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5 说屏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5说屏学案设计”。
* 15 说“屏”
实习老师:郭洁(269班)一【教学背景】
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学习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经验走进文本,如何更好地把握课文中“屏”这一事物的特征,以及对这篇小品文浓浓的的富于诗意的语言和作者情感的体悟,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授课时:一课时 二【教材背景】
《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陈从周先生以通俗流畅又不乏生动富于诗意的语言将“屏”娓娓道来。这是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期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于“屏”的浓浓情思,围绕“我们的古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展开,这也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此展开,写屏的功能、种类等及如何布置屏等,同时把古今的屏作了对比。教授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屏的功能与美感,感受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增进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热爱。三【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中国闻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山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
附: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这是第一部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中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陈从周还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1987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1988年)。同时他还认为,中国园林的立意构思大多出于诗文、额联,点缀和题咏园林景色,即园实文,文实园。四【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进一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把握文章是如何围绕“功能与美感”而展开的。
3.体会作者对于屏的深厚感情,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流程】 1.导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十五课《说“屏”》。说到“屏”,我想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屏吗?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注意见到过或者注意观察过屏吗?有没有同学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呢?(请1~2位同学起来回答)
总结:在今天,屏似乎要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在古代,屏是很常用的,随处可见。今天呢,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寻找屏、认识屏、了解屏。那么,大家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屏”,请大家看屏幕。【出示PPT】:这是屏最本初的含义,请大家齐读——①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装饰作用的墙。
这一些名人故居中比较常见,现在在北方农村也是比较常见的,这种屏现在的样子就是在这面方方的墙上贴瓷砖,拼出各种有美好意蕴的图案之类,过年的时候会在正中间贴个大红的“福”字。
【出示PPT】由“墙”这个含义演变成“屏风”,大家再读——②屏,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者挡风的用具。
文中第三段便描写道“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便是主要用来遮挡视线、避免一眼望穿的作用的。
【出示PPT】屏风的词义又有所发展——③像屏风一样的东西,比如孔雀开屏,我们放映PPT做使用的大屏幕,等等。
【出示PPT】挡住的含义蕴含在“屏”字里——④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山川就是很好的绿色屏障。遮挡了赤裸裸的山体本身,同时也使山成为很好的遮蔽场所。
看来屏的含义可真是丰富啊!
2.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下这些字词。同学们可以在书本上标记出来,先分好段落吧。
纳 凉 帷 幕 缓 冲 韶 光 造 型 伧 俗 休 憩
还有要注意本文的三个多音字: 屏(píng)屏风 屏(bǐng)屏住呼吸
伧(cāng)古代讥人粗俗,鄙贱:~俗,~荒。~夫。伧(chen)寒伧(寒碜)忒(tuī)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忒(teī)忒(tè)还有词语释义,希望大家了解: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华年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3.作为一篇说明文,重点即在说明、介绍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现在咱们大家来一起走进课文,看作者是如何展开行文,向我们介绍“屏”的。
现在咱们来读课文,老师先读第一段,同学们读2~5段,读的时候大家要认真读,思考每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给大家介绍他所喜爱的屏nàliánɡwéimùhuǎnchōnɡ
sháoɡuānɡ
zào
xínɡ
cānɡ
sú
xiū
qì的,希望大家能边读边标记,争取在文中找到答案。
好,老师来读第一段。同学们读2~5段。【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开始向我们介绍屏的?开头的方式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准备给我们介绍屏时是从哪里说起的?有没有同学看出来了,起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我来提示一下,之前我带大家学过《苏州园林》,刚开始时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作者总是喜欢从自己的感受、经历写起,本文介绍屏,作者也是充满感情地从自己的感受写起的。
②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呢?比如如果作者一开头就开始介绍什么是屏、屏的特征、功能之类的,你觉得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给出答案)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写起,包括说明自己小时候的熏陶喜爱以及长大后对屏的研究,这样由内而外地就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屏的一种由衷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读者在感受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靠近了作者,感觉作者非常地亲切,似是要娓娓道来,文章也因此有了一定的亲和力。作者从自己的经历谈起,说出自己从小就喜爱屏,长大了一直研究屏,也就使读者相信了作者,也就相信了作者在后面所讲的对于屏的一些观点,文章变得非常有说服力。
作者的经历对于屏的研究很有帮助,比如据说末代皇帝溥仪,从小生活在皇宫里,对于一些古玩藏品耳濡目染,故而能轻易辨别伪造的古董。
大家要是写说明文,比如介绍一个景区,那么你肯定是去过而且比较熟悉的,介绍一种美食,你必然是品尝过而且非常喜爱的,就是这个道理。
(期间说到,“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则是作者对于屏的由衷的喜爱)
作者简介: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作者陈从周是浙江杭州人,江南多才子,陈从周也不例外,出生于民国初期,他自小对于养花种草、叠山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特别感兴趣,同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
这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会在本文的一开始就引用唐人的诗句来展开对于屏的介绍了。
陈从周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同学们,由此我们也认识到,一个人的兴趣,如果好好发展,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同学们要争取发现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呀~到时候我们班就可以出许多大家了~~ ④这样看来,作者其实是在第一段引出了要介绍的对象——屏,之后便展开来从各个方面来介绍屏了,按照之前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种惯性的思路,第一段一般是全文的总的概说,那么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一段,有没有发现作者是围绕第一段中的那句话来展开行文的呢?或者说那句话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呢?
