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题(一)_中考语文模拟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3:22: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考语文模拟题(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考语文模拟题”。

中考语文模拟题

(一)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

2、(《诗经·关雎》)

3、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4、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5、红色经典歌剧《江姐》中有一段唱词:“春蚕到死丝不断,留与他人御风寒;蜡炬成灰泪始干,留下光明照人间。”在这段唱词中有两句话是活化古诗句而来的,李商隐的原诗句是:。

6、李煜无纵横捭阖的治国雄略,但在词坛上还真不是花拳绣腿,这也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说法。他历经了亡国之痛,才能把西楼、残月、寂树、深院、冷秋等景物写得如此凄切婉转,使人扼腕叹息。他把一般人的离别烦愁之丝用寻常之语表达得如此恰切,李煜“百炼纯工始自然”的诗句是:

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铺陈了两个自然段一阴一晴的景色,这是中国文学典型的写景而为之抒情的花采段落。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相照应、相反义的句子是:。

8、著名学者南怀瑾称佛家为百货商店,买东西时去;道家为药店,生病时买药时去;而儒家为粮店,人是每天都要吃粮而必去的。请写出这“精神食粮店”对你影响最大的连续两句诗(话),并写出文题。

句子:。文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一。(1分)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11、论语的经典语言在现今的语言流通中仍极富生命力和思想性。请在文中找出鲜活的成语。(四条即可)(2分)

12、《论语》中有许多真理性的名言,请选你受教育最多、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从课文所接触的10则中,你认为这种观点道理何在?(3分)

(乙)阅读《敬德瘢痍》,回答问题。(5分)

唐,尉迟恭①,字敬德。事秦王②时,隐太子③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固辞,秦王称其心如山岳,非金所能移。后谓恭曰:“人言卿反,何也?”对曰:“臣从陛下百战定天下,何反也?”遂解衣投地,出示瘢痍④。上流涕抚之。

鄂国公之忠至矣。观其辞金器之言曰:“秦王赐再生之恩,唯当杀身以报。于殿下无功,不敢当重赐。若怀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之?”此书情词悱恻,忠言宛转,可谓万古千秋法。

【注释】①尉迟恭:唐朝名将,后加爵为鄂国公。②秦王:李世民。③隐太子:唐高祖李渊时册立的太子,李世民的长兄。④瘢痍:伤疤。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臣从.陛下百战()②上流涕抚.之()

15、为人多有疑,百姓倒无大碍,若出于帝王之身则非同小可了。请你说一说李世民对待尉迟恭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一波三折的变化。(1分)

16、文中表现了尉迟恭的高风亮节和使隐太子拜而不恼的是哪几句话?(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985年的电视事件

刘永飞

1985年,村里有了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之前,“电视”对于村人还是个拗口的词语,属于传说中的东西。那时,见过世面的人最喜欢拿电视说事儿,他们说:“一个小匣子,一接电就出人,还能自由找台,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有那家伙就像家里开了电影院一样!”村人多是撇一撇嘴,露出一副拒绝愚弄、不屑一顾的神情,说:“操,净胡扯。”

然而,当在上海做海员的刘玉东带回一台电视机时,全村沸腾了,村人奔走相告。晚上,方圆几里路的人都来瞧热闹,都想证实一下这“物件”是不是真像传说中的那样神奇。

就这样,原本在村里地位一般的刘玉东受人尊敬起来了,走到哪里都有人主动打招呼,话题自然围绕电视展开,每逢他开口,大家就静听。刘玉东说得太神奇了,比如怎样放置可以减少“雪花”,比如两根室内天线朝着什么方向电视会更清楚等等,听得村人一愣一愣的。

就连刘玉东一直备受同学们欺负的儿子刘小东的地位,也是“骑着车子上南墙——一下子抖(陡)起来了”。同学们把他像神一样敬着,生怕他说出“别上我家看电视”的话来。

起初,刘玉东夫妻极尽地主之谊,只要来人都是笑脸相迎。天还没有黑,就把大方桌抬到院子里,上面摞上小饭桌,再把电视机放上去。

这时候,小院里早已挤满了人,而且还有陆陆续续的加入者。此时,大家除了对主人表示最大限度的恭敬,就是议论昨天的剧情。整个小院像会议前的大礼堂,一片“嗡嗡”之声。“别说啦,别说啦。”忽然有人互相提醒起来,人们的目光瞬间集中在方寸之间。只见刘玉东仿佛运了气般,缓缓走到方桌脚下,他脚尖稍稍立起,右手摁住一个银白色的金属按钮,轻轻一拔,听得一声脆响,荧屏中间白光一闪,接着就出人了,刚才的“嗡嗡”杂音戛然而止。整个小院一片寂然,只有电视机的说话声响彻耳畔,人们的目光直了,都钻进电视机里。

