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教案15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语文1轮复习教案”。
阶段技能检测三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带伤的美丽
梁衡
如让你欣赏一位带伤流血的美人,那是一种怎样的尴尬?40年后,当我重回内蒙古乌梁素海时,遇到的就是这种难堪。
乌梁素海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边的乌拉山下。40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曾在这里当记者。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当地人称湖为海子,乌梁素海是”红柳海”的意思。红柳是当地的一种耐沙、耐碱的野生灌木。单听这名字,就有几分原生态的味道。而且这”海”确实很大,历史上最大时有1 20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的最大淡水湖。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的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
那时,市场上物质供应还比较匮乏,城里人一年也尝不到几次鱼,但这海子边的人吃鱼就如吃米饭一样平常。赶上冬天凿开冰洞捕鱼,鱼闻声而来,密聚不散,插进一根木竿都不会倒。那时,每当外地人一来到河套,主人就说:”去看看我们的乌梁素海!”眼里放着亮光,脸上掩饰不住地骄傲。
这次我们真的又来看乌梁素海了。7月的阳光一片灿烂,我们乘一条小船驶入湖面,为了能更有效地翻动历史的篇章,主人还请了一些已退休的老”海民”,与我们同游同忆。船中间的小桌上摆着河套西瓜、葵花子,还有油炸的小鱼,只有寸许来长。主人说,实在对不起,现在海子里最大的鱼,也不过如此了。我顿觉心情沉重。40年前打鱼,是用麻绳结的大眼网。三斤以下的都不要,开着70吨的三桅大帆船进海子,一网10万斤,最多时年产500万吨。打上鱼就用这湖水直接煮,那才叫鲜呢。现在,这水你喝一口准拉肚子。
海上泛轻舟,本来是轻松惬意的事,可是今天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这应了李清照的那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今天坐的船真的由过去的70吨三桅大船退化成像一只蚱蜢似的舴艋小舟。
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自流灌区之一。黄河自宁夏一入内蒙古境,便开始滋润这800里土地。经过总干、干、分干、支、斗、农、毛七级灌水渠道,流入田间,又再依次经总排干、排干等七级排水沟,将水退到乌梁素海,在这里沉淀缓冲后,再退入黄河。所以,这海子是河套平原的”肾”,首先起储水排水的作用。同时,又是河套的”肺”,它云蒸雾霭,吐纳水汽,调节气候。所以才有800里平原的旱涝保收,才有和北面乌拉山著名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美景。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加,工厂增多,农田里化肥农药增施,而进入湖中的水量却急剧减少,水质下滑。你想,排进湖里的这些水是什么水啊?就是将800里平原浇了一遍的脏水。河套农田每年施用农药1 500万吨,化肥50万吨,进入乌梁素海的工业及生活污水3 500万吨,这些都要洗到湖里来啊。所以,当地人说,乌梁素海已经由河套平原的肾和肺,退化为一个”尿盆子”了。
抚今追昔,虽清风拂面,还是拂不去心头的一怀愁绪,我便到后甲板散步。只见偌大的湖面上,用竹竿标出二三十米宽的一条水道,我们的这个”舴艋”小舟只能在两竿之间小心地穿行。原来,湖面的水深已由当年的平均40米,降为不足一米,要行船,就只好单挖一条行船沟。我再看船尾翻起的浪,已不是雪白的浪花,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半腐半活的水草,如一团团乱麻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再也找不见往日的碧绿,更不用说什么清澈见鱼了。乌海难道真的应了它的名字,成了乌黑的海、污浊的海?只有芦苇地发疯似的长,重重叠叠,吞食着水面。主管农水的领导说,这不是好现象,典型的水质富营养化,草盛无鱼,恶性循环。
现在如果你不知内情,远眺水面,芦苇还是一样地绿,天空还是一样地蓝,水鸟还是一样地飞,猛一
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她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5.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 “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6.”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6分)
【参考答案】(1)梅花无怨无悔傲雪凌霜的品格,给我战胜挫折、摆脱磨难与不幸的勇气(信念)。
(2)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且不会轻易丧失。
(3)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人应当具备承受的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进而产生坚强生存的信念。
7.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6分)
【参考答案】(1)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
(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处境危恶,而梅花盛开于恶劣环境之中,清香如故,两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3)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意思对即可)
8.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人生一世与世上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
(2)认识参考示例:世界上的众多生灵没有选择生存环境的权利,有的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让人羡慕,但也有的如梅花一样,生存于恶劣的环境中,”难以招人眼目”。人的一生同样如此,得高官厚禄者少,平平淡淡者多,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而应当怀有一颗平常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足常乐。即使面对生活逆境,也应当如梅花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受,永远不失生活的信念。(如能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切合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 12题。(25分)