——“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⑤那么,我么的先人是如何做到“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呢?屏的功能
pǔ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呢?
——同学回答 【老师归纳】:
第二段:讲了屏的功能
(a.分隔 b.挡风 c.“流动空间” 屏的美感
d.艺术点缀)
谈及美感,艺术点缀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文章开头说到“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同学们,大家来好好思考一下在作者的心中,屏究竟具有怎样的美感的?
——是一种诗意的美。对于诗文的引用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增加了屏的文化意蕴。
a.“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 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 冷”、“ 轻”、“ 小”等字, 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 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予以明确: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 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其实,除了开头,本文还多处写到有关屏的诗文,进一步涉及到了屏的诗意美——大家找出来,一块儿揣摩。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 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 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 语言不会太枯燥,而且生动有趣。
c.“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填的是“ 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 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 点出“ 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正如文中所讲,屏可以起到一种文化休憩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第三段:前一部分承接第二段,讲屏的功能——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通过“锦屏人”具体解释屏缓冲视线的作用,同时引出屏还有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所以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第四段:前部分承接第三段,讲了屏的另一种分类——大小不同的分类。后面讲近来屏的不如意,并讲了屏设置的原则。
⑥说明文的语言还讲究严谨、严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功能与美感的结合,其实是在“我们的先人”这个范围里讨论的,同学们怎么能从刚刚我们分析过的这两段里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呢?
“小时候”、“旧社会”、“古代”、“古时”、“从前”„„“过去” 可是第三段末尾部分貌似不是讨论的功能与美感的结合吧?是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先人在制作安放屏时,做到分别雅俗并根据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来制屏和置屏,从而体现出制作和放置屏的“巧”,也即同样在雅俗与经济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做到功能与美感的结合。
⑦之前都讲的是从前,接下来的第四段是讲的什么时候呢?——“近来”。我们的线索是“功能与美感的结合”,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同学们要细细地看“近来”这个时候屏时怎么展示它的功能与美感的结合的?
结合吗?——不结合为什么不结合呢?——“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得就不好)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每种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的门板来用的缘故。(没能结合起来)”
【板书】先前:相结合 诗意美
进来:没结合 少诗意
【请大家看古今对比的屏,看过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想】 „„ 总结:观赏现在的屏,同学们觉得美不美呢?大家有没有与作者同样的感觉呢?——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其实是因为——没有做到功能与美感的很好的结合。
为此,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呢?
——“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⑧通过这样的古今对比,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概吗?
——希望现在能把屏的功能与美感好好相结合,发挥好屏的诗意美,更好地传承这样一种文化。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说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作者不仅希望的是传承,更希望一种超越,这是更大的期望,看得出作者对于屏的浓浓的情谊,对于中华文化的浓浓的情谊。)
六【课堂拓展】:做个细心的人,发现自己身边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请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剪纸、瓷器、中国结、折扇、湘绣、木雕„„ 鼓励同学们多多发现,更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七【总结】 最后,大家再来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围绕屏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这一特征,对比了过去与现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现在的期望,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创新和超越。
当然,这只是我们讲课的一种思路,屏蕴含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从工艺到诗意,很有研究价值。我们现在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对屏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大家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更多地搜集关于屏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其文化,比如文中还讲到了屏的分类,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对于屏有深厚的情谊,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单元我们只是在沙滩上捡起了几枚贝壳欣赏了一下,前面有一片汪洋,与天相接,需要我们继续前进,继续发现!
《说“屏”》教案设计《说“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说“屏”》教案设计《说“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说“屏”》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说屏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说屏》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