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实验课教案.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体育保健课教案”。
体育保健学实验
实验一 听诊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听诊能初步判别正常心音及心脏杂音;学会测量安静时呼吸频率并初步判别正常呼吸音及呼吸杂音
二、实验原理:心脏正常活动过程中,由于心肌收缩和瓣膜关闭等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一般情况下可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有些健康成年人和少儿可听到第三心音。
正常的心脏以一定的频率有规律地进行搏动。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正常呼吸音在胸部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主要是由于呼气时声门裂隙较吸气时窄,使呼气时产生的声音较吸气时长且音调高。肺泡呼吸音主要在肺实质内形成,当空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壁由弛缓变为紧张状态,呼气时肺泡又由紧张变为弛缓,肺泡的这种弹性变化就产生了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强弱与呼吸运动的深浅、肺组织的弹性、胸壁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肺组织较多而肌肉较薄的部位(如前胸上部),肺泡呼吸音最强;肥胖者的呼吸音较弱;12-14岁儿童的肺泡呼吸音最为清晰,这是由于其胸壁薄而富有弹性所致。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
四、组织:2人一组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⒈听诊的方法:被检测者采取坐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听诊时将听诊器的接耳端塞入外耳道,听诊器弯曲管的凹面向前。然后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听诊区域。心脏检测听诊区域:瓣膜区(心尖部即二尖瓣听诊区)。
肺检测听诊区域:颈旁即喉结旁和胸骨柄区及肩胛骨第三、四胸椎水平处(气管分支处)可听到喉呼吸音或气管呼吸音。正常的肺泡呼吸音最强处在胸上部。
⒉听诊内容: ⑴心脏听诊
①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分辨有无杂音: ②安静时心率: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或卧15分钟后再进行,一般测15秒或30秒的心脏搏动次数,再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
⒊肺部听诊
⑴正常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听诊顺序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由前面向侧面,最后检查背部。⑵呼吸频率的测量:
次/分钟。
被测者静坐10分钟,测量者将听诊器的接胸端置于颈旁,待呼吸频率稳定后开始计30秒的呼吸次数并计算出1分钟的呼吸频率。
注意事项
⒈必须保持安静。室内要温暖。
⒉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检查器官发出的声音上。如听诊心脏时要暂时忽略肺的呼吸音,听诊肺部时则相反。
⒊测量时被测者必须保持平静。在测量呼吸频率时,被测者不作憋气及深呼吸。作业:反复听诊辨析呼吸音及心脏搏动的声音。
实验二
心脏功能检测
一、实验目的:通过安静时和运动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变化对心脏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正常心脏在射血速度加快等情况下(如运动、劳动等)可产生生理性杂音。在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时,心脏收缩力改变,心脏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内血流速度变化等可产生异常的心音或病理性杂音。
三、使用器材:听诊器、秒表、录音带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⒈测安静时心率和血压。
受试者静坐15分钟后连续测3次10秒心率取稳定值,再测血压。⒉30秒20次蹲起试验。
受试者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做蹲起动作时足跟不能离地,全蹲时两上肢前平举,起立后两臂下垂,如此反复20秒在秒内完成。⒊恢复期心率和血压。
最后一个蹲起结束时,受试者迅速坐下,测恢复期第1、2、3分钟的心率和血压,每分钟前10秒测心率,后50秒测血压。
五、实验评定指标计算:
1.安静时心脏功能评定;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正常范围:110-160,平均值为140。超过200,则为不良表现或过度训练或为疾病表现)2.运动后心率上升的百分比=[(运动后心率-安静时心率)/安静时心率]×100% 机能良好:运动后心率上升不多,血压中度升高,3秒内均恢复到安静水平。
机能较差:运动后心率比安静时上升达70%以上,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明显上升,3分钟内心率、血压均未能恢复到安静水平。
六、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⒈做蹲起时动作要规范,速度要均匀。⒉运动完成后应立即坐下或站立不动。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心脏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三
肺功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通过运动前、后肺活量和呼吸频率等的变化对肺功能状况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人体功能良好时,每隔15秒做一次深呼吸所呼出的气量基本相同,以此可以评定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当人体功能良好时,给予机体适量运动负荷后,肺活量值逐渐增加,并在运动后5分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使用器材:肺量计、消毒棉球、听诊器、秒表、节拍器等。
四.方法与步骤
⒈安静时肺活量的测定:每人测3次,每次间歇15—30秒,取最大值。我国男子约为3500—4000ml;女子约为2500—3000ml。按身高预测肺活量:(身高单位CM,体重单位KG)男子:40H+30W-4400 女子:40H+10W-3800 ⒉30秒20次蹲起后肺活量测试:
测恢复期前5分钟的肺活量,每分钟测一次,共测5次。3.屏息实验:深吸气、深呼气后能够耐受的最长时间。
五、实验评定:
安静时肺活量越大越好;负荷后5次肺活量逐渐增加或保持安静水平者为功能良好;运动后肺活量逐渐下降,第五分钟仍未能恢复者为功能不良。
屏息时间:深吸气后:男子:35~45秒;女子:25~30秒。
深呼气后:男子:20~30秒;女子:15~25秒。
运动员: 深吸气后:60秒以上、深呼气后:40秒以上。
注意事项
⒈负荷量大小及形式视具体情况而定。⒉负荷结束后立即测肺活量。
作业:试采用其它负荷方式进行肺功能的检测和评价。
实验四 心肺复苏术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并能熟练进行单人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某些意外情况下,人体在发生心跳、呼吸中止后会造成血液循环的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分钟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使呼吸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挽救生命。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为徒手操作,在许多场合下这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驰,口腔内的舌肌和会厌也松驰后坠从而阻塞呼吸道。采取头后仰、抬举下颌,可使舌根部向上抬起,使呼吸道通畅,这样就可以用口向病人口内顺利吹气。
心跳停止后,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随之停止,脑组织和许多重要脏器得不到氧气及血液的供应,很快就会出现坏死。因此必须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为地维持血液循环。