直至深夜,个个频道全说了“再见”,人们才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回头再看小院,是一片狼藉:只要能移动的东西都被村人移来当凳子坐了,勤快的人还记得物归原处,不自觉的拍拍屁股就走,留下一院子的砖头瓦块、树根树桩让主人收拾。

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恶的是小孩子,为了最大限度地不耽误看电视,小便也不出院子,墙角一站匆匆了事,仅几天时间,整个小院就臊臭起来。还有一次,刘玉东的媳妇收拾东西时,看到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碎砖头呢,伸手一抓,这下可恶心透了,原来是一坨屎。

开始,刘玉东觉得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表露不悦,时间一久,媳妇的脸

色就越来越难看了。但人们似乎有电视看,看脸色也就无所谓了。渐渐地,电视机搬出来的时间晚了,搬进去的时间早了。有时候节目正精彩,刘玉东的媳妇说:“你看,电视机都烫手了,让它歇歇吧。”于是,还没等人们从节目中回过神来,随着“啪”的一声响,屏幕就无图像了。良久,人们才在一片“啧啧”声中懊丧地离去。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西游记》,全村老少都看得如痴如醉,眼看最后一集了,却出了状况。原来,刘玉东“上船”的时间到了,第二天要赶火车,就早早关了大门。当大家吃过晚饭来看电视时,迎接他们的是大门紧闭。有的人心有不甘,趴在门缝处向里面张望,还故意把门弄出响声来,以引起主人的注意。然而,动静再大主人也没开门的意思。就这样,“观众”来一批,走一批;走一批,来一批,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不过大家并没有真的离去,而是围着他家的院墙打转,都在期盼奇迹,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可奇迹到底没有出现,倒是年轻人的火气出现了,大家的嘴里不干净了,嘀嘀咕咕骂骂咧咧。这时有人告知,说他们一家人关了门自己在看,《西游记》中的音乐声都听到了。瞬间,大家久压的火气变成了异常的愤怒。

就这样,1985年,在一个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的日子里,许多人因此失眠了。第二天早晨,当女主人打开大门拎着包送刘玉东时,顿感一阵恶臭扑面而来,两人差点窒息。再仔细一看,只见两扇漆黑的大门上,被人涂满了黄灿灿的大便。这一下,他俩被这奇耻大辱震惊了。为此,刘玉东推迟两天回单位,和老婆轮流骂起街来。后来骂累了,嗓子骂哑了,嘴上的水泡也起来了,他们就录上磁带,拎着录音机走街串巷地骂。

1985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凛冽的寒风里,两个沙哑的咒骂声在村子上空萦绕着,至今犹在耳畔。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不屑.一顾()②戛.然而止()③熙熙攘.攘()④骂骂咧.咧()

18、读过《1985年的电视事件》,突然想起许多词语,如“井底之蛙”、“刻舟求剑”、“海客谈天”等,令人忍俊不禁,但细想起来又不是那么回事。你认为文中所说的“电视事件”为什么与上述词语并不完全是一回事?(3分)

19、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作为稀罕物使刘氏父子在人前都重要了起来,其实生活中不发类似的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对此时的村民不应该过分地谴责,那么,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倾向,你认为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认弟不成,躲犹不及”的状况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20、正是因为电视神奇,村民们才如此地热爱,文中有许多笔墨都描写了他们的沉浸其间,如“人们的目光直了,都钻进电视机里”。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请你找出两处。(2分)

21、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刘玉东的表现“告诫”了我们什么?村民们的表现如果用《论语》的话来警示,你认为用哪句话当最为恰当?(4分)

