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_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3:07: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河南省滑县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滑县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5题 每题2分 共70分)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抓好“四风”问题。之所以强调抓好“四风”问题是因为

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有不同性质的影响 ②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3.《熊出没》和《喜羊羊与灰太狼》被认为是国产动画片的代表作,但这两部最成功的国产动画片都因语言和行为的暴力而遭到媒体批评。目前,两部剧经过修改后已重新回到了荧屏,仍然是小朋友们最爱看的动画片。由此可见

①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动画片中语言和行为的暴力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③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监管 ④修改前的动画片属于腐朽文化,修改后的动画片属于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它对大江南北各色美食的生动讲述,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勾起观众的乡愁。有的观众因此而按图索骥购买食材,尝试制作纪录片中的美食。这表明

①文化源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发展 ②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④人们的生活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国家不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不是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让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中国梦与美国梦,两梦相克只能两败俱伤,两梦相通方能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说明

①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近日,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引起文物界轰动,墓里出土的1万余件(套)文物,包括诸多带有文字铭记的漆器和铜器、整套乐器、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安车等,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情形。在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极大提高了出土文物的完整性。依据材料,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①出土的珍贵文物有利于研究我国西汉文明的演进 ②考古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变革了文化资源储存的方式 ③通过出土的文物,能够感受到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④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7.“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首《乡愁》,寄托了台湾作家席慕容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这反映出

①故乡承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②故乡承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③故乡寄托了人们的乡思乡情,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故乡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对儿子的嘱托,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收复北方失地、统一祖国的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怀。这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

①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②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是反映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重要窗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4年11月,由梅葆玖指导的《梅兰霓裳》在天津成功上演。该剧运用三维虚拟影像等技术手段再现了梅兰芳的原影原声。梅葆玖说,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切现代手段都是为京剧服务的,京剧的“根”不能变。这表明

①吸收外来文化就会失去文化的民族特色②注入时代特色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 2013年以来,北方连续的雾霾天气引发人们的文化思考。春节要不要放烟花爆竹?不少人认为,可以像国外一样用设计逼真的有闪光和声响的电子烟花爆竹,替代真实的烟花爆竹庆祝节日。这说明

A.传统民俗将在借鉴与融合中走向同一

B.文化创新应既以传统为源又融入时代的精神追求 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D.否定民族传统是文化创新过程中应有的气度

11.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会徽(见下图)整体造型为具有立体感的地球形状,以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荔枝红、芭蕉绿、珠水蓝为主体颜色,融合了“世界”“广府”“岭南文化”等视觉元素。该会徽的设计体现了广府文化

A.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新辉煌 D.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13.如果孔子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并周游列国。请想象一下,孔子在奥巴马连任后去白宫拜访,可能阐述的合理观点有

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中美两国合作应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世界各国文化只有交流、借鉴、包容,才能走向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的完成启示我们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要因时而变 ④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添加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网络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元,既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时间的第一现场,亦让一个个谣言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这告诉我们 ①置身于当代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识能力 ②抵御腐朽文化影响应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功能 ④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1年2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规定:2011年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有利于

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②传播和普及各种文化思想 ③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2013年9月7日,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开幕。本届艺术节以“中国梦·农民梦”为主题,在10余天的时间里陆续开展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魅力新农村颁奖晚会等多项活动。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

①展现新农村风貌,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 ②改善文化消费结构,扩大农民文化权益 ③体现文化的作用,消除大众文化的缺陷 ④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 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④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举一纲而万目张”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观点相通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2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名言:国王应该由哲学家来当。他论证说,一个国家里真正有能力的统治者,不应当是一些只知道搞政治的庸人,他们应该认真研究哲学,这样才能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这说明

①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治理国家提供具体的方法 ②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2013年5月21日,三亚海棠湾海域一只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市民的做法

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②违背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④没有做到主客观的具体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下列选项与“稳中求进”包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A.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万物兴歇皆自然

C.人间万事出艰辛

D.乡音无改鬓毛衰 24.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笔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一论述表明

A.散文随笔的内容源于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力 B.散文随笔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任意摹写 C.散文随笔的创作是一种具有能动创造性的活动 D.散文随笔的创作可以摆脱人的认识规律的制约

