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词秋瑾(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秋瑾稿件”。
第1篇: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第2篇:读后感秋瑾读后感
秋瑾读后感
秋瑾读后感(一)
观看了《秋瑾》这部电影后很受感动,打开电脑就写些观后的感想。
秋瑾目睹国难,心绪难平,在朋友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她在结识了徐锡麟、陈伯平、陈天华等人,大家立志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献身。后因日本政府出台《取缔不法留学生规则》限制中国留学生的自由,引起学生的强烈抗议,但又有些留学生甘做奴才,令大家非常忧心,陈天华以身投海希望唤醒苍生。不久,秋瑾回国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她回到故乡绍兴拜会知府贵福,并与光复会骨干联系各地会党,准备浙皖两省起义。但绍兴府学胡道南暗中出卖秋瑾。因徐锡麟刺杀恩铭事发,秋瑾被捉拿。她把光复会员名册和宝刀托交王金发。后从容面对前来捉拿她的人,被捕后的几次审讯中,她未作任何口供,在被密令判死刑之前,秋瑾挥笔在供词上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____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
秋瑾就义已经百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秋瑾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秋瑾是咱绍兴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秋瑾读后感(二)文/胡爽
秋瑾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诗词。长大以后,又很不情愿的嫁给了王家三公子王子芳,随后他们去了北京。秋瑾要去日本留学,王子芳不让她去。她(秋瑾)冲破重重困难,去了日本结识了很多爱国青年。比如:周树人(鲁迅)、冯自由等。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她(秋瑾)很看不惯当时清朝施行的男女不平等制度。这时,一个叫故道南的人,告诉了地方官,地方官要杀秋谨。最后,秋瑾被抓住了。她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秋
瑾的牺牲激励了后来的革命爆发,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终于推翻了清朝专制王朝的统治!
秋瑾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爱国者之一,她是妇女解放中国的先驱,见证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她的精神激励了后人,她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我们现在,在这和平美好的环境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秋瑾读后感(三)
时光倒退到100年前,那个时候人们的所思所想、过的生活,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昨天,看了电影《竞雄女侠秋瑾》,对黄奕的演绎很钦佩,也真的很欣赏那位女英雄秋瑾。
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会有裹小脚,女人的脚越小越美丽。在今天看来,那真是一种畸形,别谈什么美丽了。好好的功能被剥削掉,那不是一个天大的残害吗?
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男尊女卑那么厉害,丈夫一听说妻子生的是女孩,立马垂头丧气、沉下脸来。他怎么就不想想,生个孩子有多不容易,干嘛还要在乎是男是女?
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能接受到教育的女子是多么难得。
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穷,普通的老百姓都不能解决温饱,为了一个馒头可以向富贵人家苦苦哀求。那样的生活多么悲哀!
不明白,那个年代为什么人们的思想那么愚昧,能够拥有新思想的人是多么的稀少。
所幸的是,就在那样一个年代,有那么一批人,为了全国家人的幸福而奋斗,哪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只想用一己之力换全国人的美好生活。
悲哀的是,也有那么一批人,不顾他人的水深火热,只求一己之幸福,哪怕留下千古骂名也无所谓,只享受眼前的日子好过。
回到现在,看看眼前我们所拥有的,真的是太幸福了。那是以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想都不敢想的吧。可惜,我们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富裕和社会的进步而走上一条真正的幸福之路,也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反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烦恼又有了,一点都没有体会到现在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所以,感谢这样的一部电影,能让今天的人们有一点小小的感悟。
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前辈的流血牺牲;今天的我们,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呢?
