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六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2)班地方课教案
科任教师:彭安国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旧州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2,熟练地掌握旧州行政区域图,会填会用.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4,培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过程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旧州行政区域图,掌握各旧州的分布,从而了解旧州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怎么引导呢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旧州行政区域图,.其次,教师在课中利用市行政区划图,向学生简要介绍的旧州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其中对于从古到今在前还可借助远程资源,向学生展示优美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为课后的交流与探究做准备.2,课后习题可放在课中完成,第二课、旧州地名的由来
一,教材说明
本课“知识长廊”主要介绍了旧州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交流平台”部分结合资料——旧州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调查家乡,了解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探究天空”是因课文而生发的问题,重点在探究“夷陵”的更名及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小资料”概括介绍了旧州的城标——天然塔的情况.二,学习目标
1,掌握地名的由来,了解旧州的历史沿革.2,搜集长阳代表性地名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实践能力.三,教学过程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名旧州的由来.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地名旧州的由来.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了解夷陵得名的三种不同说法.其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句教师要疏导,也可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或合作交流难句,透彻地理解夷陵的得名.其次,对于书中提到的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将“夷”改为“彝”的过程,可结合书后探究题共同完成.再次,关于旧州的历史沿革,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如果课前学生对长阳的历史变革有所了解,也可结合课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谈谈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搜集图片,将实践活动融合在授课中,达到举一反三,资源共享的目的.本课中设及到的习题,多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变迁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些指点.建议在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下长阳有代表性的地名的由来及它的历史变迁,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从小立大志,将来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家乡而努力.第三课 奇特的“震旦角石” 一,教材说明
震旦角石,外形如笋如塔,又称“宝塔石”,俗称“三峡石笋”,是一种软体动物的头足类化石,生长于4.38至5.1亿年前的奥陶季.三峡宜昌是震旦角石的主产地.课文从青石板上的神秘图案探究,从而引出“震旦角石”,并详细介绍了“震旦角石”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让学生耳目一新.二,学习目标
1,学会收集有关化石标本及化石图片资料.2,举办化石标本展览会或图片展览会,了解宜昌或长阳远古时期的地质特点.3,培养学生的分析考察能力及合作精神.三,教学过程
1,本课内容对学生有些难度,所以授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化石标本及化石图片资料,充分了解化石的形成及原因,从感性上知道“震旦角石”是一种生命化石.在此基础上,联系课文,通过举办化石标本展览会或图片展览会,了解宜昌或长阳远古时期的地质特点,进一步理解“震旦角石”的演变过程,外形及价值.2,震旦系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在长江三峡工作时所命名,后成为国际地学界公认的标准地层剖面.震旦系地层中含有古老的海绵,小壳等远古动物化石,还含有较丰富的磷,锰,钒,银等矿产资源.课文后面“交流平台”中的三幅图案在“震旦角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像什么就行,不必追求标准答案.从图案中,可判断出三幅图依次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珊瑚化石.3,“探究天空”中,要求学生采集“震旦角石”研究,内容有局限性.目前,已发现的“震旦角石”,仅在长阳县天柱山——白玉山一带和鹤峰县走马坪出露,学生采集标本有难度,建议教师将内容改为采集长阳奇石,探究更有实效性.“小资料”部分由学生自读了解
第四课、鬼斧神功的地下宫殿
一,教材说明
旧州属石灰岩地貌,洞穴资源十分丰富.本课概述了三峡神奇的洞穴景点,重点介绍了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马洞的得名,著名景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叹为观止的人文奇迹.二,学习目标