22、“就这样,1985年,在一个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的日子里,许多人因此失眠了。”精神生活有多么贫乏,同学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但间接理解还是可以的。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许多人”因何而“失眠”呢?(4分)

23、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985年的冬天也许未必就真的来得格外早,抛开真实性,从为文的角度说,作者为什么要说这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呢?1985年的“故事”已经过去24年了,“至今犹在耳畔”,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么久远的声音记忆犹新呢?(6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来军正是扈家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一骑青鬃马上,抡两口日月双刀,引着三五百庄客,前来祝家庄策应。宋江道:“刚说扈家庄有这个女将,好生了得,想来正是此人,谁敢与他迎敌?”说犹未了,只见这王矮虎是个好色之徒,听得说是个女将,指望一合便捉得过来。当时喊了一声,骤马向前,挺手中枪,便出迎敌。两军呐喊,那扈三娘拍马舞刀,来战王矮虎,一个双刀的熟闲,一个单枪的出众。两个斗敌十数合之上,宋江在马上看时,见王矮虎枪法架隔不住。原来王矮虎初见一丈青,恨不得便捉过来,谁想斗过十合之上,看看的手颤脚麻,枪法便都乱了。不是两个性命相扑时,王矮虎却要做光起来。那一丈青是个乖觉的人,心中道:“这厮无理。”便将两把双刀,直上直下砍将入来,这王矮虎如何敌得过,拨回马,却待要走,被一丈青纵马赶上,把右手刀挂了,轻舒猿臂,将王矮虎提离雕鞍,活捉去了。众庄客齐上,把王矮虎横拖倒拽捉去了。

24、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核心情节。(1分)

25、王矮虎虽算不上出类拔萃的英雄,但在“英雄气短”时还不至于是下作之人,那他为什么要在生死面前“却要做光起来”(2分)

26、扈三娘是《水浒传》正面任务中唯一的漂亮女性,本文也是表现她最飒爽英姿、骁勇善战的章节。她“轻舒猿臂”擒王英表现得干净利索,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早就证实了她的“不可了得”,请找出。(2分)

五、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某中学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有好几名同学都哭了。一名同学在日记里写道:课文里说的那种世态炎凉现实中也存在,周围全是“胡屠户”这样的人。班上学习好的同学,老是爱护,同学维护,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不批评。我们呢,班里有什么坏事,老师都赖我们,同学还乱告状,全是“胡屠户”,甚至包括家里人。

应该说,学习该课文哭泣好像还是个别现象的,但反映的问题却不可轻视。请你对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写一段劝解、辨析的话,尽量做到有理有据。(不少于100字)

(二)作文(50分)

(1)题目:面对你的微笑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英国船王老哈特在考虑儿子小哈特是否有能力接他的班,表现的犹豫不绝。于是他发布消息:凡是了解小哈特的人,说说他的什么有什么弱点,尤其是那些致命的不足。消息公布之后,小哈特就像被贴在墙上的画一样,被人品头论足,他的弱点一一被找了出来,意见一一击中了小哈特的要害。老哈特非常沮丧。

老哈特重新发布消息:凡是了解小哈特的人,说说他的身上有什么优点。他的优点也一一被找了出来,而且一大堆,很有被人美化的感觉。这样一个优点多多的人,当然是继承船王事业称职的接班人了。

作文要求:

(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

宜宾县中考语文模拟题(一)

„„○„„线„○„2013年宜宾县中考语文模拟题(一)(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D.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6.走近名著。(......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题(一)

鹏展201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题(一)一.基础运用(26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3),奉命于危难之间(《......

宜宾县中考语文模拟题(一)

…○…线……○……封……○… …名密姓…… ○……此……○……过… 号…○考… … 超……○……得…级…○班……不……○……题 校…学… ○……答……○…)乡(镇2013年宜......

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一)

2014年思想品德中考模拟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6分)1.对右侧漫画中学生的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该学生能够运用智慧保护自己B.该......

中考作文模拟题一

中考作文模拟题一那一刻,柳暗花明;那一刻,峰回路转;那一刻,欣喜若狂;那一刻,泪流满面;那一刻,幸福温暖:那一刻,终生铭记……生活总是伴随着一个个无法忘怀的那一刻。那一刻,最动情;那一刻......

下载中考语文模拟题(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语文模拟题(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