是不是可以少计较一些,多珍惜现在,再做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来,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
第3篇:绍兴秋瑾故居
绍兴秋瑾故居、纪念馆
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原是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侧桂花厅,后秋瑾祖父秋嘉禾告老还乡后典入此屋,取王羲之《兰亭序》中“惠风和畅”之意而改名为“和畅堂”。此建筑背靠塔山,三开间宽五进深,虽间进狭窄但充分利用了山势,一进比一进高使房屋显得明亮而宽敞,真正体现了古人花园式风雅与文人清淡之风格。故居于1957年对外开放,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正门口悬挂的“秋瑾故居” 匾额,系秋瑾同时代的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所题。门斗西侧是秋瑾参加革命后招待革命党人的客房,战友王金发就曾在此居住过,现在辟为序厅。
绕过隐门来到第二进“和畅堂”。此间是整座建筑中心,是家族举行重要仪式之所。东首有两间:里一间为两层小楼,底层是秋瑾的卧室兼书房。此屋正中悬挂秋嘉禾的对联: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龙。侧有秋瑾归国后所拍的男装照片一张及龙泉剑一把。在床后还有个密室,这是秋瑾当年存放枪支及密秘文件之所,秋瑾被捕后,清政府几次来搜寻秋瑾的“匪证”,都因其隐秘而不获。临窗的书桌上还保留着秋瑾在就义前所起草的《光复军起义稿》及她所使用的文房四宝,一切如旧,可故人已长辞!外一间为餐室,摆设非常简单却有一个秋瑾的至爱,那是其盟友吴芝瑛女士所赠的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当时秋瑾要摆脱她所憎恨的婚姻生活,又要告别两个年幼的儿女只身前往日本,前途未落时,这句鼓励的话多少都能坚定了她前进的步伐。西首一间是会客室,这是秋瑾召开革命会议的场所。
走过退堂来到第三进。正中间是小堂前用来接待内眷之用。东首是间书房,西首是秋瑾哥嫂秋誉章与张淳芝的卧室。秋誉章曾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担任过大通学堂的历史、地舆教员。秋瑾去日本留学时曾多次得到他的资助与鼓励,他支持并参与秋瑾等组织的革命活动。在秋瑾就义后冒险为她收尸与安葬。张淳芝与秋瑾感情深厚,在秋瑾经费困难时,不光变卖自己的首饰还把秋氏家传《又补斋》图集变卖以资助秋瑾从事革命活动,在大通事发前夕四处借钱劝说秋瑾离开,可一心想以鲜血唤起人们对革命注意的秋瑾却将这笔费用作为战友的安置,自己束手就擒慷慨就义。
第四进西首为家塾,悬挂秋学礼对家人的遗训:善读书,天妄求;可以安贫,可以乐道。体现了古代万品皆低下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清高。东首是秋瑾父母的卧室。父秋寿南曾中过同治举人,后又久试未中,应聘于台湾抚案,后居台不久,又因劳绩被提升为直隶知洲,但因“以贫不能具厚赂,任部胥操纵”,而被分签
到湖南,后病逝于桂阳知洲任内。
第五进为厨房,是秋瑾得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连夜焚烧文稿之处。后靠塔山的花园是秋瑾少女时期练剑习武之所。
秋瑾故居就参观到此,请往纪念馆继续参观!
欢迎各位游客参观秋瑾纪念馆。
秋瑾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而开辟的,整个纪念馆是依附故居的侧厢房而建立的。馆内陈列着秋瑾生平事迹展,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实物、手迹、照片、文献等,向游客展现秋瑾的一生,从而使大家对秋瑾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民族危机中觉醒
秋瑾于1875年出生于福建。清末的厦门在《南京条约》下已是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小秋瑾就看见外国传教士肆意欺压中国百姓,常冲进县衙对官吏指手划脚,而清朝官吏却一副唯唯诺诺的媚态。祖父一生都在福建做官,他是个非常开明的官吏,虽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下还是让秋瑾和兄长们一块读书识字,同时刚正不阿、清廉的祖父常在家怒斥洋人与官吏的无耻,这也激发了她的爱国之心。小时秋瑾曾愤恨地对母亲说:“红毛人对我们这样厉害,我们中国人是他们的奴隶吗?”1890年祖父看不惯政府的腐朽,毅然辞官归故里并典下此屋,从此全家迁居于此,而此时的秋瑾已有“天生男女原无别,岂独男儿气概雄!”的意识,所以不拘世俗跟表兄学拳棒、剑术和骑马,这也更形成了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激烈性格。后父亲秋寿南因“以贫不能具厚赂,被胥吏操纵受贿”而被签发到湖南,认识了当地富豪王黻臣。王家因慕秋寿南的权势又听说了秋瑾的美貌与才识,前往秋家提亲,这便造成了秋瑾一生不幸的婚姻。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秋瑾婚后发现丈夫王子芳是个“不学无术、典型的纨绔子弟”后甚感失望,在写给其兄秋誉章信中感叹到“琴瑟相异,同调无人”!婚后一年,1897年生下儿子王沅德后,王子芳捐官“工部主事”携秋瑾前往北京以谋发展。而此时的北京正处于动荡不安之期: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竟不战而西逃,王子芳不得已带秋瑾回湖南。此时秋瑾虽深束闺阁,但在忧国之心下读了诸如《革命军》、《浙江潮》等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在钦佩志士誓死挽救中国的同时,也更担忧起中国的前途“幽燕烽火几时收?”“可怜今日我中国的同胞啊?遭压力受苦恼,国贫民病真堪忧!”1901年,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战事结束,王子芳回京复职。这次的回京是秋瑾人生的转折点“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同时她结识了丈夫的同僚廉泉之妻吴芝瑛女士。吴芝瑛安徽桐城人,善书法,广交际,她思