三、使用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酒精棉球、镊子等。
四、操作方法及步骤
⒈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
⒉人工呼吸:
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到病人胸部上抬。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子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⒊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按压的部位,将一手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使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抢救者双臂应伸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分钟,对于成年病人按压深度为3—4厘米。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人员赶到。
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1或4:1。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开放呼吸道注意手指勿压迫病人颈前部、颈下软组织,也勿使颈部过伸。⒉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避免胃大量充气。
⒊胸外心脏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肘关节要伸直,手掌根部离开胸骨定位点。作业:复习巩固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并达到熟练掌握。
实验五 绷带包扎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加压固定,限制伤肢活动,减轻瘀血和肿胀。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环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额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等粗细均匀的部位,也用于其他绷带包扎的开始和结束。包扎时将绷带带头斜放于包扎处,用一手拇指压住,将卷带环绕包扎一圈后,再将斜放的带头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环绕包扎,后一圈覆盖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
⒉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上臂、大腿等肢体粗细分差不多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行缠绕,后一圈盖前一圈的1/2或2/3。
⒊反折螺旋形包扎:此法用于包扎前臂、大腿和小腿等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包扎时以环形包扎开始,然后用一拇指压住卷带上缘,将其上缘反折并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每圈的折线应互相平行。
⒋“8”字缠绕:适用于包扎关节部位。有两种方法:
⑴从关节中心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斜行缠绕,一圈绕关节的上方,一圈绕关节的下方,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远离关节。包扎时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最后在关节的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结束。
⑵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然后将卷带处下而上、自上而下来回做“8”字形缠绕并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注意事项:
⒈包扎时应使伤员处于舒适的体位,包扎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改变伤员的位置。⒉包扎时动作要熟练、柔和,松紧适中。
⒊绷带包扎要从远心端开始,包扎结束时可用胶布或打结固定,但结不能打在伤口上。⒋包扎四肢时应使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作业:复习巩固绷带包扎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六
固定和搬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正确掌握和熟练操作损伤发生时以及骨折、关节脱位时的固定、搬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限制伤肢活动,减轻伤员痛苦。
三、使用器材:按摩床、绷带、三角巾、夹板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搬运的基本方法: ⑴单人抱持法:
急救者一手抱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住其大腿及 窝,将伤员抱起,伤员的一侧臂挂在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伤势轻、神志清醒但较软弱的伤员。⑵托椅式抱持法:
两名急救者相对而立,各以一手互握对方的前臂,另一手互搭在对方的肩上,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背部支持于急救者的另一臂上,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员。⑶卧式三人搬运法:
三名急救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第一个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三人行走要协调一致。
⒉固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⑴发现骨折后立即就地进行固定,尽量避免移动断端而加重损伤。⑵固定用的夹板长短、宽窄要适当,应能将骨折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
⑶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缠后再用,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垫好,以防局部压迫性损伤。
⑷绑傅夹板的宽带应先绑在近骨折处的上下端,然后分别绑上关节,结打在肢体的外侧。⑸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肢、趾端,以便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作业:复习巩固固定与搬运的基本技能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
实验七 运动按摩基本手法
一、实验目的:能正确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体会手法的功力,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实验原理:按摩主要是凭借术者的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或器械)采用专门的手法,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机械、神经、体液的刺激和调节,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调理人体功能,防治伤病为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步骤:
1、推法: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沉肩坠肘,掌根用力,虎口稍抬起,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进。
2、擦: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3、揉法: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做大面积的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
4、揉捏: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锥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
