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一中语文组王正华
屈原
教学目标:1、文言词语的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3、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4、楚辞体的特点。
教学设计:教师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当堂背诵。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教案不分课时,操作中具体掌握。)
1、导入: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春鸟啼晨,唤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春天。诗歌之河如黄河闯开龙门,长江冲出三峡,在一片广阔的大地上,汇集了当地的大量水脉,呈现出烟波万里的新气象。诗歌之河流淌在楚国的原野上,便出现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楚辞。
2、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屈原初辅楚怀王,作过左徒、三闾大夫。他主张联齐抗秦,但得不到楚王和其他贵族的支持,因而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他一生两次遭流放,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死。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涉江》出自《九章》,是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时的作品。
3、诵读全篇:
“涉江”就是渡江南行的意思。本篇叙述了诗人被放逐江南时的行程与心情,既是一首纪行诗,又是一首抒情诗。请诵读全篇。
4、字句理解:
字词活用
冠、光、巢、董道(名用动)
齐、远(形用动)
步、邸、骖(动使动)
哀(为动)
忠、贤(形作名)
旦、日(名作状)
句式特点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后置)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宾语前置)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比干菹醢(被动句)
5、内容理解:
首段诗人写自己好奇服、与圣人同游和“涉江”有何关系?
用“奇服”“与圣人同游”比喻自己德行高洁、志向远大,因而不容于世,这正是被流放“涉江”的原因。
(板书)流放之因:德行高洁志向远大不容于世
第二、三段诗人写流放之途单单是为了记录流放的行程,着力描写沿途的景色吗?
着力描写诗人的主观心绪。
哪些字句表现出诗人的主观心绪?
反顾、ai、步、邸(去国怀乡、依依不舍,又不得不离去)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借船行缓慢来表现自己瞻念故都,不忍离去的心情)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辟远其何伤(信念坚定不移)
(板书)流放之途:陆路水路眷恋故都不忍离去
第四段诗人写流放之地。诗人的心情怎样?溆浦的环境怎样?
Chan徊(彷徨、困惑、莫知所往)
山林幽深,猿you时见,高山峻峭,挡天蔽日,雨雪沾湿,原野萧条,天宇昏暗。(寂寞、孤独、悲怆)
(板书)流放之途:陆路水路眷恋故都不忍离去
第五段写流放之思。在这个荒凉的地方,诗人的心情孤独、彷徨、苦闷,诗人会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诗人为什么提到接舆等古人?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坚持真理、毫不妥协)
类比自身环境和遭遇。
(板书)流放之思:坚持真理探索历史不改其志
在乱辞中,诗人将忠贞之士比作什么?将邪曲恶人比作什么?乱辞的主旨是什么?
鸾鸟凤凰露申辛夷
燕雀乌鹊腥臊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对溷浊的社会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控诉)
(板书)全文总结:揭露控诉忠贤被弃小人得志
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试分析本篇的浪漫主义特色。
本文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就本文来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
深入体会下列文句。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辟远其何伤。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当时的楚国,小人得势,诗人受到重重迫害,但诗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正道直行。旅途的崎岖漫长,环境的荒寒恶劣,心情的苦闷彷徨,都没有使诗人改变自己对真理的执著,对理想的坚持。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再来诵读一遍全文。
6、板书设计
7:处理课后及练习册的习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涉江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
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
贾红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以朗读为主,在诵读中感受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达到背诵。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以朗......
[课题]《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 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