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说课稿专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活动教案及说课稿”。
灯
(巴金)第一课时:
一、了解《灯》的写作背景,客观、恰切地介绍作者巴金在当时的思想状况
二、教学重点:背景资料介绍
三、教学方法:介绍、了解、作比较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重要的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二)《灯》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此文是的心情
1、日本侵略军的疯狂侵略
2、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卖国
3、作者心情的抑郁和苦闷
4、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对抗战必胜有坚定的信念
(三)预习题
1、回忆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思想的2、读全文,能否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朗读全文,理解全文
1、读的时候,请大家自己先体会感受一下作者究竟怎样完成由起笔时写“窒闷”感,到收笔时“微笑”这一感情转换的(这一问题在后面对全文的分析中回慢慢解决的)
(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情况
1、全文有多少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
·明确:3-12节都写了灯光,第一节没写,第13节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里活动涉及了灯光的象征意义
·问第二节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
第二节是暗写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但作者已感受到这实际上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惊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就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板书:漆黑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漆黑的夜里竟能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三节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所以,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靠对“灯光“的体味来完成的。
2、作者除了直接写灯光外,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的,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到了哪一点上?
答: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而的故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了“我”对灯光的体味上。这就又涉及了散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形散神不散(回忆《故都的秋》)。·可见这篇文章可以拉出这样一条线索:
板书: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以“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穿起来,来表达一个中心。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
2、抓住具体的材料或语句弄清象征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课时的作业,分析结构和段落大意 首先回忆上节课所讲,《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板书:
一、(1)—(3)节:从恶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灯光。(眼前)
二、(4)—(8)节:由眼前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
进方向。(回忆——切身经历、体会)
三、(9)—(12)节: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友人遇救的事情,进一步揭示
灯光的象征意义。(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四、(13)节: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眼前)
(二)小结:
1、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伫立在一个定点上,但思绪驰骋,选取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散”,那《灯》可谓“形散”之典范;但这些材料都聚向一个中心——尽写灯光的特殊感受,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2、作者写眼前的灯时,即使议论,抒情,其意都比较显露,可以说是“直舒胸臆”(可以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写传说及友人的故事时,不多议论,讲究含蓄,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
(三)理解全文的象征意义(以启发为主)
1、文章开头写到“我半夜„„空气”,最后又写到“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起初“我”为什么感到窒闷,最后怎么又不觉微笑了? 启发性思考题:
(1)第一段中“寒夜”一词是指什么?
答:一是指作者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
二是指社会环境——抗战相持阶段,非常艰苦(2)“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
答:这里面当然有自然环境的恶劣,冬天夜里寒冷的原应因在内
——生理上的感受
但更主要的是指社会环境的严峻,当时是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政治空气很沉闷,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重负,作者忧国忧民,心情异常地沉重,所以说窒闷。
——心理上的感受
2、(1)回到前面这个问题,作者的感情变化究竟是怎样转化到“不觉微笑”上的呢?这种逐层推进的过程我们一起看下去(在书上)
板书:感到窒闷——感到明亮、温暖(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感到安慰、鼓舞,心安定,呼吸畅快(回忆风雪夜灯光指路)—— 我爱这样的灯光(赞美)——光驱散心灵的黑暗,促成心灵的发育——永远在心里摇晃(心中有一盏明灯,光明、希望永远在人民心中)——不觉微笑(2)可见,在这里,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
(3)强调:灯光在这里象征着光明,光明、希望永远在人们心中。
3、作者由灯光产生的联想怎样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灯光的宝贵价值和丰富含义。
答:联想到自己的经历:风雪夜走出迷阵——(灯光的价值)一般的帮助:照亮
黑暗,给人温暖(直接、狭义)
两个传说——心灵上的指引、鼓舞(广义)
为什么说是广义的?
·因为传说中所说的灯光不仅给了他们的亲人和情人以恩泽,连我一个不相干的人也得到了指引,所以在这里灯光使所有善良的人民得到了精神上的力量。
友人投江——深入人心,永驻心田,光明的象征
4、课后思考:来看一个作者布局上的方法
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时年前的情景,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作者把“真实”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觉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
五、作业:
1、完成课后及同步训练
2、写下就某一事物产生的联想。
五、教学后记:学生对象征性文章的线索感不强,因而思路比较乱,理解上比较困难。教学时应先拉出一条主线索,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并且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灯》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敏慧 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性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二、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三、鉴赏语言的含蓄性。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语言的......
《灯》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灯》教案......
《灯》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灯》教案1教学......
《灯》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