整理学生的提问。

3、班内交流整理学生的问题提纲。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学生整理的问题提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按提纲自学课文,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子交流讨论。

3、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1)描绘了古镇周庄的美景。如:

①“日暮时分,我走进这幽静的古镇,小雨浸润着滑滑的石板路,飘洒在碧玉般的河面。”“幽静”,优美寂静,写出了古镇周庄的特点。“浸润”,浸没滋润。“飘洒”,抓住了河面上小雨的动态特点。“碧玉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河水碧绿澄澈的特点。

②“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一模一样”,指彼此完全一样。“一个在水边”,是指岸边实实在在的美景;“一个在水里”,指这种美景在河中的倒影。写出了夜幕中,游人面前出现的奇丽景象。

③“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那河,那船„„”运用泥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柔和灯光照耀中的古镇周庄的夜景,写出了周庄夜晚的安静、祥和。(2)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如:

①“它的身躯一弯就是几百年,船儿多少次从它怀中划过,风儿多少次在它身上抽打,春秋多少次在它眼前变幻„„”

“它”指小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书法,写出了小桥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桥的由衷赞叹之情。

③“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是周庄的灵魂。” “你”,第二人称,直抒胸臆,表达赞叹之情。

(3)读文感悟。

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染着我们,激发了我们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将去关注家乡,关注大自然,用自己的身心去书写它的美丽。

4、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读,感悟。

三、拓展延伸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谈喜欢的理由。

2、仿照课文的写景,给自己家乡的美景写一个片断。

3、交流共享。

四、课堂小结

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板书设计 那桥,那河,那船

写古镇美景

夜色雨幕中的那桥:润刷 简单 弯 沉稳

坚韧

灵魂 抒赞美之情

白天的那河:炊烟 村民 小雨 船夫 船儿

夜晚的那桥,那河,那船:挤

平滑

倒映“动”

抚摸

6、搭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探究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德。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辨别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

2、交流汇报。

四、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3、为什么说“搭石,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

4、指导学生想象画画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是怎样想怎样做?(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5、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6、指导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思考“搭石,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指句话的作用。

二、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3)引导体会“构成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6~7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那两个事例?(3)指导回答。(4)交流。

从“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和“假如遇上老人„„”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还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3、学习第8~10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2)谈感受。(3)交流明确。

两个比喻句,抒写对家乡搭石的赞美之情。结尾油价大事来赞美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写感受

2、交流。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感受到美,一定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启示吧。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板书设计 6 搭石 景美

搭石

一道风景

人美

7* 豆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有关资料,生活体验来感悟,交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的爱恋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然而对异乡游子来说,仅仅是这些吗?让我们一同去品味黄苗子的《豆腐》吧。

3、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词语,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1)辨析多音字

huó

huò

hú 喷

pēn pèn 供

ɡōnɡ

ɡònɡ(2)理解词语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态。

2、理解内容: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豆腐,具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2自然段):写几位在英国多年的华侨一起聊天时说起了家乡的豆腐。第二部分(3~12自然段):介绍有关豆腐的传统小吃,豆腐菜的加工与制作,营养价值及桐城特产“叫豆腐”。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再一次点明豆腐容易勾起中国人心头的一种特殊的滋味。

三、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怎样写的?(1)学生自读,小组交流。(2)班内汇报。

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1)学生自读开头、结尾部分,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这是很自然的。”

积聚海外的游子把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平凡的日常事务中,借这些平凡的日常事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一片深情。这个句子写出了海外游子思念祖国和家乡是的普遍举动,他们检务生情,睹物思人,特别思念祖国和家乡。②“的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体味到生活的多彩。”

豆腐作为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菜肴,不仅花样繁多,而且风味独特,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味道香滑温清,而且容易勾起人们的思想之情,它丰富的品种和风味更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乡土之情”指的是海外游子眷恋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怀。

3、你有这样的体会嘛?联系生活体验说说吧。

四、理解、升华感情。

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断。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7*豆腐

