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基本常识总结_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7 15:29: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工作总结】

中医药养生基本常识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总结”。

《养生必读》观后感

一本中医养生广告读本,不知其中有多少知识是真是假。但作为一个对中医养生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对中医养生了解多一些总是没坏处的。下面就把中医药的一些基本常识做简短摘录。

中医养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形式编著)、《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时期人)作为早期中医养生的代表,给养生做了一个解释,“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医的发展现状,中医发展到今天,已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以其治根治本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中医的养生原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不等于平等,应为“阳主阴从”的关系。”扶正气,调平衡是为中医养生根本。中医的核心是哲学,体现为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再生哲理,而西方治病追求的是杀菌,体现为对抗,战争思维。

中医的治疗思想分为补益养正派和泻火清毒派,是为相对为主,不是绝对。中医治病的感知过程体现在患病部位会有一般疼痛、加重疼痛、减缓疼痛、痊愈。加重疼痛是为中医里的“气冲病灶”,是攻克病原最关键的时刻。

《黄帝内经》讲,“人是天地所生,天以气养人之阳,地以食养人之阴。” 未病已病之交,谓之交病,即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百病在于瘀,气血瘀滞是表象,阳气虚弱,正气不足是本质。

人体过于虚弱会出现“虚不受补”现象。就是说人体虚弱到一定程度,脾胃虚弱,中气不旺,不能运载药力,瘀滞处也会气机瘀滞。女性三七(21岁)成熟,四七(28岁)生命力达到最盛;男性则在四八(32岁)后开始走向衰老。

中医美容大法:旺肾健脾,补肝益肺,养心养血,活血以旺盛血行,使五脏气血充盈,肌肤得养。

五脏六腑,五脏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包括:肾、肺、肝、心、脾;六腑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属于胸腹腔的区域划分)。

一、【中药】

中药的灵魂是配伍,将药材按“君臣佐使”的方式组合起来。一般为“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配比,君臣佐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中,中药的提纯只是提纯了“君”,没了君臣佐使,降低了中药的效果。黄连、麻黄是为中药,但黄连素、麻黄素就是西药处方了,是为提纯。中药的发展方向为浓缩,保证配比。

中药的三要素是方(配方)、材(药材,地道纯正,特定的时间、地点生产的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法(制作方法,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法炮制制作方法要遵守),缺一不可。中药根据外观分为汤药(汤也)和丸药。汤药(汤者,荡也)药劲大,见效快,急性病可选用,七天不见效就要考虑换药了。丸药(见效慢,缓也)药效在7—20天显现,慢性病可选用,效果不明显,即可换方换药。

药食同源,药食同性,可食之物都有“寒、凉、热、温、平”的药性。中药目前按照制成品分为中成药、保健食品、食品。

二、【肾与肝】

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补血养血可助毛发生长。

肾主骨,牙为骨之余。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为先天之根,通脑、主骨、主髓、主智、固齿,藏五脏六腑之精华,繁衍后人。

肾生骨髓,髓生肝。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藏血,脾统血,人体血液是靠肝脾来调节的。肺主皮毛调皮贵在调肺。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功能。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阴茎属筋。男性属阳,以气为本,故重在补肾;女性属阴,以血为本,故重在养肝。肾开窍于耳。

三、【脾与胃】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

脾为土,肺为金,土生金。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统血,脾有生血功能,脾虚容易导致贫血。脾气足,其血旺。引起脾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吃,二是思。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之气即为中气。中气为人一身之气之枢纽。

脾气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气虚弱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太久,下牙龈萎缩。调养脾胃,离不开疏肝平肝养肝,使肝气条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无胃气者,辞而不治。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通降饮食水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气以壮胆,23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蓄养胆气。阳出于阴则窹,阳入于阴则寐。

四、【重点病症】

冠心病(心脏病):呼吸困难、心慌心悸、头晕目眩、嘴唇发紫,舌头发紫。

发病原理:随着年龄增大,阳气不足,气血流通减慢,血液中杂质沉淀,血管硬化,造成堵塞。

高血压:血管堵塞,但组织器官每时每刻又需要足够的血供量,以完成新陈代谢。血压升高就是为了保证供血充足而调高了压力,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原有的血液灌注。

高血脂(脂肪肝):以肝为核心的造血机制气化功能失调,不能把营养气化为血而成为脂肪。

糖尿病: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人阴阳失衡后的一个具体表现。以肾、膀胱为主体的水循环系统气化功能失效所致。

支气管炎(哮喘):以肺为核心的循环系统失调所致,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腰椎病(肩周炎):肾主骨,对各种骨病的调养当以调肾为本。风湿(痛风):在内正气不足,在外风寒湿,三气杂至,致气血闭阻,经脉不通所致。

前列腺增生:尿急、尿频、尿痛、小便点滴不出或淋漓不净,小腹部会阴胀痛,腰部酸胀刺痛,性功能下降。

肾阳气不足,以致三焦气化失常,紊乱。扶下焦阳气为根本,顾护脾肾元气为主,调三焦气化使之正常。

青春痘:肺主皮毛,肺气不足,肺免疫力弱。

便秘:分实秘和虚秘。血虚则肠失濡润,气虚则传送无力。

肥胖:十胖九虚。肾气虚弱,脾阳不振,造成气血衰弱,容易导致肥胖。脾主肉,相当于代谢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正确的减肥理念应该是把人补瘦,补肾脾之阳气,使之可以气化脂肪为血而瘦,而不是泻瘦,饿瘦。

五、【养生保健】

人体虚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凡精气足者饮食必然清淡,嗜咸者定是脾肾两虚,脾虚则会饮食无味,导致口味重而嗜咸,形成恶性循环。

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易损难复,晚9点至早5点,尤其是晚11点至早3点最好休息,是人体阳气收藏归位的最佳时间。春夏养阳,秋冬收藏。

不食生冷食物是顾护脾的元气。西瓜性寒,伤脾最重,食后易腹胀,不思饮食,重则便稀泻肚。桃梨少吃,葡萄、苹果、甜橙性平,可吃。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属生水,多饮伤脾,白开水属热水,性温,不伤脾。自来水中漂白粉净水,漂白粉性寒,凉茶、啤酒性寒,抗生素大多苦寒,易攻伐阳气。

唇干便燥属内热,可适当吃一些生冷食物。

七分饱,三分饥,吃饭吃得太饱,伤脾胃。早饭中饭可适当多吃,晚饭要少吃。俗称“过午不食”,晚饭不吃或只喝粥等易消化食物。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要清淡,吃平性温性食物,少吃或不吃寒凉燥热之物,寒凉之物损阳,燥热之物损阴耗阳。啤酒少喝,伤脾。人体内的细胞大约3个月更换一次。所以慢性病的调养一般为100天左右。《伤寒论》中对于发烧,有汗就用桂枝汤,没汗就用麻黄汤。

养生调养过程中,如遇感冒,应暂停补养。补养中药多为植物性药材,动物药材较少,调养期间宜饮食清淡。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晚11点之前睡觉,晨6点之前起床,午睡半小时为宜。

失眠者睡前泡脚20分钟,脚部皮肤发红,浑身微微出汗。

2017年6月7日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药养生知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是中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为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医药养生旅游

抓喜秀龙乡卫生院藏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我乡丰富的藏中医药养生及旅游资源,开创藏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新模式,促进我乡藏中医药养生旅游业发展,特制定如下实......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

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18篇)

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确保有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和材料作为基础。小编为大家整......

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3月16号下午,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俱乐部举行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暨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对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

下载中医药养生基本常识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养生基本常识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