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华文化教案”。
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
2、学习类比写法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企业文化。
3、类比。教学准备:常规教具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我们经常说文化这个词,比如说今天有文化课,文化成绩,你这个没文化的人,那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语文和化学?其实这也不算错,只是不全面,文:本意是纹路,就是交错的网格。如社会关系很复杂,像个交错的网格就成为人文。日月星辰等等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也是极其复杂的可以成为天文。
化:就是变化的意思。
在广义上,【广义文化】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学、科学、艺术、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同学们爱听的流行歌、爱看的电影,刷微博,看小说等等,甚至我们使用的煮饭的锅,喝水的水壶,电视机,再比如说电风扇,比如过年要吃饺子,清明节要扫墓通通包括在文化里面。但是这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化,人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都属于文化。
但是在狭义的文化范围就比较窄了,它包含在广义文化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则专门只人类精神创造的活动和结果,我们刚才说的语文和化学就是属于狭义文化,书法、音乐美术、文学、科学都可以归为狭义文化。而我们一般口里说的文化,指的就是狭义的文化。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像英语,吸血鬼,是英国文化,金字塔,木乃伊,楔(xie)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化,寿司、生鱼片是日本文化。我们中国是当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就是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那中国为什么又叫中华呢?其实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有个华夏族【华夏族】,是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当年他们自以为居住在天下的正中间,所以就称自己国家为中国,称周边地区为四方,所以也称自己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中”就是居于四方之中,“华”就是光辉,辉煌的意思,把自己的民族叫“中华”就是希望自己民族以后兴旺发达。再后来,华夏族人也就是汉族人不断的扩张自己的范围,和许多民族融合,又经过了几千年,更换了很多朝代,建立我们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们现在指的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了汉族,还包括居住在现在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
回想历史,我们可以说的中华文化,就是指从中华民族也就是华夏族建立中国开始,直到现在,56个民族一代一代传承,物质上、精神上共同创造的文化。
我们再看,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是现代才兴起的文化,就是指一个企业中形成的统一的价值观、精神、信念、处事方式、比如说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管理方法等等。大家以后要进企业工作,或者是要管理企业,你怎么建设企业文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把书翻到第九十页,首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第一二自然段。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中心,总起全文。
作者说,事物都是有共同性的,你要是想建设好企业文化可以从中华文化中寻找答案。作者说中华文化和企业文化很多有相似的地方。整个中国可以看作一个大企业,而中华文化文化就像是这个大企业的企业文化。那我们中国这个五千年的大企业【千年大企】,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呢?我们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企业,一边回顾历史,一边梳理中华文化。想想以后我们要管理企业,可以从这五千年里的历史里面找到哪些秘籍。【历史 企业】
三、具体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1、首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一第二两个部分。
看到文章第一部分,繁荣与混乱。【繁荣与混乱】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上古时期。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小部落并存【上古部落】,黄帝统领的部落在现在的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每个部落虽然都有自己处事的方法,自己崇拜的图腾,但只能说他们有了文化的种子,还远远构不成文化。
作者把这些个小部落比做小作坊【小作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黄帝【黄帝】是我们的宗祖神,也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教人们播种粮食,还制造生产工具,创造文字,制造衣服帽子,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发明算术,创造音乐,创造医学,像现在传世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虽然还不能确定作者是不是黄帝,但是可见黄帝对中医的影响很大的,就算不是他的书也要写他的名字。
黄帝的部落在他的带领下文化越来越先进,力量越来越强大,就开始吞并周边的小部落。那个时候,渭河边上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首领是炎帝【炎帝】,与黄帝有血缘关系,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为了得到适合耕种放牧的中原地区,黄帝就联合炎帝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一起攻打蚩尤【蚩尤】,蚩尤这个部族的人个个勇猛彪悍,而且还擅长利用天气来作战。炎帝先与蚩尤交战,被打败了,蚩尤一直追杀他到涿鹿【涿鹿之战】,黄帝为了使用骄兵之计,默默的布好战局,等蚩尤骄傲了自动上钩,所以就没有出手救援,所以炎帝就怀恨在心。等蚩尤攻打黄帝的时候,炎帝就屯兵在阪泉旁观【阪泉】,涿鹿之战,蚩尤专门挑了一个浓雾的天气来围困黄帝,前面我们说到黄帝是个很有文化的人,他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所以他冲破了迷雾重围,一举击败了蚩尤。
