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_雨巷教案全文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0:57: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雨巷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雨巷教案全文”。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体会“丁香姑娘”、“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我”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老师读书的年代,老师的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调动学习氛围的方法——课前提问。那么,今天咱们也来试一试。(播放PPT)“如PPT所示,我们怎样才能大致地了解广大读者对于一个诗人艺术成就的评价呢?”(某生回答,并根据回答进行简评。)“我们也还可以从诗人所获得的称号来窥其艺术成就之一斑”。

“说到称号,我们稍微延伸一点。很多西方诗人,如华兹华斯、骚塞等,都获得过‘桂冠诗人’的雅号;而在咱们中国,也有获得过类似荣誉的诗人,他是谁呢?他就是咱们今天所要讲的诗作的作者——‘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介绍作者、创作经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叶圣陶非常喜欢这首诗,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新诗品读

诗,是读出来的。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品味其中意蕴。(自己先来示范朗读;然后请几位同学共同诵读,并从音节、停顿、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纠正;其次播放名家录音;最后师生共同诵读。)

(四)整体感知

彷徨求索(1—2)——寻找理想

理想出现(3—4)——可望而不可即 距离拉开(5—7)——继续徘徊求索

(五)分析意象

先找出诗中意象:油纸伞、雨巷、“我”、篱墙、姑娘、丁香。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与明确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朦胧与明确并存。意境通过意象表达,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一下诗中的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其明确之处在于它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之处在于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完美结合。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既可实指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也可虚指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的环境,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是暮春开花,花期短暂,对于诗人们而言,自然是即景抒情的最佳对象之一。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以及丁香姑娘的转瞬即逝!(补充古人写丁香的诗句: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分析其中之三,剩余意象作为课后思考交由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第2课时

(一)作业回顾

上节课老师留下了一个小问题让同学们回去思考,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样?(请三位同学给予解答。)进行评价后给出正确答案:(1)从实的方面说,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2)从虚的层面讲,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诗中,从诗作中的蛛丝马迹来探寻诗中“我”的情感的流动变化。

“我”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做什么(独自彷徨);在什么地方彷徨(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仅仅在彷徨吗(不,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这样的顺序安排是“我”随意为之,还是有一定的奥秘呢?(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之后老师举例给予呼应: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眼帘的必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玫瑰的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可是当对方与你擦家而过时,你顿悟“这花不是给我的!”(内心充满一阵阵的失落))但是诗中的“我”与我们不同,丁香姑娘远去带给他的不仅是失落,更是忧愁、彷徨无措。

(二)“我”的意象解读

细心的同学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的所有意象中,只有两个“人物意象”。他们分别是什么呢?(丁香姑娘和“我”);在前一个环节中,老师一直都在使用“我”而非诗人进行表述,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老师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我”这个意象到底是指诗人本人,还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仍需探讨)

在上一节课中,咱们分析了三个意象,还有三个意象留给了大家思考;现在呢,咱们把“我”这个意象的解读单独拎出来。这不仅是咱们理解诗作情感的关键,同时也检验检验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效果。

(请同学阐发他对“我”的指代的理解。)含义一是实指,指诗人自己。含义二则是虚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进行总结)“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独自一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等待者,更是一个追寻者。

(三)主旨探寻

由于“我”的形象的双义性,所以有的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感受诗歌音乐美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对这首朦胧诗内容的判定其实是很难产生定论的,同学们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给出自己的意见,并能言之成理,咱们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人云亦云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谈完内容,我们再从形式方面来感受一下《雨巷》音乐美。1928年,戴望舒将《雨巷》投给《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看完《雨巷》之后,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雨巷》的形式美。我们有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品味,找出其中的音乐美。(从韵脚、修辞等方面思考)。

《雨巷》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雨巷教案

雨巷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

雨巷教案

《雨巷》 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雨巷教案

通过刚才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咱们同学已经找出了这些意象,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然后展开想象看看作者为我们勾勒一个怎样的“雨......

下载雨巷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巷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