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森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育人个人先进事迹”。
王智森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
海归博士,教授,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毅然回到我校任教。辛苦筹集设备,无偿捐赠千万元的设备。从零起点组建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2008-2009年度大连工业大学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获得者。2008辽宁省年度教育人物。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王智森老师。而今天我想向大家讲述一个有着先进教育理念,为学生付出真心真情,有着无限热忱,为理想不惜奋斗的王智森老师。
一、科研时间紧,培养学生忙
说到海归博士,在我的脑海浮现的关键词是:忙碌,项目,论文,科研,埋头苦干,没日没夜。而王老师正是这样的人。王老师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就是年三十都不例外。不仅到校早,而且离校晚。视科研如生命的王老师,到我校任教后,从零基础申请科研项目,非常难。王老师不停的修改着申请书,一遍又一遍。两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摸索,王老师在科研项目上有些收获,比如08年获得了大连市IT优秀教师项目支持;08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支持;获得财政部地方共建项目支持;今年,获得了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支持等。
就是在科研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王老师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学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
王老师一回国后深入了解到我校通信专业的现状。通信专业是我院的新学科,教学任务重,急需培养一批年轻教师,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无法开设专业研究相关的实验。当王老师看到学生一双双充满信任而热切的眼睛,王老师感觉背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不敢松懈半分,因为王老师坚信这些学生是中国通信事业的未来。
王老师把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引入本科生教育,把国外先进的研究会制度引入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07年在王老师的考核下,研究室吸纳了
9名通信专业的本科生。王老师为本科生制定了非常完备的学习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课题研究方向。从电信发展史的整理到专业技术探究,无不倾注了王老师的辛勤汗水与无私付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同学们中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与信任。学生们纷纷找到王老师,要加入研究室。王老师态度和蔼,认真的了解每一位要加入研究室学生的情况,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研规划。现在研究室以吸纳本科生60人,根据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继成立了6个本科生研究小组:无线传感器网络小组、嵌入式移动终端小组、广义信息理论与广义通信技术小组、3G增值业务开发小组、移动操作系统小组和绿色能源研究小组。学生专业也从原来单一的通信专业,发展到现在的通信、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网络、艺术设计等,涵盖了信息领域大部分的专业。王老师通过研究室的具体建设为本科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
目前仅就研究生研讨会与本科生的研讨会每周需要5小时的时间,王老师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努力。每周的研讨会,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即使是王老师身体不舒服,王老师都会准时出现在研讨会现场,并且每一次指导都是认真的,负责的。而所有的这些付出,王老师只是淡淡说,这是应该做的,这是必须做的。
王老师还积极的为研究室的年轻教师与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在08年王老师申请了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组织一次国际会议。王老师通过关系与教育理念的沟通,得到了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他们是日本东北大学,日本琉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法国欧洲理工学院和我校的教授的支持。这次会议的组织上和实施上,王老师给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充分的锻炼空间。首届无线通信与网络国际研讨会取得了成功,同时我院年轻教师和研究室的学生也得到与会的国内外教授的一致好评。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王老师的带领及研究室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在希望中起步,并愈见成熟。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与完
善,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刊物与会议。在校本科生通过研究室的系统培养,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论文
本科生曾旭、王媛等五名同学参与人民邮电报举办的“探讨如何走好新形势下的电信监管之路”征文比赛,他们共同完成的论文《论信息产业的监管策略与监管方法》被大赛录用,并于2008年4月15日发表在中国通信新闻网;
本科生王媛等,在2008年FWCNT上发表论文《信息社会中的电信监管》,并成为国内外六所大学中唯一一名发表论文的本科学生。
第二届FWOCNT 国际研讨会的投稿中,研究室本科生小组投稿共计7篇,且均被会议论文集收录。研究生投稿5篇,且均被收录。
参赛