蚩尤和炎黄部落联盟都是为了争富饶的中原,所以我们现在也通常把两家实力庞大的公司竞争或者两人间的对决用“涿鹿之战”来形容,来彰显或比喻竞争目标的重要性。后来炎黄的部落联盟就在中原定居了,也就成了华夏族的祖先,所以我们现在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小小作坊之间也有联合,吞并和争夺市场的现象,也像是这些小部落一样,炎黄结成联盟,吞并了蚩尤部族,野蛮的文化与先进的文化起冲突,野蛮文化都往往处在下风。
前面说黄帝在涿鹿打仗的时候,他的盟友炎帝屯兵在阪泉,按兵不动。因为炎帝为之前被蚩尤追杀,黄帝没有救援他怀恨在心,积怨已久,就是想等着黄帝因为和蚩尤交战疲惫不堪的时候,将黄帝一举打败,即使是亲兄弟也要反目成仇,已雪前耻。所以炎帝与黄帝相约在阪泉开战,【阪泉之战】五千年前阪泉之战可谓是历史书最重要的一战,它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不过现在阪泉这个地方已经不能考证了,有的说是山西运城,有的说是河北涿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在找找资料。我们说黄帝聪明睿智,而且有很多大将在身边,而且还有先进的武器,涿鹿之战发明了指南车来打败蚩尤挽救了许多将士的性命,保卫了自己的族人,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更得到了众多部族支持,人们常说得人心者的天下。而炎帝的军队都是些老弱妇孺,所以经过三次交战后,炎帝的军队最终溃败,炎帝不得不率全族投降,而黄帝就被众人推举为天子,从此以后黄帝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王国】,建立自己的秩序。
小作坊相互吞并融合,就有一些粗具规模的公司【粗具规模的公司】出现了,这些公司也就相当于上古时期的“王国”。
这些上古部落打来打去,最后一个叫夏的部族取得了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国王把自己的王位传个儿子就是从夏朝开始,我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禹就是夏朝开国的国君,他没有像以前的人一样把王位让个有才能的人坐,而是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然后王位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了。夏朝建立了刑罚制度,编了军法,奴隶刑法,还建立纳税制度,建立了国家官僚体系,有自己的军队,可见夏朝开始,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轮廓,虽然不完善,但是确确实实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国家制度日益明确,人民的穿着礼仪、行为规范、思想等等都开始趋向统一,所以文化也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的夏朝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初期【初期企业】,虽然没有明显的企业文化,又或者说这个文化不成熟,但是文化已经存在,而起开始管理和影响着这个企业的员工。
夏朝传了472年,禹原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把王位一代代传下去,但是最后一个国君是个暴君,叫“桀”,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所以一个叫“商”的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开始造反,【商汤灭夏】。随即建立了商朝。
可见一个企业如果不思进取,就会被市场的潮流淘汰,被其他的企业所取代。像夏朝一样,被商朝取代了。
商朝的时候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有文字作为载体,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商朝的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还规定了一年有366天,最大的数字已经算到三万了。而且商朝有了自己的音乐,大量豪华的乐器也相继出现,商朝时候的,可以说商朝时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成熟。但是商朝还是毁在自己最后一个国君纣【纣】的手上,就是我们看的《封神榜》里面宠信妲己的暴君纣王。最后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
周朝分两个时期,先是姬发建立的西周,然后就是周平王建立的东周。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家还记不记得“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战国七雄,大家还记不记得战国七雄指哪七个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战国分了这么多个政权,社会自然是动荡不安,但就是因为社会动荡,诸侯国都需要人才来发展自己的国力,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反而是我国历史书文化最灿烂的时期。用一个词语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很多文化流派,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兵家孙子、还有杂家、阴阳家等等都相继出现。
这些文化名人就一个一个的到每一个国家推销自己的文化,而各个国家的国君呢,也不管他的子民们喜不喜欢,就开始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文化,加入治国中来,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国家文化。
这就正如同这些初期的小企业在发展的岁月里,根据老板的个人喜好,来吸收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你很难找到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文化派别多,而且很多是起冲突的,像课文里所说的道家清静无为、墨家苦行济世、儒家克己复礼,九十一页注释2,道家说“清静无为”,一个人最好是什么都不要做,“无为”,清心寡欲,而墨家说“苦行济世”,【苦行济世】什么是苦行济世?人活在世上不能贪图享乐,要艰苦修行,要救助世人。而儒家则说“克己复礼”,看到注释3,人要约束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这些观点都是相互矛盾的。
作者把这个战国时期的中国比做一个企业联合体【企业联合体】,许多诸侯国就想许多有着自己文化的小企业,而整个中国就是一个企业联合,这些个联合的小企业各自的文化都很繁荣,但是很多文化彼此确实矛盾的,又找不到一个主体文化来概括他们,所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就是这个企业联合体是个即繁荣又混乱的态势。
2、接下来看到课文第二部分,动荡与持续。