1,知道地下洞穴是宜昌的地质特色之一并了解洞穴的主要特点.2,通过实验,收集资料等形式探究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举办“奇妙的钟乳石”图片展览,推测白马洞在许多年后的状况等.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过程
1,首先,课前可要求学生讲讲《西游记》中小龙马的故事,激发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课题,展示收集的图片,欣赏美丽的钟乳石,探究钟乳石的形成过程.2,再次,借助书中图片,了解白马洞的人文景观.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白马洞的图片,发挥想象给某些景点命名,推测白马洞内各景点的命名及它在许多年后的状况.也可完成书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3,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说说自己游览过三峡的哪些溶洞,借此机会知道地下洞穴是宜昌的地质特色并了解洞穴的主要特点.也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和“小资料”的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第五课 戏说宜昌“十大怪” 一,教材说明
本课简要介绍了宜昌与众不同的“十大怪”,分别为桃花鱼,中华鲟,节节根,宜昌火车站,电都用电从外买,盆景,雪枣,脐橙,哭嫁,坛子岭等内容.通过对“十大怪”的了解,能强化故乡情,并激发学生尝试归纳“家乡之怪”,“家乡之最”,全面解读家乡.二,学习目标
1,了解“十怪”内容.2,尝试归纳法,总结“家乡之怪”,“家乡之最”.3,以“十怪”强化故乡情,探究《巴土文化》及长阳“三件宝”.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简洁明了,可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分成十组介绍“十大怪”,介绍方式多样化,可用诗歌,三句半,故事,小品,舞蹈等.第二课时将讲台让给学生,以擂台赛的形式,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评价方式可制成表格,从课堂行为习惯,学会倾听,主要收获,我的建议,探究意识等方面设计,可放在课中评,也可课后评.第三课时可结合书后的“交流平台”,“探究天空”,“小资料”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课外完成后在课中展示,如品尝节节根,夸夸我家乡,唱山歌,美文欣赏,佳画长廊等形式.整节课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寓教于乐,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六课、斯境胜绝三游洞
一,教材说明
三游洞位于旧州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三游洞的地理位置,得名,碑刻,重点说明了三游洞的重要景点至喜亭和张飞擂鼓台,让学生对这个曾被古人喻为“幻境”的景点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游洞的由来,主要景观.2.搜集三游洞的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3.感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三,教学过程
1,首先,本课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三游洞名人碑刻内容或主要景点图片,教师在授课中可借此为导入点,开展诗歌比赛活动.同时,穿插分析“前三游”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后三游”苏洵(父),苏轼,苏辙为三游洞的题词.在此基础上,探究三游洞的得名,欣赏至喜亭和张飞擂鼓台的图片,并讲讲两处景点的传说故事.2,第二课时可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导游图,让学生分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游洞的景点.组与组之间可既分工又合作,一组一个景点,介绍方式可多样化,由学生自主选择.介绍中师生及时评价.3,三游洞的各景点一般都有传说故事,教师在授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口才,又增长智慧.第七课、千古流芳屈原祠 一,教材说明
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选址,在坐坡朝河,景色秀美的屈沱将屈原祠修缮,更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圯屡修,才得以保存.本课介绍的是随三峡工程的兴建,而再次迁建到秭归新县城凤凰山的屈原祠,于2003年对外开放.课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屈原祠的主要景点:山门,屈原铜像,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屈原墓.课文中提到的“屈原故里”是指位于秭归县旧城东北30公里的乐平里,又叫“落脚坪”,屈原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读书洞”的传说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屈原祠的了解加深对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认识.2,查找纪念屈原的活动,建筑,或尝试着阅读屈原的代表作,开展“话屈原”活动.3,体会屈原的刚正品质和爱国情怀.三,教学过程 1,本课可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分组以小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设计游览路线.2,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大家熟悉的赛龙舟和吃粽子这一民间习俗为导入点,让学生认识屈原.随后,以擂台赛的形式设定评委,分组以导游身份,小品形式介绍“屈原故里”的各景点,即山门,屈原铜像,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屈原墓,屈原故里等,每组介绍完后评委点评,打分,看哪个组的小导游介绍得生动形象,游客乐于接受.课尾评出优胜组颁发奖品.3,第三课时开展“话屈原”活动.讲讲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介绍屈原的作品,规划搬迁后的屈原祠的布局等等,评价方式同第二课时.4,课后的“交流平台”与“探究天空”的习题已在课中的活动中完成.第八课、明妃故里昭君村
一,教材说明