寄托

掺和

冻豆腐

油豆腐

豆腐干

豆浆

豆腐——豆腐干、千张、油豆腐、酱豆腐、腐乳、大豆、“娇豆腐”

勾起特殊滋味——乡土之情——多彩

8*回味山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山梨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杜仲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品读、感悟、探究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我们对家乡的爱恋之情。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山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梨,一种大众水果。你对梨有什么印象?都来说说吧。

2、梨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有它的特殊含义。让我们一同去品尝李辉英的“山梨”吧。

3、板书课题,解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里,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词语,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1)辨析多音字 倒

dào dǎo 分

fēn fèn 背

bēi bèi(2)理解词语: 清澈:清而透明。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都知道。心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

2、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刘连故乡,特别怀念故乡的山梨。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介绍故乡山梨的特点以及“我”特别怀念故乡山里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

(1)学生自读,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3)班内汇报。

从山里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里的酸味吗?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在书上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3)班内汇报。

①“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都会给你留下清澈的影子。”

说明故乡使人留恋的地方太多。故乡的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都给人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

②“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故乡的山梨独特的“酸味”,令人难忘。“我”从山里的酸味中,常常会联想到自身的境遇,故而故乡的山梨更让“我”热爱和回味,山里的故乡更让“我”热爱和留恋。这个句子,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及故乡山梨的无限热爱和留恋之情。

五、再读课文,升华感情。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你有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断。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为经验积累吧。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

留恋故乡

不能忘怀

外皮 粗厚

肉质 嫩嫩的味道

更爱故乡

语文活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积累词语、各民族的警句名言。

2、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积累、总结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讲述故事,欣赏长江风情。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交流

2、朗读、感悟、交流

3、搜集资料,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感悟及积累词语、警句。难点:欣赏长江风情。教学准备:

1、次、字卡片。

2、搜集长江风情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祖国、家乡的美好情感,积累了美词、美句,欣赏了精彩的片段,让我们一起参加“语文活动”吧。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1)学生读卡片,填写。(2)在读卡片,积累词语。

2、“我会学”

(1)读提示,明确活动意图。(2)阅读短文,感悟交流。

(3)回顾自己读过的与短文相似的文章,并与同学交流,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百宝箱

1、出示名言警句卡片。

2、学生读卡片。

3、交流、感悟。

4、背诵。

二、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搜集的资料。

(2)口述长江流经的省、市及沿线的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讲述有关长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三、活动小结

同学们自我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习作2 教学目标

1、在相册中挑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向大家介绍,然后写下来。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重点、难点

重点:把与照片有关的故事写下来。难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

1、习作例文

2、照片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了解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1)挑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现在组内给大家介绍介绍,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照片上的人在干什么,说完后把它写下来,让大家分享分享。(2)写出真情实感。

二、教师指导:

1、习作指导:

(1)选好照片,清楚介绍。要从相册中挑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向组内同学介绍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的,照片上的人在做什么。

(2)仔细回忆,生动叙述。仔细回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地记叙下来。

三、展示照片,组内介绍

1、四人小组互相介绍自己的照片。

2、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第二课时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指导

所选的照片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能表现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你成长的喜悦,烦恼等。

2、采用倒叙的方法记叙往事。可先写出事件的结局,然后再按照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

3、结构提示:

(1)看照片想起往事。(2)回忆往事的经过。(3)自己的感受或感悟。

二、学生初稿起草。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

1、学生自改习作。

2、小组再次修改。

3、学生谈修改体会。

4、教师不时作指导。

5、再次修改习作。

6、誊写习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

5、了解作者开头和结,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以其开头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动物世界是一个奇妙世界,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了解吗? 2、我们家一同走进动物世界,阅读郭沫若的《鹭鸶》,感受鹭鸶的奇妙吧 3、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小组汇报交流。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2)多音字辨析。(3)理解词义

精巧、悠然、铿锵(4)关于内容

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理解词语。2、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

二、朗读、欣赏

1、学生自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鹭鸶?突出鹭鸶的哪些特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描写鹭鸶。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鹭鸶的特点。如: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而且太不寻常了”。“增一点儿则而嫌长------深一点儿则嫌黑”。

还描写鹭鸶的优雅的姿态。如文章的第6---8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把鹭鸶描写得十分鲜活。

2、作者仅仅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特点吗?

