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口头禅大全”。
一 引 言
口头禅变异做为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可以纳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研究口头禅变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这些变异相关的因素,以及口头禅变异的趋势。
(一)研究概况
关于口头禅、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许多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1.口头禅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口头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翻译和介绍。1981年林克难在《中国翻译》上介绍了威尔逊(Wilson)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口头禅变异现象,这是较早向国内介绍关联理论的应用文章。孔昭琪1983年翻译的美国学者格特(Gutt)写的《口头禅研究》里面详细介绍了英文口头禅的分类、来源、识别等方面的内容。1991年桂诗春翻译的《二战后德国鲁尔区口头禅变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二战后德国鲁尔区德语口头禅变化情况。沈家煊在1988年翻译的《英国语言变迁》一文中的第十一章“经济因素”中的第二节“实例”中,以英国伦敦地区若干口头禅变异的例子阐述了口头禅变异的经济因素。
其次,从个别口头禅现象出发,针对性地探讨其外在发展成因及语用价值。例如:马国彦于1985年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发表的《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该文通过探讨两个常见的口头禅词汇,提出了口头禅的一种重要的语用功能“话语标记”功能。曲彦斌于1986年发表在《考试周刊》上的《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该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闽南话中口头禅“有”的作用。还有,刘丽燕的《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个”和“那个”》(1988)、吕公礼的《四川方言“老子”语用学分析》(1996)、王传经的《陕北若干口头禅现象研究》(1994)、陈兴仁的《粤语时髦口头禅研究》(1998)、刘绍忠和李海辉的《教师口头禅——“是不是”心理研究》(2000)等。
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口头禅的文献还有,方梅于2000年发表在《语法化与语法研究
(一)》上发表的《疑问标记的虚化》。该篇归纳了起疑问标记作用的一类口头禅的虚化研究。该篇开始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适应对词汇集合的研究。曲彦斌于2005年发表在《考试周刊》上的《闽南话中的口头禅研究》。该篇首次从民俗学方向研究口头禅。此外,刘鑫民、朱琪2003年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从回族语言看两性文化》,刘霞、潘晓良2003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口头言语整饰的信息加工假说》,刘筱华2004年在《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的《女子汉语语缀特点探究》等。
国内出版的一些著作中辟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某些口头禅变异现象的。例如:何自然的《语言的演变》(1997)、熊学亮的《改革开发以来北京地区语言变话》(1999)、何兆熊的《四川语言变化考》(2000)、姜望琪的《粤语语用学研究》(2000)等。
第三,从某一社会因素出发探讨口头禅。例如:曹志耘于198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上的《语言与性别—口头禅的语用学研究》。该篇是从语用学方向探讨了口头禅在性别间的差异,归纳了此类口头禅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指出了口头禅的使用受使用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得出了性别差异造成口头禅使用的差异这一结论。因此,男性和女性的口头禅具有了各自固定的口头禅词汇集合。陈惠英于1984年发表在《黄河学刊》上的《当今青年男性口头禅研究》。该篇文章从男性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归纳了此类口头禅的形成原因,并解释了其对个人心理以及社会的影响。从该篇文章可以看出男性群体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固定的口头禅词汇集合。张小兵于1985年发表在《考试周刊》上的《儿童语言发展影响因素个案研究》。该篇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归纳了此类人群拥有的口头禅,并解释了其成因并对其弊端加以解释。此外还有,胡明扬的《北京话“女国音”调查》(1987)、陈建民的《北京口语里的同义重复现象》(1988)和《汉语口语研究》(1999)等。
关于口头禅的专著。例如:余云华于2007发表的专著《口头禅》,该书记载了重庆当时民间众百姓间特有的口头禅。范莉于2008发表的《从语用学角度看口头禅》,她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用现象,口头禅是语用学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饶原生于2009年发表专著《粤语口头禅》全书分二十八章,对粤语为背景的口头禅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另外,还有崔卫2011年发表的《口头禅研究》等文献分别在不同的角度对口头禅作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最早的一篇文献是瑞典学者杨谢纳(Chenas)于1967年发表的《儿童口头禅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儿童口头禅的对其心理的影响。之后,鲁滨逊(Robinson)于1981年发表的《语言与性别》一书中的第七章第三节口头禅与性别中阐释了性别对口头禅的影响。1987年,英国语言学家玛维尔(Marvel)发表的《口头禅》一书对口头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以及来源分析并与流行语、俚语、俗语等概念进行了识别,最后解释了影响口头禅变异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还有一大批学者,如哈桑(Hasan)、哈德尔斯通(Huddleston)、哈德逊(Hudson)、斯宾塞(Spencer)、格雷戈里(Gregory)等,都积极加入到了口头禅的研究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口头禅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拓展着口头禅的研究范围。