昭君故里位于香溪上游兴山县旧城西5.5公里处的宝坪村.因其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又叫昭君村.唐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1979年以来,国家拨款进行了维修,重建了昭君宅,新建昭君纪念馆,长廊碑林,汉白玉的昭君塑像等.这里环境幽雅,极富诗情画意.本课简要介绍了昭君村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点,昭君传说等知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风采.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昭君村的了解,加深对历史名人王昭君的认识.2,调查或了解关于王昭君的相关内容,明确 和平,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最有效途径.3,搜集我国历史上其它为民族间的亲善和好做出过贡献的美女.三,教学过程
1,本课可分三课时完成,三课时按时间先后分为三个版块,即昔日王昭君,今日昭君村,未来昭君村.第一课时可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王昭君的故事及昭君村的各景点的资料图片等,课中安排学生或分组,或以自由组合的形式举行昭君故事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根据故事内容的完整,学生表达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意识等方面给予评价.第二课时可在全班开展“今天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景点,结合书中内容,自创导游词,介绍各景点,评价方式同前.第三课时让学生结合书后的“交流平台”的调查实践活动,对未来昭君村进行规划设计,画出设计图,探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对昭君村的进一步开发带来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另外,课堂上对设计合理,创新的规划图要给予鼓励和嘉奖.2,本课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准备资料袋并进行整理,学期末可进行评价.第九课、千年古刹玉泉寺
一,教材说明
玉泉寺位于玉泉山东麓,是我国佛教最早的寺庙之一,享有“荆楚丛林之冠”的美称.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普净和尚在此结茅为庵,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本课简要介绍了玉泉寺的由来,重要地位及主要景点,重点说明了享誉盛名的珍珠泉与玉泉铁塔这两大奇观.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详细介绍玉泉寺,了解佛教及寺庙的基本情况.2,搜集佛教圣地的相关资料,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佛教情况,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三,教学过程
1,本课可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玉泉寺的相关资料,了解玉泉寺的所在地,主要景点及它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按“三楚名山——玉泉寺”,“珍珠泉”,“玉泉铁塔”,“我眼中的玉泉寺”等版块分组介绍,教师根据介绍情况予以评价与补充.第三课时结合书后练习进行探究,探究选题可侧重于佛教与玉泉寺的联系上,穿插传说与故事,更深层次地认识玉泉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2,书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容易找到.第十课、巴人与武落钟离山
教学目标:
1,增进对巴人的了解,增强作为巴人后代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2,了解武落钟离山的位置,景点.3,激发学生对巴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教学重难点:
了解巴人和武落钟离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巴土文化的感情.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诠释巴人
1,提问:你知道我们土家人有哪些风俗文化(1分钟)
2,弄清土家人和巴人的关系(0.5分钟)
3,体验巴土文化,齐唱土家山歌《山路十八弯》(3分钟)(1分26秒)二,观看地图,弄清位置
1,出示地图,让学生弄清武落钟离山的位置(1分钟)
2,让学生知道到武落钟离山的路线(1分钟)三,走进武落钟离山,了解巴土文化(一)武落钟离山简介 1,指导学生看书(2分钟)2,提问:通过听,看,你了解到武落钟离山的哪些景点 哪些人物 那些传说
3,学生反馈(2分钟)
4,讲《务相掷剑称王》,盐水女神和廪君的爱情故事(5分钟)(二)向王庙介绍
1,提问: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
2,反馈(2分钟)(三)感受武落钟离山的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武落钟离山的美丽(2分钟)四,推介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1,布置任务: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清江,武落钟离山,弘扬巴土文化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代表展示 五,学生评价(2分钟)
第十一课、荆楚仙境鸣凤山
一,教材说明
鸣凤山位于远安县城所在地鸣凤镇西部3.5公里处,为省内最典型的丹霞山水景观.据《远安县志》记载,南北朝梁武帝年间,山上建有小庙,唐时有所扩大.后几经变迁,至清咸丰十年(1860)又募捐扩建,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现在看到的,基本上是咸丰规模.本文依次介绍了鸣凤山的地理位置,神奇传说,以及主要景点王蒙手迹,烟霞洞,八卦太极图,云霞石窟,头天门,神道,鸣凤山大观等,让读者对鸣凤山这一道教名山有了大致了解.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鸣凤山的介绍,了解道教及道观的基本情况.2,考察本地的道教建筑,介绍其它地区的寺庙.3,认识道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4,探究天柱山及学校附近的道教相关知识.三,教学过程:
1,鸣凤山这一风景名胜大多学生不太熟悉,授课前,建议教师收集景点方位图,以便课中学生对各景点的位置了解.授课时,可采取“今天我来当导游”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按课文顺序介绍书中各景点.介绍时,有的景点还可穿插故事,如鸣凤山南岩的“烟霞洞”,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玩后曾在此修行.介绍完后,师生给予评价.2,书后“交流平台”中“神道”的形成以及“探究天空”的第一题可在课中景点介绍时一并完成.“探究天空”的第二题建议作为课后作业完成.第十二课、砥定江澜黄陵庙
一,教材说明
黄陵庙,位于西陵峡中黄牛峡段,距灯影峡16公里的九龙山麓,俗称“九龙捧圣”的一块台地上.它背靠黄牛岩,现存庙宇为独具风采的明清建筑群落,是西陵峡中著名的古迹之一.本课简要介绍了黄陵庙的地理位置,历史价值及其传说.重点说明了黄陵庙的主体建筑禹王庙及武侯祠的面貌.二,学习目标
1,知道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2,了解长阳解放以来的水域情况清江的相关知识.3,认同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能力.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建议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文,并结合书后“探究天空”中的习题一,绘制一幅简单的黄陵庙主要景点图.课中,让学生借助示意图,介绍书中景点,知道黄陵庙的建筑由来和水文价值.第二课时在了解景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收集关于黄牛峡的故事及古今名人咏诵黄陵庙的诗词,在班上和同学交流.第三课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展,联系本地实际,做一个小调查,了解长阳解放以来的水域情况及清江的相关知识,并将调查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在全年级进行交流,进行综合评价.第十三课、三峡画廊数晓峰
一,教材说明
三峡天下雄,最秀是晓峰.沿宜秭公路西行25公里,有一个风景迷人的大峡谷,它就是晓峰风景区.本课重点介绍了晓峰风景区有特色的千古悬棺,三峡古兵寨,情人泉和瀑布群等景点.二,学习目标
1,介绍晓峰悬棺,古兵寨人文景观和情人泉等自然景观.2,调查了解悬棺出现的地区和原由.3,了解本地特殊景观情况——清江画廊人文景观.三,教学过程: 1,本课可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可以第三课《千年悬棺之谜》为导入点,并结合书后“交流平台”的表格,调查悬棺或岩棺这种古代的丧葬形式出现的地区及原由,在班上分小组交流,并要适时评价.第二课时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古长城的资料,了解古长城的防御作用,课中继续探究“南方长城——三峡古兵寨”的神秘之处.这一景点曾在《地图上的故事》栏目播出,若在授课中能借助声像资料,课堂更具有趣味性.第三课时以情人泉与瀑布群为主.由于第五课已讲过洞穴的形成,所以本节课可以第五课为例,来认识情人泉与瀑布群这两大景点.第四课时进行拓展,了解本地特殊景观情况——清江画廊人文景观.2,教材中,第61面与62面的内容不能衔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还需灵活取舍.第十四课、《充满智慧的方言俗语》
教学目标:
1.了解旧州方言和俗语,能给乡土俗语进行合理分类.2.通过收集乡土俗语并分类整理,展示,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对民间俗语产生兴趣,热爱本土的语言文化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课前大量收集方言俗语,主要是向老人了解,要做好记录供课中交流.交流方言词时,要跟普通话一一对应,使学生知道方言用普通话该怎么说;交流俗语时,要解释俗语的含义.2.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开展“侃俗语”比赛.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这些俗语进行分类,并充分体会俗语的魅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3.归纳整理出的俗语例举: ①介绍特产,风俗,传说:“神龙架的名,远安的林”,“江洲的西瓜,百里(洲)的棉花”,“香溪的风,泄滩的棕,沙田的萝卜,大寺的钟”,“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三峡风俗怪,不着辣子无好菜”等.②描摹山川景物: “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靠的是大三峡”(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是西陵峡最险峻的滩),“清江滩多水又恶,要过九湾十八沱”,“七滩八鱼共九洲,七十二滩是资丘”,“远安一大片,兴山一条线,巴东像鸡圈”等.③反映生产,生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清明前后十天闲,谷雨前后十天田”等.④为人处事哲理:“不经事,不知锅是铁打的”,“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公,大家摆”等.4.在《巴土文化》中有方言,俗语方面的内容,课前要查找到相关资料.科任教师:彭安国
2011.12.25
小学二年级上册写字教学计划一、问题的提出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冲击,有的学校没有写字课,有的课表上虽有写字课,却形同虚设,常常挪作他......
二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一课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教学目的:1、通过读新闻、模拟表演、交通安全知识抢答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
二年级地方教案朱旭丽第1课窗户和阳台一- 学习目标知道家中存在着窗户、阳台等安全隐患的处所,增强家庭安全意识。 懂得在窗户、阳台等地方活动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美丽的中国新疆电子教案拜城县第二小学:杜新玲第一单元中国新疆——我们的家乡第一课新疆在祖国的位置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图。2、了解新疆地图......
拒绝白色污染 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