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荷花淀教案教学教案”。
建议一 采用指导阅读法,活动教学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情节简单,结构明晰,写作视角独特,意境诗化纯美。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本文的教学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拨设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摹拟、比较等赏析方法,借助品味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拟小标题,迅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运用多媒体的声、画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
4.小说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对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
* 示例:
一、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1.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二、赏析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1.鉴赏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五段、最后一段。(重点赏析第一、三段,其他几段由学生完成。)
①听课文配乐朗诵,运用声、画手段创设情境。
②学生自由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其中意境。
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摹画面,并说一说听(读)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温馨、宁静、和谐、安详)
④学生思考讨论:战争是残酷的,八年抗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作者却给我们描绘了如此恬静优美的环境,这合乎情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学生寻找类似景物描写的语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培养鉴赏能力。(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点拨。)
3.朗读品味。
(二)鉴赏人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对话”。
1.朗读后精讲“夫妻夜谈”,总结分析人物的方法。
①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②抓对话中的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 ③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2.摹拟分析
①让学生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多媒体投影,提供范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重点分析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对话。
②细细品读(听朗读录音或由学生分角色朗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三、品味创作:
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2.课后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嘱咐》,理解其中的“水生嫂”形象。
建议二:采用诵读法、比较教学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的小说,但是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最能体现孙犁的创作风格,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通过和诗歌、散文的比较,让学生领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通过自己的诵读,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3.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以及和诗歌的对比阅读来把握。
4.比较阅读其他乡土文学作品或海明威、高尔基等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荷花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 示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2.初步理解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
三、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诗意的片段,并通过吟咏来品味其深刻含义。
1.鉴赏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2.教师范读后请同学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诗味。(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让自己进入有关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3.通过断句,将第1段编排成诗诗歌朗读。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4.聆听或朗读《蒹葭》、《再别康桥》,从意境方面与《荷花淀》进行比较分析。问题引领:
①诗歌与本文有哪些相同的意象?
②这些相同的意象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③《荷花淀》的抒情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营造优美之境而不营造壮美之境呢? ④通过比较欣赏,你们觉得小说的环境具有什么样的美?
5.学生再读寻夫未遇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和归途遇敌之时的景物描写,体会其意境和作
用。
四、分角色研读“夫妻月夜话别”,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问题引领:
①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英雄题材可以写,为什么偏偏要写一组普通的农村妇女?
②为什么这组妇女连姓名都没有?
③塑造这组群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④结尾写妇女们的哪些变化?有什么典型意义?
五、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 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六、课外比较阅读相关作家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00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美丽的地方,是我生
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歌唱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2.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荷花淀》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荷花淀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荷花淀》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荷花淀》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荷花淀》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