(1)学生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探究。(3)班内交流汇报。表达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情。

3、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1)思考: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给我们什么启迪呢?(2)交流讨论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去关注生活,关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一下,与同学们共享。

板书设计 9鹭

精巧的诗

色素

身段 适合 悠然

首尾呼应 散文诗

军犬黑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4、学会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对生命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董得动物也有尊严。

难点:学会与生命展开对话,从而获得精神生命的提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犬有灵性、更有尊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军犬黑子》,去认识军犬黑子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6、自读课文,要求:(3)读准字音,理解词意(4)初步了解课文内容。7、小组汇报交流。8、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5)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6)多音字辨析。(7)理解词义

嘉奖、迷惑、击溃、沮丧、无动于衷、委靡(8)关于内容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一位军犬训导员和军犬黑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写一个关于狗的故事,令“我”无法淡忘。第二部分(3--17):具体记叙了一位军犬训导员和军犬黑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三部分(18):写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感悟。

三、再读课文。9、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记叙了一位军犬训导员和军犬黑子之间发生的什么故事,具体情节是怎样的? 2、交流整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把你的学习心得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理解词语。

2、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

二、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思考:军犬黑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小偷”的?

A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B小组讨论

C班内交流汇报。

“黑子的自信被击溃了,它终于放弃了那个“小偷”,黑子三次准确找到“小偷”,而一次次被训导员否定后,黑子逐渐丧失了自我,不再坚持,而放弃了“小偷”。“黑子沮丧极了------当它捕捉到训导员的眼色在一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时,它把站在身边的一个人叼了出来”。黑子不再凭自己的嗅觉,而是依靠训导员的眼色,足见黑子丧失了自信。

2、当黑子得知遭愚弄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当黑子明白了这是一场骗局时-------一步一步地走开了-------”从神态、动作两个方面表现遭愚弄后的痛苦。极度痛苦、无比失望和沮丧的心情暴露无遗。(1)学生自读感悟。(2)交流汇报

4、找出表现训导员后悔心情的词语,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讨论交流

三、朗读课文、升华情感。4、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5、选择最受感动的地方背诵,体会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认识,获得了启迪。请同学们好好总结。

板书设计 军犬黑子

军犬黑子

训导员 叼

嘉奖 叼住、拉出

晃脑袋 叼(诧异)

摇头 站、望(迷惑)

吼、严厉

放弃(被击溃)

吼 叼(沮丧)

大笑 嗷叫、流泪、走

害怕、追 不理、走

哭 无动于衷

扑搂、热泪 挣脱、趴、不吃不喝

敌视

哪怕是只狗,也是有尊严的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难点: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字词检查。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研读、探究

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

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 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2)交流汇报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情感。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 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奇异的游历

音乐演奏会

爱散步 勤劳地工作

12*

诗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6、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了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狐狸)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A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B感知诗的内容。

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a)《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 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狐狸的清白 土拨鼠的询问 狐狸自述“冤枉” 土拨鼠的回击

可爱的小狐狸

多变的毛色 闪光的眼睛 列那狐狸传奇 可爱

骗取----乌鸦贪图便宜

偷过鸡----主食是田间野鼠 捕鼠 出击 跋涉 奔波

口 语 交 际3

一、数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而且能有理有据。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2、突破方法:讲述事例、点评事例、表达看法相结合,讨论交流。

3、难点:能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表达见解,并引导学生分析见解的理由,也可以是事例,做到以理服人。

三、教法准备

搜集与“口语交际”相关的事例。

四、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一课时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任务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任务。

2、学生交流,明确任务。

(1)对以上两件事情的看法,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2)表述清楚,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二、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1)学生自读两件事情,读懂内容。

(2)设身处地地去想,假设自己是小明或吴鸣,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3)小组交流,推举代表。

2、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3、全班小结。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明辨是非,原则问题、品质问题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口语交际课,你在认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收获,写一则心得吧!

