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备充分,并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下是一些知名教育专家推荐的教案,涉及到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一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3.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1.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板书课题)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1.默读课文,思考: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尝试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4)20xx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5)20xx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青春,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出示补充材料)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千年梦圆在今朝!
搜集关于航天技术的资料,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天梦想、不断探索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嫦娥工程
1.创设情境。展示“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和飞天梦想实现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激起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航天工作者感到骄傲的心理。
2.思路清晰。在了解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时,学生在朗读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二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把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文插图)
2.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分享)
3.这张图片的主人公叫青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雪屑”——“屑”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三、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对作者的认知,教师再补充。
2.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为每部分拟写小标题吗?
第一部分:青铜一家做了一百零一双鞋
第二部分:青铜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青铜卖鞋给城里人
第四部分:青铜准备卖掉自己的鞋
3.结合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文本。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三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四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学生搜集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个案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二、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1)船小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和《硬笔习字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六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七
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了解如何将一件事写清楚。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明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明白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但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会有欠缺。
“交流平台”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为让交流有实效,可指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用简单的提纲先写下来,交流时再围绕提纲发挥。“初试身手”要不限字数,鼓励学生把图片内容说清楚。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
2.初步了解写一件事,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
3.能用几句话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并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合作,对着提纲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一件事进行讲述,享受分享的`乐趣。
重点。
能将如何写一件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难点。
文从字顺地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师:本单元学习内容汇总的课件。
学生:梳理本单元自己学习的收获。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学完课文后的发现。
2.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
3.学生围绕“如何写一件事”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写一件事的要点。
(1)交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
(2)写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束。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4)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
4.教师小结记事几个要素。
二、初试身手。
(一)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1.分组交流图片内容,并尝试把图片内容讲清楚。
2.教师指导学生说内容。
(1)先说图片上画的内容,再发挥想象把内容说清楚明白。
(2)想象要在图片的内容上展开,要合理。
3.学生上台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二)观察家人烧菜、擦玻璃或做事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1.刚才同学们学习展开学习把图片内容说清楚,现在我们来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动作写下来。
2.回想家人做某个家务时顺序,用上恰当的表示细作的词语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3.学生动手写,教师适时指导、点评。
4.教师小结用一段话写做某家务过程注意事项。
(1)用上表先后顺序的连词。
(2)用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写清做家务的过程。
(4)写完后认真修改,看是否写清楚明白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八
同学们,你们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我刚看过,它是一本神奇的书,现在,我就把它介绍给大家。
我最喜欢那里面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飞机为什么会怕小鸟》。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那么大一个飞机为什么会怕弱小的小鸟呢?我带着好奇心一看究竟,哦!原来是照样子的:飞机的翅膀里面有一个引擎,小鸟飞到飞机翅膀的附近,因为引擎告诉运转,像一个漩涡似的,有强大的吸力,会把小鸟吸进翅膀里,那样小鸟飞机的翅膀里到处乱撞,就把引擎撞坏了,这样飞机就有危险了。
第二篇文章是《天为什么要下雨》,因为水被太阳晒后就蒸发了,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了,然后就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了。
啊!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里面的知识很丰富,比如军事,天文、文学、地理等等。让我眼花缭乱,书籍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九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十
1.认识“避、撼、喧”等5个生字,读音多音字“雀”,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十一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两课时。
1、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
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板书:独坐敬亭山:鸟飞云去;不厌敬亭山。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山水翠;一青螺。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十万个为教案篇十二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观看星天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此,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仿佛进入一个梦幻境界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分析揣摩中对海上夜的宁静和柔美产生鲜明深刻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星空和作者巴金及作品等来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9578530.html】
教案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产物。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如何设置问题和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里有一些教案的......
教案中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安排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教案的编写要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和系统性。教案范文的分享和交......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各不相同,教师们可以......
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定合理的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然后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案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适应学生学习的发展和变化。教案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背景相结合,形成有机连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