5、按压:在腰背部肌肉用双手并列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力量由轻到重,重后再轻,借助于身体重心的力量,用掌根按压。
6、叩打:包括切击、拍打、叩击等方法。
7、抖动:分别学习肌肉抖动和肢体抖动。拿肌肉或肢体末端做左右的快速颤动。
8、运拉:关节各方位的被动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9、搓:两手掌相对,肢体放在中间,做相向的快速搓动。
四、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首先要考虑操作时的体位。
2、注意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3、力量要由轻到重,沿静脉和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
六、作业:复习巩固各种手法并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实验八
穴位按摩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取穴的方法,熟记常用穴位。
二、实验原理:在人体的一定穴位或经络上,运用点、按、掐等手法,使穴位受到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递到达脏腑及相应的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使用器材:穴位挂图、按摩床、人体经络模型,多媒体人体腧穴模型。
四、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 ⒈取穴方法:
⑴骨度量法(分寸折量法):将人体各部分为若干等份,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份为1寸。⑵指量法:又称“指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⒉结合模型查找常用穴位。
头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头痛、失眠、昏迷、高血压 印堂: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头痛、头晕、失眠、鼻病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头痛、感冒、眼病 风池:枕骨下两侧,平耳垂凹陷处
头痛、头晕、颈痛 人中:鼻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昏迷、急性腰扭伤 迎香:鼻翼外缘,鼻唇沟陷处
面瘫、鼻病 攒竹:两眉内侧的眉端 头痛、近视等 丝竹空:两眉外侧的眉端 眼疾、头痛 颊车:下颌角前0.5寸
牙痛、面疾 四白: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
眼疾、口眼歪斜 躯干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天突:胸骨上端正中凹陷处
咳嗽,气管炎,咽炎,呕吐等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发热、感冒、颈痛、中暑
天宗: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肩背酸痛、落枕 肾俞: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肾炎 大肠俞: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肠炎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胃痛、腹胀,呕吐,便秘等 肩贞:腋后皱褶上1寸
肩背酸痛、肩周炎 膻中:两乳头之间
胸痛、肋间神经痛 天枢:脐旁开2寸
胃炎、肠炎、腰痛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神经衰弱、肚腹疾患 上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肩髃: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肩外展90°时,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在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处,本穴在前凹陷处
肩贞:腋后皱臂端上1寸处 肩周炎、肩背酸痛
曲池: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处上髁之间 肘痛、肩臂痛、上肢关节痛 内关:腕掌横纹上2寸,两筋中间 昏迷、胸痛、胃痛
合谷:第1、2掌骨之间凹陷处 上肢痛、牙痛、头面痛 落枕: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落枕、手指麻木 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 昏迷,中暑,休克 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向腕部3寸 急性腰扭伤列缺: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头痛、颈痛、腕部痛
后溪:握拳,第五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头处
落枕、急性腰扭伤、手指痛 下肢部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病症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臀裂上端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腰腿痛,下肢瘫痪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铡1横指 下腹痛,膝痛、强壮作用 承山: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抽筋,腰腿痛 委中:窝横纹中央 腰腿痛,膝痛 涌泉:脚底心凹陷处,脚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处 昏迷,中暑等
昆仑: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腰疼,踝疼,坐骨神经疼 太溪: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踝关节肿痛,跟骨痛,腰背痛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 膝痛
悬钟:个踝尖上3寸,腓骨后
踝关节扭伤 踝疼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尿频、神经衰弱等 血海:屈膝,髌内上缘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阴陵泉:屈膝,胫骨内髁下缘凹陷处与胫骨粗隆平齐 腹痛、水肿、月经不调、遗精等 阳陵泉:屈膝,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五、实验评价:根据掌握的情况如实进行自我评定。
六、注意事项:
⒈按实验要求认真操作,思想要集中,态度要严肃认真。⒉点穴时要发力在腿,用力在腰,促动肩臂,力灌指端。
⒊操作前要先摆好患者的体位,点穴时用力要贯彻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
七、作业:进一步熟悉巩固常用穴位的位置及其主治性能。
体育保健课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 学时数:72 学分数: 适用专业:一、二年级各专业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体育保健课是针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
体育保健课心得 B计算机131 丁晨科我上保健课是因为有点心律不齐的症状。我有点挑食,所以体内电解质(例如:钾。钠。钙)不平衡,内分泌失调。注意事项:1、若有心悸。胸闷及头晕的......
体育保健课考试题1.解释《黄帝内经》中讲到的“南北东西”,及其它们的含义? 答: 东为肝木南为心火西为肺金北为肾水中央脾土 2.请讲出12个时辰的时间段及其名称和哪个经当令?......
保健课作业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明体育锻炼对疾病预防的作用,请举例说明。2.就自身的病情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请举例说明。3.太极拳对慢性疾病有哪些保健作用(功效要求:自......
第2学期体育保健课有感在本学期的体育保健课中,我继续学习了八段锦、易筋经,对太极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上个学期我已经学过了八段锦和易筋经,但每套动作的学习都需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