习作3

一、数学目标

1、写一次参观访问活动,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参观访问活动写下来。

2、写出自己在参观访问活动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写一次参观访问活动,写出印象最深的一。

2、突破方法:回顾自己写一次参观访问活动,筛选出印象最深的一次,说给同学听,同学评议,然后写下来。

3、难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一定的顺序。

三、教法准备

1、习作例文。

2、参观访问活动的资料。

一课时

四、阅读提示,了解习作要求

3、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4、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五、教师指导

4、习作方法。

(1)你曾参观访问过哪些地方?是某处的公共设施、某地的名胜古迹,还是某一个工厂、山庄或社团?选择一次印象最深的参观访问活动。

(2)选后回想:那次参观访问过程中,你先到哪,到哪?按顺序交代清楚参观的路线。

(3)在写清参观过程的基础上,对那些对你最有吸引力的景物或展品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介绍。

(4)还可以写出自己在参观访问过程中的感想及参观访问后的收获。(5)详略安排要得当。

5、审题指导。习作前提是,我们必须有参观访问的真实经历。要按顺序写清整个参观访问的过程,应重点叙写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

276、结构指导

(1)交代参观访问的时间、地点。(2)叙写参观访问的具体过程。(3)抒发感想。

六、学生起草习作

第二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1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个生字,理解、读写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竹喻人;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思想。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查工具书理解词意,感悟、想象相结合,领会文章的主旨。引导反复诵读、背诵默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竹子的品质、作者的高傲风骨,培养学生刚强勇敢的品质。

2、培养学生憧憬未来、充满理想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想象、感悟,抓住重点句子分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写竹写人;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文53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是郑燮的竹石画。他不仅作画而且还为画题了诗句。简介郑燮,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为竹石画题写的诗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诗句,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生词,把诗句读通顺。

282、查工具书理解生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1)关于生词。

(2)诗句解释。咬定了青山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练更加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来的狂风。

三、再读,读出景。

1、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再现的画面景象。

3、交流。

四、三读,读出情。

1、再读诗句,凭借语言体会情感。结合生活体验,感悟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交流。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开头“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出竹的风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风姿,决不惧怕来自东南西北的狂风。

(2)表面上写竹,实质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齐读诗句,体会感悟: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

5、交流感悟。

五、四读,背诵诗句。

1、自读诗句。

2、齐读诗句。

3、默写诗句。

六、课堂小结。司空见惯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却那么有性格,让我们得到启迪。总结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竹 石

咬定

青山

顽强

立根

破岩

正直顽强 执着

坚韧

千磨万击

高傲风骨

任尔

东南西北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背诵《竹石》。

2、《竹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我们又将学习另一位诗人的诗——《乙亥杂诗》。

二、作者简介。

291、乙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指1839年。

2、介绍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三、朗读诗句,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画出生词,读通顺诗句。

2、查工具书理解生词,联系上下文翻译诗句。

3、检查自读情况。(1)理解词语。(2)关于生词。(3)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哑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四、研读与赏析。

1、读诗句,想象诗句再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合作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诗句所表现的气势,你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来。(3)诗中哪些诗句你最喜欢,为什么?

3、讨论交流。

(1)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期待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2)气势磅礴。“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都是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作者热烈的希望。

4、朗读、背诵。(1)自读诗句。(2)齐读诗句。

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结合实际来谈谈吧!(3)齐诵诗句。

五、课堂小结。

将自己学过的这两首诗的不同感受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乙 亥 杂 诗

恃风雷

比喻:中国的现实状况 万马齐喑 重抖擞

想象:热烈的希望

降人才

14、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寓言。过程与方法:

引导反复朗读,图文结合领悟寓言的寓言,谈读后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教育学生做事说话不能前后自相抵触。重点、难点:

1、引导朗读、讲述故事,谈感悟,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意,懂得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

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读一遍。(1)学习生字,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2)学习生词,理解词义。负:背着。

(3)讲述故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1)“有得钟者”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做出什么举动?