战国七雄最后还是被强大的秦帝国统一了,课文上幽默的说“秦朝经过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购并,最终统一了市场。”眼花缭乱【眼花缭乱】,就是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这里是指秦始皇吞并六国速度快,气势大,让人眼睛都看不过来。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从秦朝开始国君不称王了,改成皇帝,秦始皇【始皇】,始皇就是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自然希望自己的皇位可以永远传承下去,就规定自己为始皇帝,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就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大家都看过《寻秦记》,知道秦始皇是个叱咤风云很有传奇色彩的人,他22岁当国君,39岁一统天下当了皇帝,至于他世怎么灭六国,君临天下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资料。
可是谁又难想到天下的霸主秦国却是有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国家发展起来的。看到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秦国本是偏隅西北的一个小国”。偏隅就是指偏僻的地方。
这时候的偏僻的秦国就像一个小企业,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就像市场里面激烈的竞争,所以他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强大起来,法家学说的人商鞅上门推销法家文化的时候,秦孝公【秦孝公】没有拒绝。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就进行了两次变法,他首先把秦国分了成很多郡县,一级一级的管理,还主张用严刑重罚来杜绝犯罪,残酷的连坐法【连坐法】就是他发明的。什么是连坐法?那个时候商鞅把全国人民变成五个人一个小组,叫“伍”【伍】就是说五个人里面一个人犯罪,其他四个人必须揭发他,否则被政府发现了,五个人一起入罪。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要判死罪,其他的人包庇他,五个人就要一起死。后来我们经常听到电视里面诛灭九族什么的都是又连坐法衍生的。
虽然说但是秦国的法律制度很严酷,但是确实是在这样的制度下才使自己存活、强大下来,秦国这个小企业才没有被市场经济所淘汰。所以,企业文化对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秦国一统天下,整个中国都变成了秦始皇管理的大企业【大企业】。课文里很形象的说秦始皇担任中国的CEO,看到九十二页的注释,CEO就是首席执行官,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秦始皇担任中国这个大企业的CEO以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做了很多强化文化统治的措施,比如说:“书同文”【书同文】规定人民统一是用小篆【小篆】这种字体,后来又简化为隶书【隶书】。“度同制”【度同制】就是统一了货币单位,统一度量衡,在土地上已亩为单位,我们现在说的一亩地,就是从秦朝沿用下来的。“车同轨”【车同轨】那个时候列国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秦始皇就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还有很多政策就不一一说了,总之秦始皇不仅统一中国的领土,更要在一统中国的文化。
秦始皇这个CEO用法制来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虽然保证了企业高效运作,但是太严苛,太没有人情味。他手下的员工在这样非人性化的管理下积聚了强大不满,后来秦二世派陈胜吴广和900个人去渔阳守边疆,后来在路上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下大雨耽误了时间,而秦二世这个CEO规定迟到要砍头,所以陈胜吴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揭竿而起,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再后来最终把秦二世这个CEO被赶下了帝位,而汉高祖刘邦登上了CEO的宝座。
所以,一个企业的要想长期发展不能太严苛,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后我们同学管理企业,一定也要以人为本,否则员工就会爆发起义,推翻你。
【汉朝】汉高祖刘邦【刘邦】接替秦始皇的地位以后,看到的是汉初动荡不安的社会,就像是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的创业动荡期。人们反对法家反对暴政,而这个时候,董仲舒【董仲舒】像刘邦大力推荐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刘邦正对治理中国这个大企业感到迷茫,但是还是听信了董仲舒的话,选择了儒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开始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讲究的就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就是个“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中国这个千年企业终于沉淀出自己的,而且便于长久统治的企业文化了,就是儒家文化。
课文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逐渐显示出它的顽固性,或者是持续性,唐宋元明清,不管朝代怎么更替,CEO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有其他的企业文化来取代它。看到第二部分的倒数第二句话,“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这句话是说文化的持续性在两千年里面非常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四、总结
儒家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顽固性在历史里究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刘邦手中儒家文化这个统一文化的王牌已经变得迂腐不堪,已经没有当年的先进性,处处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这个大企业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出现倒退的现象。那后来的CEO怎样引进新的文化,来改变腐朽的儒家文化,来挽救这个大企业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再细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部分
2、类比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从汉朝开始儒家文化成了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千年大企业终于完整的呈现出自己的企业文化了。而且这个企业文化还具有持续性、顽固性,一持续就是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成为主流,是汉高祖刘邦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具体分析课文
1、把书翻到九十二页,先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三第四两个部分。
看到第三部分,自由和责任【自由和责任】。
