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总结时,需要注意客观公正,不偏袒自己或他人。写总结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篇章结构紧密,避免废话和重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吧,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
1、时间地点:18起,活跃在山东民间组织义和团。
2、兴起原因:帝国列强猖狂的欺压百姓。
3、性质:反帝爱国。
4、口号:
5、斗争矛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时间:196月。
3、过程:
4、结果: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
2、签订双方: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做担保。加重人民负担。使清政府丧失海关税务主权,受于西方列强控制。
(2):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西方列强更加猖狂欺压百姓。
(3)清政府大拆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被禁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坏了中国的主权,
4、影响:使中国完全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间接统治)。中国更加的贫困。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
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3、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概念和功能。
管壁。
动脉送血离心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静脉送血回心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54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
55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
-->。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三
(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4、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四
1、同盟会成立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_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各地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
(1)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2)时间、地点、创立者: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领导机构: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五
一般在三月份的第二周,有关会考科目的考点就已经下发到各学校了。学科教师会根据上级部门的布置,将考点告知每一位学生,例如共有63个考点,涵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各个方面。尽管看似这样大的覆盖面,其实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这63个考点和初中阶段浩繁的六本历史书相比,毕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了。
在告知学生考点的同时,教师还会对考点进行第一遍的解读,这个时候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因为毕竟初中学习历史的时间是前后三年,可能有一些以前的知识点都已经遗忘了,这时候,经过老师讲解,前后的知识点又会在大脑中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为下一步的巩固联系做好铺垫。
二、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历史学科的结业前练习是遵循的由简入难的原则。首先,教师会选择历史学科结业考试的前两种题型进行联系,即选择题、判断题。集中练习时间大约是一周,练习量大约是在100——200道题左右,这个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学们要注意,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就是你复习要注意的盲点。这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弄清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比较知识的易混淆点,寻找答题技巧。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六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4.中国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5.我国濒临的海洋。
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7.东西部晨昏差异:两地经度不同,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度,经度没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南北方季节差异:两地纬度不同,我国南北跨纬度广,约50度,气温变化幅度大。
8.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1)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9.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1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人口增长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均粮食、布匹减少,医院就医困难,给国家、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我国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居世界后列,全国每年新增财富大部分北新增人口消耗掉,用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财富就减少了。
1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
(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8%,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9个。
(记忆口诀: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18.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19.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0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21.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文化传统。
本章重点地图:图1.4图1.7图1.11图1.16。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七
1、目的1894年,日本为了实现政府朝鲜,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2、经过:
(1)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2)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被日军偷袭,爆发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
(3)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结果:清政府一味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
5、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4)增辟在内陆的通商口岸。侵略从沿海发展到内陆。
5、签订时间及人物: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6、危害:加重人民负担,使帝国列强更容易侵略中国的经济与地区。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膨胀。
6、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失败原因: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老旧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清朝武器装备落后。
(4)日本蓄谋已久,计划全面。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八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_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_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_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九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
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1900年6月。
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原因: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4.《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甲午战败影响:国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农民: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军决心用暴力政府(辛亥革命)。
国外——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时间:1954年。
地点:北京。
(2)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都虎视眈眈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之争。
(2)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
(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5)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6)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6、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3、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二)。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人造卫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又陆续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载人航天】,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神六、神七”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发展高新技术战略——863计划(1986年3月)。
诞生: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100多位科学家研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以后增加了第八个领域“海洋高技术”)。
当今世界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科技的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科技立国”;西欧:“尤里卡”计划。
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知道其利弊,知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实现。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成果:到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学校成为科技重要方面军。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文化艺术事业:1956年,我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体育运动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竞技体育的成就(1)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2)第23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许海峰——男子自选手枪射击金牌)1981-1985年中国女排实现“五年冠”“体操王子”——李宁(3)1990年我国首次举办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4)2001年7月13日年北京申奥成功,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这些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说明了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虎门硝烟: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派他到(广东)禁烟。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3)意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硝烟活动)。
(3)结果:清政府向英军(投降)签订《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英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3)列强:(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经过:
(1)(1894年),日军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发动(侵华战争)。
(2)1894年9月,(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重创日本舰队。
(3)由于(清政府)妥协,日军占领(辽东半岛),(黄海海战)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重创,狼狈逃回(天津),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劫掠。
(3)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人民的反抗。
1、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美国人(西摩尔)为统领,8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在(青浦)击败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对课本内容有大概了解,课堂上加深印象;课上做好笔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把握历史事件历程;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巩固知识避免遗漏;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检测自己的听课效果;不要死记硬背,学会掌握和理解知识;经常性复习,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牢记历史复杂的知识。
2、学会记忆。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
3、找到乐趣。
要处理有趣与无趣的关系,一堂课不可能45分钟都有趣,有趣的内容要听,无趣的内容也要努力地去听。要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一边听一边记下重要信息,不要只听不写,也不要只抄写板书,不听老师讲解。要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它们本是相辅相存的关系,而主导这些板书内容的根据主要是教材。因此,不要只看白板生动有趣的内容不记黑板中的板书内容。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时间:1954年。
地点:北京。
(2)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
-->
-->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篇十九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1839.6.3~6.25,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2.8.29中英《南京条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掠夺中国领土最多国家)(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第3课收复新疆。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第7课戊戌变法。
1.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第8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1.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4207580.html】
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精选18篇)由网友“桃Rainbow”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篇1:初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一个可以分享和沉淀经验的过程,让我们的努力和经验更有价值。总结的写作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你的思路。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给......
总结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总结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践,以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附上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总结是对一个事物的过程、结果进行......
总结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回顾、反思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在总结中要突出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凸显自己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价值。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