注
坚硬的荒原
大。”
【注】 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象征手法。文中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而那三个消瘦、穷苦的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②荒诞手法。老人冷酷无情地逼迫孩子们播种耕耘,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在泪水中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情节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荒诞手法离奇新颖,阐释了对生命的征服。
10.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6分)【参考答案】 ①冷酷无情的品格:面对三个孩子的战栗、抽泣和呻吟,他无动于衷,逼着他们去啃坑、攒土和浇灌,他不准孩子们享用果实,只狠心命令他们周而复始地播种耕耘。②坚强、执著的品格:在寸草难生的荒原上,老人没有被坚硬的荒原吓倒,命令孩子们耕耘播种,努力开创生命的绿洲。面对收获,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奋斗,执著向前。
11.文末说”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6分)【参考答案】 ①乌拉圭地处荒原,生存环境恶劣,奴隶买卖盛行。在生存和自由的抗争中,乌拉圭人民不屈服于环境,不屈从于厄运,表现了他们摆脱厄运、驾驭自己的坚强意志、不屈灵魂和伟大精神。②在天地万物中,人类是伟大的。在人类和荒原的对峙中,尽管生存环境险恶,人类还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绿洲,人类与外在环境奋力执著的抗争表现了人类不甘屈服的伟大精神。③生命就像荒芜的原野,人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充分调动人的各项机能,才能战胜自己,征服世界。在与自己循环往复的不断抗争中,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才能开拓出生命的绿洲。
12.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前八段,作者叙述了一个冷漠无情的老人异乎常情、难以理喻地役使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去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眼泪浇灌,而且不准享受,只能继续播种耕耘的故事,整个情节荒诞不经,让人感觉老人是一个暴虐冷酷的十恶不赦的反面形象,三个孩子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但第⑨段的交代让我们明白,老人就是我们的意志,孩子就是我们的机能,荒原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志只有从我们的机能中获取无穷的力量,才能去征服世界,开创生命的绿洲。从而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使文章更具深意,升华了主旨,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显得十分新颖独特。(只要多角度充分探究,均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题。(25分)
信
仰
邓石岭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自地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上访专业户,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从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物”。
15.简要概括本文中”蔡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情节是人物性格的体现,概括人物性格,自然离不开剖析作品的情节。作品讲述了一个老上访户,上访的诉求只为修改自己的入党时间,这与当下多为私利上访截然不同,而现在他十几年的心愿未实现却主动息访,这让人诧异。而上访的辛酸和息访的果断正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我们”则是他的陪衬,凸显出蔡老头这类老党员的可敬可爱。
【参考答案】 文中的蔡老头是一位有坚定而高尚的信仰、爱党爱国、遇事较真、性格倔强、让人敬重的老共产党员。
16.本文叙述了蔡老头上访息访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不能只局限于一点。首先应注意文题”信仰”,这是本文的核心,其次蔡老头上访息访其实都有崇高的信仰在支撑着,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奔忙,而塑造这一形象也有时代意义,从”我们”身上不难看出注重利益和享受,丢掉信仰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①对蔡老头十几年上访而无结果的遭遇,既同情又无奈。②对蔡老头主动息访,并为上访而自责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深表敬意。③对蔡老头坚持信仰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作者内心充满悲凉之感。④对社会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重实利轻信仰的现实深感不安。(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第三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第四讲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斋雨后(宋)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
专题五第一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野花为谁开 曾纪鑫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作文考点阐释 作文,是高中生跨进大学校门的一道坎儿。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着半壁河山,决定着语文科目考试的成功与否。高考作文分值是60,考查题型......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0年高考高三第一轮复习--熟语 第五章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课前高考体验 2009年高考全国卷1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