第三部分第一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不是老板说的算的。这里作者又提到了秦国。大家试想一下,当年商鞅上门推销自己的法家文化被秦孝公拒之门外了,法家文化没有成为秦国的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就是秦国这个小企业没有把法家文化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秦国还会不会强大,还可不可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答案是不能啊。幸亏秦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建议,才使得秦国变得强大。
所以说,在一个企业里,员工的责任也很大,不能推卸责任,把所有问题都推给老板来解决。要积极的为企业发展思考,向老板推荐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文化”。像商鞅一样,也像汉朝的董仲舒一样,像自己的老板推进“先进文化”,可以让我们的企业发展得更好。
前满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在董仲舒大力推荐下,成功的成为了主流。接下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还有宋朝,儒家文化一直稳拿第一,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名族统一了中国,还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是哪个少数名族?蒙古族,元朝【元朝】。忽必烈【忽必烈】统一了中国,虽然他们是外族,得到中原以后,因为儒家文化的顽固性,使他们不得不向儒家文化靠拢。儒家开山祖师孔子砸远黛又风光了一把,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元朝还设立一个叫“儒户”【儒户】的阶层,除了平民,贵族什么的之外i,还有这样一个专门保护儒家知识分子的阶层,规定“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就是说,你要是愿意学儒学,当儒家的学生,就免除你的纳税,参军服役什么的。可见忽必烈作为中国的CEO以后,也不得不继续维持儒家文化这个顽固的企业文化。
元朝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推翻了,然后建立了明朝【明朝】,然后中国的大权又回到了汉人手上,但是仅仅过了两百七十六年,明朝就变得衰败不堪,再加上年年饥荒,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就率兵打进来了,崇祯皇帝【崇祯】就在煤山上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死了。现在北京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还在,可惜不是当年那棵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重新种植的。就下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吴三桂】为了美女陈圆圆亲自向想要入侵中原的满族人打开了山海关的 大门,当然,野史是这么说的,吴三桂是不是真的为了一个美女就满族军队引进了,还待考证。中国的政权又到了少数名族手里,于是就到了现在很流行穿越的一个朝代,清朝。清朝不仅继承了儒家文化,还发展出了新儒学。可见,元、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对儒家文化都无可奈何,谁都不能捍卫儒学的地位。
就如同那些百年企业,不管CEO怎么换,还是秉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态势不变。比如说中国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还有日本的东芝【东芝】,有了130年的历史,还能繁荣的发展下去,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的制造厂商。他们的文化也是带带相传,但是还是再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好的创新,来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作者说,看到第三部分最后一句话,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句话。所以我们同学以后管理一个企业,若想企业经营得更久,就一定要建设强有力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并且传承下去【文化传承】。
2、接下来,我们先看课文的第四部分,凝聚与创新【凝聚创新】。
上节课我们说到,儒家文化开始制约中国的发展,他变得腐朽了,不先进了。比如说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别尊卑,明贵贱”【别尊卑,明贵贱】,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还有“男尊女卑”【男尊女卑】,摆明了是歧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男女各占半边天,女性和男性是享有同等地位的。儒家文化还有很多这样的落后的观点,所以百姓对儒家文化越来越反感。
看到课文的第四部分第一段第二句话,“企业文化如果不吸收新鲜血液,不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必然归于腐朽,不但无助于企业经营,反而对企业产生阻碍作用。”儒家文化也是这样,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以后建设企业文化,一定要积极创新。
但是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年多年的桎梏,没人敢对他进行创新。桎梏【桎梏】就是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我们经常看电视看到古装片里的犯人,手少带着手铐,脚上还带着锁链,戴在手上的戴的为梏,戴在脚上戴的为桎。后来也衍生为束缚,压制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儒家文化束缚,压制了中国两千多年,没有人敢去推翻它。
课文里接着提到了康熙和乾隆连个皇帝,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说他们是明君。在他们的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我们看《还珠格格》里面说“国有乾隆,谷不生虫”,有了乾隆皇帝,稻谷都不会长出虫子,自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过还是可以反映出康乾盛世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过得好比较好,所以课文说康熙、乾隆等几个CEO有超强的经营能力,实现了企业暂时的中兴。【企业中兴】但是整个企业还是基于颓势文化下。颓势【颓势】就是指衰败的倾向,趋势。企业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衰败。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的国力更加衰微。而西方因为文艺复兴思想繁荣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开始向中国扩张,侵略中国。比如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还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比如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和破坏,后来为了掩盖罪行,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还赔款白银4.5亿,为什么是4.5亿两?因为当时的中国总人口是4.5亿人,以示每人赔一两,已达到羞辱中国人的目的。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还要加上利息共计九亿八千万两,是当时中国年总收入的12倍!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这个两千年的庞大企业已经相当落后,差点就要被外企吞并了。
