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_人教版二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3:56: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教版二下册语文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几首古诗都浅显易懂,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朗读,体会,感受古诗所描绘的那种种童真童趣,可以结合自己的童年,给他们说说感受,对学习的内容可更加有兴趣。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回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听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教学反思:

课文的内容比较长,通篇阅读有一定的压力,教学中,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品味,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既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压力,又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感觉能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

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哪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地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作业:

选择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

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

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①要突出“趣”字。

(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

(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 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人教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目标教材简析:本册第二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包括一篇识字课文,四篇精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多彩,充满童趣。《识字2》的内容是关......

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及意图一、教学目的1.逐步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生字,认识“石字旁”,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3.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争当人人夸的好孩......

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备课老师: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