25.单株茶苗不易生长,即使肥料充足,光照充分,它也是懒懒的,就立在那儿。可是如果在它的边上再种一株茶苗,情况就大为改观。原来在植物界,争夺光源是生存法则之一,两株茶苗在一起,它们彼此争着生长,都不想被对方盖住。这一丛的两株茶苗竞争生长,又刺激到周边的茶苗,它们也努力地往上生长……于是,成行的茶树连成一个竞争体。茶树的生存法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在竞争中存在的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励,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意义重大。要让“容错”成为改革创新的“护身符”与“发动机”,我们应该有的哲学思考是

①坚持两点论,既要鼓励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包容各种错误 ②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要在“容错”过程中及时“纠错” ③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反对拍脑袋决策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确“容错”的界限、级别和对象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27.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当然,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的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这启示我们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二者相互联结 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看到主要矛盾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8.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十二五”规划,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9.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0.“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这一开卷语强调了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31.下图漫画《“树上”的鸟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教训中感悟出真理 B.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D.要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32.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要求我们 A.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C.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33.下边漫画启迪我们

B.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D.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34.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最初从事RNA的研究。他研究时发现,RNA极不稳定,遇热就分解,实验无法进行下去。这让他联想到当时化学界普遍认为超级稳定的DNA和RNA相近的分子。他决定对DNA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DNA也极不稳定。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是人体负责看管DNA的蛋白质在不断对其校对、修复,维持了DNA的相对稳定。这一深化人类对自身认识的科学发现佐证了 ①人类的执着、联想是推进人类对自身科学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④实践是推进有关人类对自身认识科学发展的动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5.从哲学上看,漫画《安全知识竞赛》(下图)中的做法

A.是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结合 B.体现了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的分歧 C.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D.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知识,分析实现“中国梦”的“三条途径”(10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艺创作彰显中国精神,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近年来,文艺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抄袭模仿、千篇1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像,正是文艺创作精神缺乏、灵魂缺失的表现。有灵魂,作品方能不朽,失魂丢魄只会使文艺变质变味。唯有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才能“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从当代社会中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中寻求丰富的素材,在文以载道的意义上呵护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要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增强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在立足中国文化意境、文化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形成世界性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文艺创作应怎样彰显中国精神。(20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抓好“四风”问题的原因应为①④。②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备注】无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等知识。文化氛围是无形的,故A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故B说法错误。C中“只能”说法过于绝对。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体现了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D符合题意。【备注】无

3.D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材料中两部动画片遭到媒体批评,是因为其包含的暴力文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②符合题意;包含暴力的动画片能够登上荧屏,说明文化主管部门没有认真行使监管职责,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①排除;文化作品中包含部分语言和行为的暴力,不能认定其属于腐朽文化,④说法不正确。【备注】无

4.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功能。《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不仅勾起观众的乡愁,而且吸引着观众尝试着去做美食,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体现了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功能,③④正确。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①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问题,②排除。故答案为B。【备注】无

5.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中国梦与美国梦两梦相通方能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说明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融合,①排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尊重文化差异性而非承认文化的同一性,④错误。【备注】无

6.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出土的文物属于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我国西汉文明的演进,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资源储存的方式发生根本变革,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故本题应选B。【备注】无

7.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乡愁》,寄托了台湾作家席慕容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乡寄托的乡思乡情,增强了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故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对于维系民族情感的意义,故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应选D。【备注】无

8.C 【解析】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①错误;文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②④均符合题意。【备注】无

9.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文化创新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京剧的‘根’不能变”体现了要继承传统;“该剧运用三维虚拟影像等技术手段再现了梅兰芳的原影原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④符合题意。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错误。②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选。本题选D。【备注】无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意强调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要借鉴国外的度节方法,将传统民俗和低碳生活理念相结合,这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A项中的“同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B项中“以传统为源”说法错误。D项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备注】无

1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②错误;儒家文化在吸收佛教有益成果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这说明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正确;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误。答案选C。【备注】无

12.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该会徽以最能体现岭南特色的荔枝红、芭蕉绿、珠水蓝为主体颜色,融合了“世界”“广府”“岭南文化”等视觉元素,体现了D;广府文化作为区域文化还不能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A排除;材料未涉及广府文化的源远流长,B排除;C在材料中未体现。【备注】无

13.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等。②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③强调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均符合题意;①错误,“汉字”应为“文字”;④错误,“趋同”背离了文化的多样性。【备注】无

14.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文化影响社会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故①错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完成了三件大事,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②④入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不变,变的是其具体内涵,③观点错误。【备注】无