既然西方文化这么先进,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文化来救中国,以挽狂澜而即倒【挽狂澜而即倒】,在大浪快要倒下来的时候,去拦住它,比喻挽救事物于极危险的境地。说起学习西方技术来救中国,首先我们肯定第一个想到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1的时候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兴起了一场改良运动,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夷是对西方的蔑称,就是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西方,学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洋务派说到底还是清政府的,他的目的不在于救中国而在于救清政府,所以,学来学去,不能推翻清政府腐朽的统治,不能撼动腐朽的儒家文化的地位,思想还处于愚昧迷信,还被封建礼教束缚,得不到什么效果,洋务运动基本失败了。1898年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他们提出了很多能使国家富强的新办法,可是他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竟然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手上,我们都知道那时候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康有为他们几个既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有没有势力能发动百姓,所以说他们的戊戌变法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变法仅仅维持了一百零三天还是走向了失败。
像课文里说的,看到第四部分第二段,“文化形成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标准早已深植于每个人,如果不能用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以及相应的价值观来代替旧的一切,这种更新就注定要失败。”所以在清朝末年,你只是想要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一点点改革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这个大企业要找的一个新的企业文化成功脱险是非常困难的。
直到1911年,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爆发了,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它真正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从此走向了民主共和的时代。
正如课文里所说,孙中山是个非常强势的CEO,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一段。
孙中山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替换儒家文化体系。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同学还记得是哪三民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完整地表述出来有四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就是指满清贵族,驱除鞑虏就是要推翻清朝,恢复中华,恢复汉族人的统治,争取祖国统一,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平均地权,每一个人都能分得土地。三民主义反映出当时各个阶级的愿望,所以提出来的愿景很是诱人,所以中国企业里的大部分员工都认同。愿景【愿景】就是指所向往的前景。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孙中山的革命得到成功,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得到成功【企业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了这个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一个企业,难免会有些陈旧的腐朽的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去破坏它,否则只会导致企业文化没有了,整个企业动荡不安,而是要用新的,可以被大家认可的文化,值得追求的文化区补充它。
回顾推翻封建统治,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推翻低级文化,学习高级文化的过程,以后我们同学们管理企业也要从历史上得到教训和启示,要充分认识到旧文化的顽固性,不断地像新文化学习,从而使我们的企业蓬勃的向前发展。
三、类比及总结。
课文将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相对比,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同点,用中国文化来诠释企业文化,这种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就叫做类比【类比】。作者就是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谈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同学将来去企业工作,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启发。
四、讨论。你从中华文化里面得到了那些启发,以后你要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非选择题:11、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与我国福建籍渔船“闽晋渔5179号”渔船发生碰撞。随后,日方巡逻船对中方......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堂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堂教案【课程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增强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