想倾向于维新,发起“妇女谈话会”鼓励女子接触世界,她的思想对秋瑾革命前期影响颇深。通过她的介绍,秋瑾有机会和一些进步人士交往,开阔了眼界,而且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总教习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当时日本是很多革命党人聚集和学习的地方,而秋瑾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在维新思想影响下非常渴望能以已之力寻求救国之路,从而产生了去日本的想法。可当时出国都是清政府官派的高官子弟,根本轮不到一个平民女子,但秋瑾却冲破种种阻力在服部繁子的陪同下去日本自费留学!秋瑾来到日本后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天津《大公报》等报纸都给于了头版大幅报道“彼国妇人无不向学,我国女子对之,实深惭愧”!
第二部分:民主革命的英杰,妇女运动的先驱
到日本后秋瑾入读东京实践女校,课余秋瑾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仅三个月就能熟练讲日语。在日本东京与陈撷芬组建“实行共爱会”旨在“反抗清政府,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她积极参加演说练习会,并作激烈演说,还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回国筹措学费与省亲时受下田歌子之托,回国招生,这就是她所撰的《招生启事》。同时在自己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资助了在日为夫所弃的蔡姓女同胞回国学艺自立,以至返日时只能搭三等舱,不幸触暑大病一场,可见其艰辛!回国期间她通过陶成章的引见,分别在上海爱国女校谒见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在绍兴东浦的热诚小学拜见了徐锡麟,这使她更了解了国内形势,并由徐锡麟的介绍参加了光复会。再度返回日本后,在冯自由的介绍下与孙中山先生相见,倾谈之下不由为孙的思想与气概所折服,从而加入了同盟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此时的她雄心万丈:“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6年底清政府看到海外日益壮大的反清势力,勾结日本政府对留学生预以镇压与遣散,而日本为了扩大在华势力,颁布了旨在限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规则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却丝毫不能改变日本政府态度,陈天华自感救国无望而蹈海自尽,这更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激愤。为此中国留学生分成两派,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忍辱负重,学成归国唤起国人的觉悟”;而以秋瑾为代表的认为要斗争到底,全体撤回国以示抗议。在这种思想下秋瑾带了一部分留学生回国,她自说“不敢自居先知,然而当仁不让”,决定以自已冲破樊笼,投身革命的经历唤醒“沉沦在十八层地狱”的中国妇女加入到争取自身解放的行列,从此吹响了中国妇女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回国后开始搞教育,办报纸。她曾在南浔浔溪女校任教,直接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的熏陶与精神的感化,浔溪女校校长徐自华、徐蕴华两姐妹就
是在她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她还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希望“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自己撰写了《中国女报发刊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精卫石》等文章。可惜终因经费不足及响应者甚少,在两期后就停刊了。1905年徐锡麟、陶成章为培养和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分子,以培养体育教员为由开办了大通学堂。进而此学堂发展成为浙江地区革命党人聚集及中央办事处。1906年初,徐锡麟为打入清政府内部,捐官去安徽,而把大通学堂移给秋瑾,二人在杭州白云庵告别时相约在浙皖相互呼应共同起义。秋瑾接手大通学堂后,首先重视做好知府衙门等上层人物的工作从而稳固了大通学堂的地位;其次严肃师生的政治素质和人品及校风、校纪;第三、加强会党联络组建光复军。办学过程非常艰辛,不但要四处奔波还常被经费所困扰,不得以在兄长的支持下变卖了家中珍藏《又补斋》图集。此时幸而徐自华变卖首饰给予倾囊相助,秋瑾感激之余以一副玉镯相赠。在准备起义时不料有叛徒告密,仓皇之中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巡抚恩铭,不幸失败而英勇就义。秋瑾得知后不顾亲友劝阻提前起义,1907年7月13日绍兴知府纠集两浙清兵“围剿”大通学堂,秋瑾打定“没有被鲜血染过的革命不能唤起国民的注意”主意后,在掩护战友离开后毅然束手就擒。知府想以革命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而连夜提审秋瑾,严刑逼供,可秋瑾却丝毫没有屈服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后弃笔回牢房。在三次审讯都无结果的情况下知府贵富既害怕被牵连又怕革命党人来劫狱,采取了伪造供词、罪证的卑鄙手段,草草判刑。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第三部分:碧血丹心,永垂青史
秋瑾被捕后,亲友害怕被连累而纷纷躲避,就义后兄长秋誉章挺身而出为她收尸,并和徐自华、吴芝瑛按秋瑾生前愿望安葬于西子湖畔。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杭州祭奠秋瑾时感慨的写下“巾帼英雄”,并题道“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朝招女魂”。不久在徐自华的努力下在杭州成立了“秋社”、“竞雄女校”,在绍兴建立了纪念碑及故居等,还出版了各种书籍和电影。各界人士在不同时期都为她留下了墨宝,为我们纪念馆生辉增光!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参观!
