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课题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家校联系情况总结”。
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厌学的心理调整总结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中的离婚率也正趋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处于农村中的儿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心理问题也凸显出了差异性。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的:“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最严峻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基于此,我结合我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农村小学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分析及辅导策略”进行一个小结。
一、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分析
心理健康障碍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在这种“残缺型”的家庭中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1、性格方面。性格的内外倾向性除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2、人际信任方面。
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3、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学习态度方面。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的学习条件多数变得较差,情绪受到挫折,无法安心学习,加之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二、形成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特殊心理的原因分析
1、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首因。
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以及由此而引起社会的歧视,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渴望父母破镜重圆的梦想最终破灭时,强压的情绪很易爆发,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2、失调的社会文化关系是导火线。
小学学生,由于他们还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大脑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突然离婚,以及父母离婚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对他们教养的不合理,就势必会对他们的情绪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异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中介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各种性格缺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
三、农村小学低段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障碍的辅导对策分析
当心理危机来临的时候,难以沟通的父母成了孩子眼中的局外人。所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们呼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应该先从家庭入手。
1、与父母联手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
调查表明,现在大中城市中学生父母民主尊重型的越来越多了,但在农村却是少之又少,相反干涉型、保护型、无暇管教型、精神虐待型、打骂型的父母也不是少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离异家庭往往只剩下了其中的一方,或者只有爸爸独自承担着家里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担任着妈妈的角色,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恐怖、焦虑、偏执的心理。或者只有妈妈在抚养还,做母亲的很容易过度保护孩子,造成孩子抑郁、人际关系障碍、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1)沟通缩短亲情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2)残缺的家庭也可以相处和睦。
在农村,一般很少有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过日子的,要不跟着爷爷奶奶,要不是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此,虽然是离异家庭,但是社会关系,家庭成员还是比较复杂的。在这么一个特殊而又普通的环境中,作为长辈的家长不应该在把以往的陈年旧事经常挂在嘴边,离婚已经成为了事实,就要接受现实,为将来打算,为自己的孩子打算,因此,作为已离婚的家庭成员没必要还为这些无谓的事而争吵而迁怒于他人。(3)讲究方法降低心理危机。
离异家庭的孩子本已经伤痕累累,有些大人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却没有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许比你的伤还深。他们不但要接受社会上其他人同情的、歧视的眼光,还要饱受失去亲人的相思之苦。堆砌起你的微笑,让你的声音变得无比的温柔,轻轻地呵护,细细地询问,关切地抚摩,适时地拥抱,每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给你的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都会给他受伤的心灵撒上一把甜甜的糖。2、教师与孩子沟通解决心理危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说:影响小学生人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正是在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青少年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的主导者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屈膝弯腰”亲密接触。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形象,他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严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敢于“弯下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更要做到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样,他们心理封闭的性格便会渐渐地转变为友善亲近,海纳百川。(2)“微笑表扬”重塑信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尤其是农村小学中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他们得不到赞美,在朋友面前他们得不到夸奖,他们最欠缺的就是表扬和鼓励。在他取得小小的成功时,你的一个微笑,都会使他开心好几天。同样,在他为集体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或是做了一件好事时,你的一句夸奖,也会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记忆。这也许就是促使他思想转变的一剂灵丹妙药。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我就把活动中重要的活动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平等尊重”消除障碍。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敏感,对于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同学中的印象是非常在意的,稍微一点儿风吹草动都可能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更没有在可怜他们或同情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和对待其他同学一样的对待他们,即使是关心、爱护他们也不是那么的刻意,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4)“激发兴趣”乐于学习。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习惯结合起来。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厌学严重,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父(母)在家光顾着工作和家务,没有顾及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不能帮忙;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把孩子放在他们的父母那里带为照顾,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他们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的不爱学习,心想反正做不出也没地方问,就干脆都不去做了。这样久了就会变成了习惯,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要让厌学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再通过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之火,有了兴趣他们会主动的去学习。久而久之这种主动学习也将会变成习惯,如此良性循环,那么他们渐渐地就会把厌学严重转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经常得到同学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而家庭对他们的创伤可以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被抚平,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注意 ,但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的父母及与孩子共同生活的长辈和老师的重视。对于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只有做到尽早发现才能及时干预。在当今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关心孩子们物质生活的同时 ,更要关心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
家校结合刍议内容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
总结:家校结合,实现有效教学王瓜店北仪仙小学地处王瓜店街道办事处的最边缘,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进而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处于下游。为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该......
家校结合教育工作事迹材料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
家校教育结合,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家长们:大家晚上好!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一起学习,大家辛苦了!我是杏东小学二年级二班孩子的家长(王清妈妈!)非常荣幸能和大......
家校结合促进后进生转化和平街小学单丽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