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岗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发言稿(定稿)5.16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创业经验交流发言稿”。
南岗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突出重点创新思维
积极探索推进创业创新新模式
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区围绕“五大体系”建设,按照“创业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创业形成产业,以产业带动规模就业”的工作思路,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推进创业创新的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鼓励创业——推动发展——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全区创业活动指数达20%,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7家,新创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3.1万户,吸纳从业人员39万人,经济活动人口数达57.8万人。
一、围绕“四个强化”,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区是省域科教文化大区,现有大专院校23所,在校生28.6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达6万余人。人才集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通过“四个强化”,我区积极探索从政策、平台到成果转化的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促创业。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创业创新。我区以落实政策、搞好对接、强化服务为重点,推行政策解答“点对点”、创业指导“面对面”、1创业服务“门对门”的“一条龙”服务模式,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解难题、办实事。通过深入落实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业活力,扩大政策惠及面。两年来,全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202万元,贷款规模和扶持力度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促创业。通过建设实践、孵化、信息“三大平台”,积极帮助解决资金、场地、政策、信息等困难,补“短板”,解“急难”,助推大学生创业创新。打造创业园区实践平台。科技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综合实践基地。我区拥有哈工大、哈理工、哈工程三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得天独厚。充分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发挥园区创业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服务等扶持力度,使园区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体机构,形成“小园区、大基地”的发展模式,我区先后扶持200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园创业,实现成果转化50余项。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制定完善促进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成长的摇篮。截止目前,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17家,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40户,先后培育出孵企业110户,出孵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近10亿元,安置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员7000余人。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入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网络资源和辖区各高校的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南岗区产学研平台和创业项目数据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创
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键通”式的“智能服务”。与此同时,成立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业联盟,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学子创业论坛等活动,搭建互动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近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国内9所高校共同组成的“九校就业联盟”正式成立,将专门开展大学生就业实务服务。这些措施有效实现网络平台与实体平台的互补与互动。
三是强化资金扶持促创业。不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能好的科技企业和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近两年来,区政府先后拿出4000万元资金,加强孵化器建设。目前,已有14户科技企业的17项优秀科技项目实现达产。去年,我区设立300万元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今年又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有效化解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难题,在全区形成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踊跃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是强化成果转化促创业。通过举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推介会、专家教授与科技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等方式,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校地合作”、“校企联盟”,吸纳更多大学生创业就业。两年来,先后促成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联盟10个,推介对接大学大所重点科技成果300余项。
二、围绕“三个转变”,积极推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下岗失业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等原因,往往容易陷入“下岗失
业——被动再就业——重新失业”的恶性循环。我区围绕实现“三个转变”,积极推进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一是实现从推介岗位向指导创业转变。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就业竞争能力弱的实际,将工作重点从单一安置就业岗位转向扶持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在各街道、乡(镇)、社区设立创业服务窗口,深入开展政策咨询、项目推介、资金帮扶等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和帮助下岗职工开发经营项目,大力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实现从技能培训向创业培训转变。在注重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宣讲政策,使劳动者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环境,掌握创业流程、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必备的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信心,实现创业环境与创业群体的无缝对接,创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实现从政策宣传促进就业向典型示范鼓励创业转变。注重树立典型,放大创业典型群体的引导示范效应,达到“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效果。先后举办“十佳创业之星”、“十佳创业女性”、“青年创业之星”等评选活动,选树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创业典型60多名。王秀慧等全市“创业标兵”的创业故事,成为极具示范引导力的成功“样板”,有效带动和激发了更多群众的创业热情。
三、围绕“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失地农民转岗创业就业
作为“中兴”战略主战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失地农民就业难题日益凸显,仅在哈西地区重点大项目征地拆迁中,就有3000余名农民失去土地。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维护社会稳定,我区紧紧围绕大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农民转岗创业就业与大项目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以项目建设促进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大项目建设使农民失去土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创业就业空间和机会。我区把解决农民创业就业和大项目建设“捆绑”推进,在大项目推进前期,即同步开展失地农民创业能力、就业意愿调查和大项目用工情况调查,建立起失地农民创业就业情况信息库,从性别、年龄、文化、就业技能状况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储备。结合大项目建设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失地农民转岗安置计划,进行分类培训,定向对接,与大项目提前签订意向性用工协议,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这一做法既有效保证了拆迁的顺利进行,又确保了失地农民转岗创业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二是以失地农民创业就业促进项目建设。围绕引导失地农民创业创新,推进大项目建设。今年,结合红星村整体迁移,我区以做大“红星特菜”品牌为切入点,投资6000万元,在红旗满族乡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辟建一处占地1000亩,集种植、加工、配送、检测为一体的红星农业创业园,为失地农民搭建了创业新平台。通过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承包大棚,开展特菜种植,推进品牌蔬菜产、供、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失地农民就地创业
创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区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努力把南岗区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福地和创新基地,为全市的创建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云区统计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推进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计划》和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
科左后旗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计划为加快科左后旗全民创业进程,实现旗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在政策上更加宽松,在措施上更加有力,推动科左后旗以创业促就......
五常市卫生局关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五常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事实意见》,进一步规范和简化餐饮、医疗等创业企业的审批环节......
九庄镇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情况汇报根据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意见的通知》(筑府办发)[2009]85号和《息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接通知要求,现将我委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专项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包河区作为合肥市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约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