(危晓进)
第4篇:秋瑾主要事迹
1904年,秋瑾积极参与活动,演说革命和女权,开展妇女运动团队,结秘密会创《白话报》,为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起到先锋作用。
1905年,秋瑾负责浙江革命发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浙省革命宣传展开道路。
1906年,秋瑾两次大幅度扩充同盟会会员,此后不少成员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
1907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总负责浙省各处起义工作,编复军制,商定完成革命起义大业,为同盟会革命工作肩负重大要务。[4][10][21]
第5篇:女英雄——秋瑾
女英雄——秋瑾
【摘要】:秋瑾一句“秋雨秋风愁煞人”就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郭沫若在《秋瑾史迹》序言中说:“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本文讲述了秋瑾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贡献,以及人们对其评价和悼辞。
【关键词】:秋瑾,生平简介,妇女解放,评价,悼辞 【正文】
一、秋瑾的生平简介
(一)早期生活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1877年11月15日,出生于福建闽县一个封建官宦人家。7岁时,开始学识字,11岁就会做诗。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童年缠足的经历,使她认识到女人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清光绪二十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湘潭富绅的儿子王廷钧为妻。戊戌变法失败后,王廷均赴京任职,秋瑾同往。后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秋瑾结识了与王子芳同在户部任职的廉泉之妻吴芝瑛。吴氏是当时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之侄女,思想开通,精于书法、诗词,二人结识后感情甚好,义结金兰。随着眼界心境宽阔起来,以及中国的现状,她渴望寻求救国真理。
(二)日本留学,参加革命
清末,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大批中国青年出国留学。秋瑾在吴芝瑛等处,常看到一些宣传革命和救国的新书报,忧国之情日趋强烈,于是决定出国留学。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有些资料亦说秋瑾夫妻关系不好),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后入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本,她积极发起或参加各种革命团体,开展革命和妇女解放活动。秋瑾和刘道一等人成立的共爱会,组织十人会和天足会,创办“演说练习会”和《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后来,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遭地方顽固势力增恨和攻击毅然辞职。1906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宣传革命。
(三)从容就义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被葬十次,称为“十葬”,最后葬于西湖河畔。
二、妇女解放运动
(一)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成立“共爱会”,引导妇女们参加社会活动,争取妇女解放。这是秋瑾从事妇女解放运动的最初实践活动之一。秋瑾还与人组织“天足会”,提倡妇女放脚。又曾发动留日女生,开展反对纳妾的斗争秋瑾为了向广大妇女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斗争。秋瑾还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白话报》,在第二期上,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种种事实,大声疾呼提倡男女平等。在第三期上,她发表了《警告我同胞》,针对中日两国军人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发出强烈感叹。
后回到国,在浔溪执教期间,秋瑾积极向师生宣传男女平等、兴办女学和民主革命。于此同时,她还积极筹创《中国女报》杂志,筹集资金。在所出版的两期《中国女报》上,秋瑾发表了文章四篇,诗四首,歌曲一首。这些文章、诗歌,连同她发表在《白话报》上的文章,以及弹词《精卫石》和其他诗词、书信,都是秋瑾宣传妇女解放的杰作,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珍贵史料。在这些诗、文、歌、词中,秋瑾对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受到的压迫、歧视,进行了全面的、淋漓尽致的揭露、控诉,对各种歧视妇女的纲常礼教、社会陋习和荒谬论调,进行了有力的批驳、鞭挞。特别是,她提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 “求学艺”的办法是大兴女学,使女子学习文化知识,然后“做教习,开工厂”以便自立;“合群”则是妇女们联合起来,依靠自己的斗争来争取平等的权利。更为可贵的是,秋瑾还把妇女解放与民主革命事业联系起来,号召妇女们积极投入反清革命,与男子一起战斗。秋瑾在《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中,说道创办宗旨,即“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这个宏愿在当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但在中国历史上,秋瑾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成立“中国妇人协会”,的人,仅此即可说明她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