15.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走进文化生活。网络既让人人都能置身于第一现场,亦让谣言轻易就成为蝴蝶效应里的一双双翅膀,说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功能,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故①③符合题意。谣言属于落后文化而不是腐朽文化,故②与题意不符。④错误,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源泉。故本题选B。【备注】无

16.B 【解析】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是我国政府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表现,①③当选。②④观点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普及各种文化思想;公共文化事业不同于文化产业,它并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备注】无

17.A 【解析】由“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和“农民梦”这两个关键信息可以确定①④正确;公民的权益是由宪法与法律赋予的,不会随意扩大,②错误;③错在“消除”上。【备注】无

18.D 【解析】本题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命题背景,突出了国家意志,彰显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①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②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备注】无

19.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而“举一纲而万目张”体现了抓住重点,是辩证法的观点,①不符合题意;“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观点,而“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②不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和“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们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备注】无

20.D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不符合题意;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强调理在气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不符合题意;C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强调万物皆在我掌控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本题选D。【备注】无

21.B 【解析】“一个国家里真正有能力的统治者……应该认真研究哲学,这样才能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B。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①②观点错误。【备注】无

22.B 【解析】材料中市民救护的不当行为,主要是由不了解海豚的生活习性所致,故②④符合题意。市民错误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故①不选;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③不选。【备注】无

23.D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等知识。“稳中求进”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其中“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D中“乡音无改”体现了相对静止,“鬓毛衰”体现了绝对运动,故选D。A包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B包含的哲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C包含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备注】无

24.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等知识的理解。散文随笔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A、B表述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D表述错误;从题干中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可以得出散文随笔的写作是一种具有能动创造性的活动,故C符合题意。【备注】无

25.D 【解析】茶树在相互竞争中能够更好地生长,体现了②;单株茶苗不宜生长,成行的茶树连成一个竞争体,体现了④;①不是哲理;题目问的是茶树的生存法则,③是针对人的活动而言的,故③不符合题意。【备注】无

26.A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让“容错”成为改革创新的“护身符”与“发动机”,需要我们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要在“容错”过程中及时“纠错”,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明确“容错”的界限、级别和对象,②④正确;①中“包容各种错误”表述错误;材料没体现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坚持民主集中,③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A。【备注】无

27.D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通过苹果与橘子的关系,来比喻中国在发展中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D正确;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没有涉及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表述错误。【备注】无

28.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知识,①④符合题意。②是唯物论观点,③是认识论观点。【备注】无

2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材料中“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体现了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说明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②④正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而不是“制度创新”,①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③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备注】无

30.B 【解析】该节目开卷语中的“你”是指农民群众。贴近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符合题意。【备注】无

31.D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漫画显示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动物生存危机,故启示我们要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故D正确;A错误,能否从失败的教训中感悟出真理还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B错误,应该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备注】无

32.D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将人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备注】无

33.D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漫画说明人如同幼苗,其成长离不开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D正确。【备注】无

34.D 【解析】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①错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故②错误;通过联想和研究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表明人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故③符合题意;通过科学研究这一实践活动深化了人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④符合。本题答案为D项。【备注】无

35.A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漫画中进行安全知识竞赛的场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讽刺某些人想问题、办事情全凭主观愿望,是唯心主义观点,也说明某些人不注重实效的形式主义,故A正确;B、C、D都不符合漫画的寓意。【备注】无

36.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国情决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中国精神。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实践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通过审题,明确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为“寻觅社会的真谛”,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弘扬民族精神”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备注】无

37.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当代社会中寻求丰富的素材。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要体现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通过审题,确定答题范围,题型为措施类主观题。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没有明确的知识限定范围,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抓住题干关键语句,联系相应的文化生活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说明。“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这说明我们要弘扬主旋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当代社会中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中寻求丰富的素材”这说明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实践,寻求丰富素材;“在立足中国文化意境、文化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这说明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呵护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这说明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备注】无

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21

永兴一中2016年12月份高二月考政治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

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6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30题,2分/题,共60分)1、“笔墨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

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20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卷I一、选择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12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第Ⅰ卷(共15分)本卷共8个小题,1—7每小题2分,8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点......

学年高二年级文科政治12月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文科12月月考政 治 试 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希腊诗人......

下载河南省滑县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滑县学年高二政治12月月考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