从口头禅来源分析的文献有美国学者甘尼特(Gannett)的《宗教用语中口头禅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1991)、伊万斯(Evans)的《方言与口头禅》(1997)、萨克西纳(Saxena)的《口头禅来源分析》(2001)、乌扎特(Dauzart)的《口头禅》(2008)和桥本万太郎(Mantaro)的《大阪口头禅研究》(2011)等。
此外,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口头禅的有俄国学者基洛夫(Горького)的《俄国文化与口头禅》(2007)、美国学者尼特(Nett)的《美国医生口头禅》(2008)和西耳多(Theodore)的《口头禅分类》(2011)等。
2.社会语言学及语言变异理论应用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运用社会语言学及语言变异理论解释语言现象的文献非常丰富。例如:张霞于2008年发表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日语的敬语》,通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日语,使日语学习者从多方面接触日语敬语,从而掌握其精髓。万佳于2008年发表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_大明宫词_节选剧本的对话特征》,通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试探性地分析《大明宫词》剧本中节选的太平与韦氏在凌烟阁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品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以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这两个概念和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来对交际过程中语言策略的选择进行阐释,同时对作品中“顺应论”对于呼语选择的影响进行讨论,从中可以看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进一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年,陈蕾菁发表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品牌名称与效应》,主要介绍了品牌名称与社会语言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了语义预设、性别差异、社会语境等大量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宫领强在2011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基于语言变异理论的博客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博客名进行了界定、分类描写,同时在博客名和其他网名与传统姓名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其特点。重点讨论了博客名与博主的姓名、职业、日常生活、博客本身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的方式和相关度。深入探讨了博客名对这些社会因素的反映和讨论了博客名的实质及其投射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点。
以影视、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焦冬梅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元曲语言的变化》(2005)、《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及的语言特色》(2007)、苗雪《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热播剧的人物语言》(2009)和王承瑾《电影的社会语言学分析》(2011)等。
以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广告语言研究》(1988)、黄曾阳的《网络语的社会语言学语言研究》(1991)和陈章太的《叫卖语言研究》(1998)、尹纪玲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禁忌语》(2005)、陈蕾菁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索英语词义的变异》(2009)、张红莲《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BBS会话语码转换》(2010)和李遥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2011)等。
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詹景的《方言影视勃兴的社会语言学解析》(2003)、郑健的《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沈阳楼盘名称》(2005)、陈新《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短信》(2006)、李于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2008)和王乐的《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交际》(2011)等。
英语口头禅 1.You bet.没错。Bet 是下赌注的意思,所以 "You bet." 就是指,"You can bet money on that." (你可以把钱压在这上面),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件事百分之百正确。例如......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口头禅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口头禅作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
粤语口头禅冚家铲“冚家铲”也一句骂人的话,可这句话不同于“黐线”有时还骂得还情脉脉,骂人者咬牙切齿,被骂者无名火起。“冚”,全部也,“铲”,铲平也。“冚家铲”就是把别人全家......
更多资料尽在http://www.daodoc.com/97douding日语口头禅 1.あたまにくる这和「むかつく」一样,是"气的发昏"、"惹人生气"的意思。「あたまにくる」、「あたまにき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