1、本科生叶玲等于2008年9月获得“辽宁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2、本科生王媛、李爽、高丽元:“辽宁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3、“我的移动梦想-首届全国大学生移动创新大赛”中,本科生孙庚、梁爽:作品“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技术解决方案”和“中国移动通信未来20年的定位与转变”;本科生王媛、樊雁伟、关奕婷:作品“景观化、信息化室外天线系统”顺利进入复赛。在全国参赛的1113件作品中,进入复赛作品仅122件,我研究室投稿作品均进入复赛,在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的参与的此次大赛中,我校综合排名第32名,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前60名的高校。
4、杨普毅、曾旭、沈英辉同学完成的《移动终端浏览器》获得团体组潜力奖。本科生张帅《校园网辅助管理系统》在大连市首届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个人组三等奖;
创业
在今年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条件下,研究室培养的毕业生有一部分选择了创业,而且获得了多方的支持。09届毕业生曾旭同学,带领移动数据业务小组参加大连市和辽宁省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凭借“移动终端浏览器”的项目开发与运作,获得了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扶持,大连市人事局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大连市科技局创业项目扶持,进入大连高薪园区孵化,获得大连团市委YBC项目的资金扶持,并在大连市首届编程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二、深深的师生情
王老师爱学生,这种爱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的指导,规划。还有深深的,真挚的情感。学生们也爱王老师,学生们心中都无比崇敬王老师,也记得王老师为我们付出的所有。
2008年4月17日,研究室正常发表会,王老师还是那样认真,还是那样执着的指导着学生的发表。会后,一个突然的惊喜让王老师留下热泪。因为那天是王老师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学生们瞒着他,准备了王老师回国一周年的小庆典。为王老师朗诵了《王老师的事-纪念王智森教授回国一周年》。在这一年间王老师自己忍受了很多的痛苦,无论是来自身体的还是来自内心的,因为我们知道王老师这全部的无私的付出是为了学生。学生们学会了感恩,这也许是在研究室的一种收获吧。后来在王老师的提议下,大家共同决定将每年的4月17日作为研究室的开放日。
今年的4月17日,研究室正在产学研的建设,不便开展活动。我们就把研究室开放日放在了5月10日那周,恰逢世界电信周。在王老师的策划、鼓励与帮助下,研究室的学生组织了世界电信日的活动周,邀请了客座教授齐向东演讲,邀请了广域集团张洪军总裁等交流,组织了研究室的开放日。开放日那天恰逢王老师的生日,王老师自己都不记得了,学生们又一次给了王老师惊喜,最后学生们拿出生日蛋糕,还有一张写满祝福的贺卡送给了王老师。王老师激动地,高兴的在大家的欢呼雀跃下与大家分享了
这收获的喜悦。
四、产学研联盟促发展
王老师的到来,结束了我校我院通信专业没有专业化、系统化通信设备的历史,使学科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学院的国际交流、学际交流、校企交流明显增多,一个个新组建的学术团队迅速凝聚在一起,迸发出勃勃生机和力量。
学生的基础理论培养,基础实验与测试,教师的科学研究这些都可以在研究室完成,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呢?这些问题又摆在了王老师面前。王老师积极与企业联合,促进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2008年12月份,在王老师的积极努力下,在多次协调与沟通后,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与广域时代(大连)科技有限公司、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正式拉开了帷幕。2009年5月10日,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与广域时代(大连)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产学研基地、大学生科技开发创业中心、联合开发实验室;无线通信与网络研究室研究室与大连交通大学、广域集团、华信集团共同组建3G增值业务开发联盟 正式挂牌。这也标志着产学研联盟进入实质阶段。
王老师是个有激情的人,身为他的学生,我们也被感染着这种激情。他用严谨的态度做学问,他用真诚的心对学生,这就是我们身边平凡而又与众不同的王智森老师!
“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事迹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我要求自己紧跟中央步伐及学校要求去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担任外国语学院学工办副主任以来......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事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宗旨。身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在7年多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本着这个宗旨,热爱教育事业,勤于思考,乐于奉献。教学上兢兢业业......
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本人能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使自己能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参加系里组织的各种政治理论学习,政......
我叫***,于****年*于第*****从事教学及临床工作至今。作为一名中医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诚实守信、虚心踏实、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运城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申报表姓名:单位:单位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运城市总工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