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
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李白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诵读、体味、欣赏这首......
《李白诗三首》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3、理解......
李白诗三首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在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
《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构想】这是三首语言风格极为相近的外国诗歌,诗人都把大海作为寄托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秘,大海的宽广,大海的气象万千,带给人的是美丽的享受,心灵的......
《冰心诗三首》教案设计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4、作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