(二)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彻底地反封建,秋瑾对封建旧礼教、封建纲常伦理和一切恶习进行批判,她带头放足,毅然脱离封建家庭,出国留学,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需要勇气的。其次是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秋瑾总是把妇女解放与国家联系起来,提出妇女要走出家庭,参加革命,这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最后是鲜明地受西方的影响,带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色彩。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兴办女学,要求女子掌握科学技术、走向社会等,大多都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中学来的。
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秋瑾的立志组织妇女自求解放的骨气。面对当时社会妇女的惨痛不平遭遇,她提出了“自立--学艺--合群”的妇女解放观点,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她不愧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发扬她的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作风,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其次是秋瑾的自尊、自重、自豪、自强的人格魅力。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旧社会,从她的诗词文章中仍然可以看出的女性自尊、自重、自豪、自强之感。这种人格魅力对今天的女性也有现实意义。最后是秋瑾的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献身精神。
(三)评价及悼辞
老革命党人吴玉章评价秋瑾说:“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孙中山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
范文澜在《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一篇回忆性的学术文字《女革命家秋瑾》,曾称秋瑾为“女革命家”,并写道:“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及“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宋庆龄曾评价她:“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俦侠名。”
1958年,郭沫若为《秋瑾史迹》作序,写道:“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她在生前和死后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纪念秋瑾就义一百周年《绍兴日报》对秋瑾的悼辞“江户矢丹忱,轩亭洒碧血。呜呼!秋雨秋风愁煞人。吴山越水两堪哀,世纪沧桑,百年忧愤。之江潮起潮落,皆为巾帼而歌!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静美。西冷有幸埋忠骨,鉴湖如何不千古。秋雨行天风之浩荡,接地火之赫然。涤污而显大公,荡地而争自由。华夏方始升平,民族当能振兴。”“百年风雨,百年沧桑。一个英名联着一部中华民族史,一代巾帼牵着一座古城血泪史。秋瑾——中华英雄;秋瑾——绍兴儿女!”
【参考文献】
1、王时泽:《回忆秋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 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
2、冯自由:《鉴湖女侠秋瑾》,《朱少穆事略》,《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
3、邵田田:《秋风秋雨赋》,绍兴日报
4、刘红星:《论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及地位和影响》,牛城日报
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3 册。
第6篇:《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眼中的秋瑾》 我是秋瑾小学四(1)班的徐嘉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巾帼不让须眉》。自古以来,就有“巾帼不让须眉”,先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穆......
女英雄——秋瑾【摘要】:秋瑾一句“秋雨秋风愁煞人”就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郭沫若在《秋瑾史迹》序言中说:“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满江红秋瑾》教案甘卫东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理解词......
秋瑾的诗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
《满江红》教学设计《满江红》是2017年高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0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