(2)当他“以椎毁之”有了新的发现,他又有什么想法?做出什么决定?(3)面对他这种担心,这种举动,你想告诉他什么?(4)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结果会怎样呢?(5)指导朗读,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老师扮演“得铃者”,同学们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怎么做?(认真读)

2、我是那个“得铃者”,干了这件蠢事,让人们一直笑话。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学生自由说。

3、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五、课堂小结。

将我们在这则寓言中得到的道理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欲负而走——以椎毁之——恐人闻之而夺——掩其耳(自欺欺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

()()充数

张口()舌

2、检查背诵《掩耳盗铃》。

3、从《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一字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情况。(1)指名学生读。

(2)指名学生说句子意思。(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指导读好夸赞的语气)(4)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做事说话前后抵触)

(2)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32

错误

四、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将自己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总结一下哟!

第三课时

补充阅读资料《滥竿充数》《画龙点睛》

一、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三、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15*木偶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木偶戏的表演特色,体会木偶戏的趣味性。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查工具书理解词意,在自读中想象、感悟,畅读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木偶戏的特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重点、难点:

1、充分朗读、感悟,了解木偶戏的特色,感受其魅力。

2、抓住重点语段品析、感悟交流作者表现木偶戏特色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很早的时候,有一种戏的表演就似动画,非常有趣。

2、解释课题。

(1)木偶戏(播放木偶戏录像片段或解说资料。)(2)我们将一同学习《木偶戏》,了解木偶戏的特点,感受木偶戏的无穷乐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34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2)理解词语。

震慑

驰骋

统摄

摆布

心满意足

三、品读课文。

1、读通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木偶戏的特色及作者的表达方法。(1)抓住课文中表现木偶戏最有趣的地方品读。

从两个方面写:一方面写木偶戏表演的情景,另一方面写观众的神情。A 木偶戏的戏台“神奇”。

B 开场锣声制造“千军万马的动静”。

C 开戏了,木偶们“硬朗”起来,见着“神人”。

D 木偶表演喜怒哀乐,以固定的程序动作全身,但艺人们很动心思。E 木偶戏艺人指关节不可思议的灵巧。F 散戏的锣声的特色。(2)表达方法.A 生动形象的比喻。B 细腻的描写。

C 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D 体会第10自然段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

将自己对木偶戏的了解作一下归纳总结吧!

板书设计: 15*木偶戏

戏台

神奇

观众

心满意足 锣声

震慑

奇异

木偶

神人 表演

喜怒哀乐 艺人

机巧

16*负荆请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会阅读剧本,排演小话剧。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资料的整合、排演等方法感知剧本内容,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充分朗读、感悟,理解剧本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2、分角色朗读、排演剧本,品味语言,探究方法,理解剧本语言,体会人物精神。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方法。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个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是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完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侥幸

负荆请罪

居功自傲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先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4)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剧本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主要是理解词语,朗读剧本。请同学们抄写词语,朗读课本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怎样向蔺相如请罪?我们来看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 你从这一幕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还有什么不懂的?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62、集体交流。

3、指导归纳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宽宏忍让”“大义心”?

(2)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5、指导分角色朗读。

6、深入体会人物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两个人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排演剧本。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6*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负荆条

跪下

让将军

请罪

敬你盖世无双 你如同师尊

凭文 凭武

(知错改错)

(顾全大局)保国家

衷心秉上

口语交际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口语交际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了解。过程与方法:

讲述故事、点评人物,表达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重点、难点:

1、通过讲述故事,点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相结合,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对手”。

2、引导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发,合作探究,感悟交流。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372、集体交流,明确交际要求。(1)讲述对手竞争的故事。

(2)说说你欣赏的竞争对手是谁,并说明理由。(3)你怎样看待对手,与之怎样竞争?

