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专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1、声律启蒙
(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
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押韵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背诵《声律启蒙》。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
(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押韵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声律启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
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
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
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
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 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声律启蒙
(三)一、教学目标:
1,粗通文章,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
2,培养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学会简单的对对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
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
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4、笠翁对韵(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新授:
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
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2、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 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 很集中。)
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
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
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3、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
4、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5、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 , 有诗经楚辞, 唐诗宋词 , 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 诗悠悠在汨罗 江畔飘零, 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 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
.我们通过诗歌了解
诗人 , 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
(李白诗中的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 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说(略)
2、提问、交流:
A/ “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 用?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 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10、《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11、谚语与歇后语 教学目标:
1.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2.认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3.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 2.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二、出示歇后语、谚语,朗读指导,感受语言的特点
1.谁来说一说,我们这次的语言属于什么呢?(提示:谚语、歇后语)2.说说谚语、歇后语的特点 3.读好歇后语,首先得会读(1)指名逐条练读。(2)齐读。
4.如果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读,就会读出味来(1)引路:芝麻开花--------节节高 a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练读。
B谁来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C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条歇后语
(2)自由练读: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味来(3)反馈效果: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4)集体练读。
5.读了这么多遍,你感受到歇后语还有哪些特点?
三、创设情景,课内积累运用
(一)积累所学的歇后语 1.比一比,谁背得快
2.同桌合作背诵。(一人背前半部分,一人接背后半部分)
3.谁愿意接受考验?(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补全课本中的歇后语)
(二)运用所学的歇后语 刚才积累的歇后语你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吗?下面进行情景填空 课件出示题目(略)
四、语文活动,拓展运用(1)分发纸条(2)看谁写得多(3)限时答3分钟(4)反馈与激励
(五)看谁说得好
五、课后迁移,促进积累运用 1.小结
2.提供“作业自助餐”(1)我会背
(2)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3)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歇后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及组成部分,能够体会谚语与歇后语的含义,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了学生谚语及歇后语的积累。
12、北京;
教学目的:;
1、了解首都北京是祖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我国;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了解她的改;
3、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热爱生活;了解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及她的;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今天;
2、你
12、北京
教学目的:
1、了解首都北京是祖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了解她的改革新貌。
3、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思想教育。教学重、难点:
了解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及她的改革新貌。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星期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加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出示课件:大屏幕播放“**广场升旗”录像)
2、你们知道这是在哪儿举行的升旗仪式吗?(生:是在北京的**广场举行的)
3、过渡: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她坐落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臵呢? 第一板块:走近北京
二、大屏幕出示中国地图:
1、学生找出首都北京的地理位臵。
2、师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臵十分重要。
3、关于北京,你还知道些什么?(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信息)第二板块:欣赏北京
三、首都北京——祖国的心脏: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传统文化备课五年级上册1、《声律启蒙》(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所《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
传统文化备课笔记五年级程郭镇中心小学于秋艳 2012.9——2013.7第一单元经典驿站《诗经》 硕鼠(《魏风》)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1......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及备课2011-11-01 11:25:18|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教材分析: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