二、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讲一个对手的故事。

2、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竞争对手的认识。

3、教师小结点拨。

三、讨论交流。

1、分组交流。

2、推选出各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班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竞争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手既是“敌人”,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进步,可以让我们善待对手,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对手。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你还有什么收获?

习作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

首先让学生读懂剧本,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改写的方法,再帮学生打开思路,确定所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然后再写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重点、难点:

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写作。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 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B 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 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山。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

391、学生自改习作。

2、小组再次修改。

3、学生谈修改体会。

4、教师不时作指导。

5、再次修改习作。

6、誊写习作。

17杨柳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昔、贱”两个生字,理解“寓屋、附会、婀娜多姿、援引、冠冕堂皇”等词的意思。

2、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介绍杨柳特点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杨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杨柳的赞美,珍爱之情。

2、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杨柳的图片,师生谈话,认识杨柳。

2、今天,让我们随丰子恺先生一起走近杨柳,去感受它的独特与美丽。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介绍作者:

丰子恺,浙江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语。杨柳,是一种平凡的树,但古往今来却成为文人笔下不朽的赞歌,人们或赞其美丽的姿态,或借它表达离别之情。丰子恺先生又想借杨柳告诉我们什么呢?

2、配乐示范朗读。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喜柳 赞柳

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B、试着理解字义。C、找出佳句、美词。D、画出疑难之处。

2、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读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寓屋 鹅黄嫩绿 婀娜多姿 援引 冠冕堂皇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理清文章脉落。

1、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2、小组讨论分段,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成果。

喜柳:1-2自然段;赞柳: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喜柳的段落。

1、由读,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喜柳的句子。

2、集体交流自已找到的句子。

3、重点赏析。

(1)因此给这屋起名叫“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已似乎觉得与杨柳有缘。A、说说句子中的修辞方法:排比。

B、理解句子之间内在的关系:居柳屋-画柳树-喜柳树-亲柳树。C、朗读,加深体会,读出感情。

(2)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的婀娜多姿,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以援引“客舍青青”的诗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

A、哪些指的是柳树的外在美,那些指的是柳树的内在美。

B、放柳树的图片,加深对其外在美的认识。并结合描写柳树的诗句来欣赏理解。C、讲述陶潜为何又号“五柳先生”的故事,并理解柳树中“清逸”的文化含义。D、学生回忆《渭城曲》,理解柳与友谊的象征关系。E、学生综合理解柳树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二、学习赞柳的部分。

1、默读,思考:

哪些句子是赞美柳树的,赞美了柳树的哪些特点?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重点理解:

(1)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似贬实赞:不求索取,只讲奉献。(2)杨柳的主要特点,是其下垂。“垂”:谦虚,不忘本。(3)何以专让柳作为春的主人呢?

结合上述两点来加深理解:因杨柳品格高尚,代表着美好,代表着生命,故人们将它作为春天的象征。

三、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

表达自己愿作杨柳一样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不忘根本的人。

2、理解作者的写法:借物咏志。

四、作业:

1、收集写杨柳的诗。

2、写一篇感言。

18胡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胡杨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参考书,尝试自已理解。

3、与同桌交流学习成果。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2、学生汇报,整体感知胡杨的特点。关键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精神。

1、学习第2-4自然段。A、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2)抓重点句理解:

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

(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指名学生朗这些关键句,加深理解。

2、学习5-6自然段。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千年不烂,特殊的环境,炼就了胡杨这种特性)千年不烂,可以看胡杨怎样的精神。(不朽的生命,硬朗的英雄本色)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1、默读,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尝试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写自已的评论。

3、交流学生学习成果,老师总体点评。老师谈谈自已的感受:

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3、朗读7-8自然段,读出自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3、出示胡杨边边防战士的照片,此刻,你想对照片中的人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

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学会倾听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啃、聊、唠、滤、聆、皿”等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可以想象与可以听见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

之声。

4、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体会并掌握设问开头引领段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声音和可以听见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美好的心灵之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倾听

2、说说“倾听”的意思。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顷刻

啃骨头

聊天

奔驰

唠叨

过滤

聆听

器皿

嘈朵 辨析:

柳-聊

皿-血

嘈-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几类声音。请用笔划下来。

2、课文中多处用了一种方法引领开头,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问。给人以亲切交流的感觉,让人从心底感到自然、和谐)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受来。

4、“聪明的人”和“没有感觉的人”是怎样对待“听”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5、你从声音的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交流各自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想象声音之美。

1、读课文1-3自然段,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美,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的美。)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读自已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换词法理解“顷刻”。

4、体会雪花满足而温柔的感觉是什么。面对这种境界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美吗?(品读:善良的雪花吻了吻孤灯的面颊,怜爱的泪水夺眶而出„„)

5、想象这三种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声音。(沙沙 嚓嚓嚓 咻咻)

(二)思考、概括、感受生活中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1、默读4-9自然段。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听得见的声音?画出课文中的动词。(吹 掀 啃 拨 唱 吵 啄 打 落 扫 摇 冲 开 关„„)

2、你从声音里感受到喜、怒、哀、乐了吗?

443、将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读,融入自己的感情。

4、小结:是啊,我们什么都听得见。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成长。)

(三)重点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1、自由读,学习10-13自然段。

2、说说“聪明人”和“没有感觉的人”各是怎样对待“听”的?理解什么是“过滤”,什么是“声音的过滤”。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小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了。

(四)感受声音,学会聆听。

1、多媒体展示,倾听各种声音的美妙,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并写出相应的拟声词。

2、听一首曲子,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心灵之声。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便在你耳边 萦绕,在你心间流淌。学会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很美,来自心灵的声音更美。同学们,你听得见吗?

2、拓展:看到汶川大地震,你听到了什么?看到北京奥运赛场上运动员额头的汗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神舟七号上天,你听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想象的声音

学会倾听

现实的声音

世界在欢笑

过渡的声音

葡萄月令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3、培养细致入微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如何细致观察事物。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到课题,想了解什么?

3、解释“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记中,记述每年夏利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一锹一锹

刨坑

葡萄藤

挖窖

打梢

掐须 水气泱泱

筑垄

土墩墩

玛瑙

瘪果

慵懒 璀璨琳琅

妥当

大秃子

一览无余

2、理解词语

慵懒:懒惰,懒散。

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气魄宏大;云起的样子。

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懒:看;余:剩余。

璀璨琳琅:眼前充满了美玉。形容光彩夺目。琳琅:精美的玉石,珍稀的物品、文章或人才。

3、指导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4、同桌轮读,互听互评。

(三)理清脉络,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填表

2、小组讨论、交流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在哪里。(2)为什么这样安排?

3、汇报反馈,概括内容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人的栽培过程和葡萄生长过程。

(四)自主品读,学会写法

1、我们知道,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有:(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当然这些离不开仔细的观察。

2、默读课文,作者对葡萄观察仔细。自己找出并划记。

3、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仔细观察到的葡萄写得生动具体的。

4、教师点拨、归纳:作者因为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真情实感,所以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情况,对根、藤、须、叶、果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作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适中有意味,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5、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五)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仔细观察一种事物,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学写观察日记。

2、阅读作家高洪波的《葡萄叶的梦》,比较异同。

板书设计:

人的劳动

葡萄的生长

出窖

上架

形态

葡萄月令

浇水

喷药

颜色

观察细致

打梢

掐须

果实

感情真实

„„

长势

口语交际

我的未来路 教学要求:

1、学会清楚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2、能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未来之路的设想。

3、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作出反馈。重点、难点:

1、能乐于交谈、认真倾听,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2、能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未来之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导语;同学们,有一首歌唱得好,“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也有权利并且有责任好好地选择和规划自己的未来。那么,怎样的未来才是美好而又幸福呢?

2、出示文本上的资料。

3、你认为黄杨爸爸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李燕妈妈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二、引入主题,畅谈未来之路的设想

1、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倾听并了解学生崇拜人士的令人羡慕的成功之点。

2、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的长处是什么呢?

3、讨论:我的未来之路是什么?

4、汇报交流

学生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理由,设想自己的未来之路,教师适时鼓励、点拨、引导倾听。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父母往往“望子成龙”,他们对子女的未来之路有什么看法?家长的做法有哪些优点与不足之处?

2、模仿家庭成员,以表演的形式相互交流,让学生懂得什么意见是合理的,什么安排又是不妥当的。

3、小结:同学们,你们表演得真不错,能够根据对方所说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肯定其合理之处,指出其不合理之处。

4、要求同学们感恩父母的正确指导或与父母谈心,交换各自的内心看法,在小组内进行转述。

四、总结升华

未来是美好的,令人向往,在自己选择未来之路这一点上,不仅需要根据本人的兴趣或长处来自己选择,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少不了父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47

有梦想就会有成功,播下梦想的种子,朝着你的未来之路勇敢前行吧。

习作5 教学要求:

1、能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合理的、富有新意的想像,编出故事。

2、联系生活,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表达,培养创新思维。重点、难点:

1、既要考虑各种声音的巧妙组合,又要考虑情节的合理安排。

2、联系生活,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来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并好好感受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妙情趣吧!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由阅读习作要求。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根据声音,想象新颖,故事合理,描写具体。

三、播放声音,引发想象

1、要求:根据所听声音联想到一个画面,一个场面。(1)播放流水声、鸟叫声、老虎长啸声。

(2)播放咳嗽声、狗叫声、门铃声、救护车的声音。

2、交流评议所联想的画面是否新颖、合理、具体、巧妙地用上声音。

四、教师示范编故事,点拨写法

1、课件播放电铃声、跑步声、哄笑声。

2、教师编故事。

3、学生自由评价这个故事,并总结这个故事的特点。

4、教师总结: 故事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人。为了让别人在欣赏你的故事能真切地感受它,习作是应该做到:想象要丰富、新颖、合理。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声音的巧妙组合。

五、选择几种声音,自由构思

1、尖叫声、欢呼声、音乐声。

2、鸡鸣、鸭叫、雷声、雨声

六、学生自由写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习作要求

1、根据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一个或几个情节,编出一个故事。

2、根据声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

二、赏析优秀习作

作者上台讲故事。通过习作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习作视野,拓宽学生习作的表

现手法。

三、亮点展示

点评精彩句子,精彩片段

四、出谋划策,修改习作

1、总结此次习作不如意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2、学生互读习作,找出不满意的地方试着用修改符号相互修改,相互交流写得好的地方。

五、自我修改,完善习作

阅读自己的习作,对照习作要求修改

第三课时

一、学生修改习作

二、学生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情况讲评作文

21、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暂、柜、籍、韶、狱、犬、渊、彻、革”九个生字,掌握“薄”、“间”两个多音字,理解“聚精会神、争分抢秒、千方百计、鸡犬不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刻苦读书学习的。

3、感悟到书籍对于毛泽东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毛泽东酷爱读书的。联系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的热情与刻苦。

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1)薄bao单薄

bo微薄

间jian间隔

jian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第二课时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5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

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1、读碑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4、理解和认识......

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班级情况简析:班级人数60人,上学期合格率100%,上学期优秀率本学期合格率指标100%,本学期优秀率指标上 期 差 生 率 ,本 期 转 化 率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

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六学......

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班级人数60人,上学期合格率100%,上学期优秀率本学期合格率指标100%,本学期优秀率指标上 期 差 生 率 ,本 期 转 化 率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

下载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