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庆三长篇通讯_长篇通讯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2:37: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齐庆三长篇通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长篇通讯”。

书写在大地上的生命之歌

——追记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

2013年11月11日,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坚守17年的宣传阵地,时年44岁。

‚平山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平山县委书记这样悼念他。

‚平山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平山县委书记这样悼念他。

‚老齐,是个好人。‛采访联系点的基层群众这样缅怀他。

齐庆三把一腔赤诚都扑在了老区平山的新闻宣传事业上,以每况愈下的病弱之躯,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13个年头,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天多时间里,他依然在为宣传平山、推介平山奔波着、奋斗着。

——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上午,与到访的石家庄日报记者探讨关于平山旅游的报道;下午,在单位审定即将在《平山通讯》刊发的稿件;晚上,在单位值班。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上午,在单位组织撰写稿件,与县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沟通稿件内容;下午至晚上十二点,在单位对稿件进行修改、审定。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早7时,赶到单位对前一天修改的旅游稿件再次进行了修改、润色;8时,在前往县政府的途中突然发病晕倒,被送往县医院抢救;9时29分,经县医院全力抢救无效,齐庆三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2013年11月15日,齐庆三去世后的第四天上午,他的妻子来到平山县委宣传部,拿出200元钱,替他交上了2013年的最后一次党费……

齐庆三走了,走的是那样匆忙,未来得及与领导和同事们打声招呼,似乎他只是又一次去下乡采访……

在我们采写齐庆三事迹的日子里,巨大的悲痛笼罩着整个平山县委宣传部,但是每当领导和同事们提到他的名字时,依然显得那么亲切,那么自然,似乎他——‚庆三‛、‚齐部长‛还在和他们一起工作,只是当时没在跟前而已……

挑战平凡 以平凡诠释卓越

什么是平凡?什么又是卓越?可以说一百个人回答,就可能有一百种答案。

但在齐庆三看来,世界上没有卓越的岗位,只有卓越的业绩,基层宣传工作虽然是‚务虚‛的行当,很平凡,没有人们常说的硝烟战火,也远离了金钱、权力,平凡到让许多人几乎想不起它的存在;可是,只要能把这平凡的工作干好、干到极致,能迎着群众的方向走,准确的反映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务虚的工作就是务实,这平凡的工作就是卓越。

1998年8月,平山县西部山区突遭特大暴雨袭击。齐庆三主动请缨到重灾区北冶乡采访。乡里的同志说‚路都不通,你就在乡政府附近看看算了‛,但齐庆三坚持到受灾最重的村去采访。不通机动车,他就骑自行车,连自行车也走不了的地方,他就步行前往,有时甚至一天数次趟过水流湍急的险隘河。连续奔波了三天两夜,他走遍了该乡所有的重灾村。因电力中断,他就点起蜡烛连夜赶写稿件;实在顶不住蚊虫叮咬,他只得点起了火绳。等稿子写好已是凌晨5点,齐庆三马不停蹄地赶早班车把稿子送往石家庄日报社。次日,一篇满含深情、反映灾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通讯《冲不垮的堤坝》在一版显要位臵刊发出来。这篇来自重灾区一线的鲜活报道,极大地提振了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士气和斗志,一批批社会各界捐助的救灾款物,也循着这篇报道提供的线索,送到了灾民手中。

出生农家的齐庆三,时刻以犀利的目光和前瞻的思维,关注着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不断用鲜活的典型经验,引导家乡发展,发挥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独特作用。

在平山葫芦峪,在外经商多年的刘海涛回乡开发荒山,立志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历经几年的艰苦探索,他根据平山山区农业开发的实际,终于摸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全新经营模式。齐庆三及时捕捉到这个典型,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模式对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导向性意义。2012年5月,他采写的《荒山开发的葫芦峪模式》在《石家庄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来,他又邀请河北日报3名记者一同到葫芦峪蹲点采访两天两夜,相继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和一版显要位臵刊发了《荒山上的现代农业之路》、《科技支撑下的活力样本》、《利益共赢的长久之道》3篇通讯,全面宣传和介绍了葫芦峪先进的开发模式。如今,葫芦峪已经成为全省开发荒山、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面旗臶。

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宣传干部,齐庆三常对同事们说:‚我们搞新闻报道,不能图红火、凑热闹,一定要眼睛向下,把更多的笔墨留给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留给‘小人物’,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我们新闻宣传的特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全县的发展大局服务。‛

17年来,老区平山一批扎根基层、事迹突出,却一直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通过齐庆三的笔触和报道,成了当地的名人,成了先进模范,成了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标杆。

——5年如一日义务看护15万亩山林的史岁忠,被评为石家庄市2007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和当年的‚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14年免费接送山里孩子上学的客车司机刘文武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新华网还为他发了专稿,被评为平山县首届道德模范;

——私企老板缑文录为驻平部队修车18载、分文不取的故事见报后,当年就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在平山县委宣传部,人们都知道齐庆三在农村有不少联系点,这些联系点是他新闻线索层出不穷的源头活水,更是他能时时接通地气和汲取营养的‚管道‛。2013年9月12日,齐庆三到北滚龙沟村采访‚村支书带领村民10年栽植板栗8万棵‛的事迹。采访结束时,平时很少照相的齐庆三特意让同事给他在板栗树前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这张拍摄于北滚龙沟村西山坡上的照片,竟成了他留给同事们的最后的工作照。

选择坚守 让坚守在清贫中升华

齐庆三在宣传部工作的17年里,牢牢守卫着老区平山的新闻宣传阵地,无怨无悔地担当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责任。他常说:‚基层宣传工作直接面对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矛盾和挑战不容回避,‘好汉子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要守好这块阵地,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齐庆三的清贫在平山县委宣传部内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清贫的程度大大出人意料。

——在县城工作,却买不起县城的房子,回离县城12华里的老家住,上班路又太远,容易耽误工作。于是结婚后,齐庆三便借住到县城的岳父家里,谁知这一住就是22年,直到他离开人世。在这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时尚用品,老式电视机、生锈的老吊扇、靠墙摆放的几件老式桌椅、小板凳、小马扎,这几乎就是他‚家‛客厅里的全部摆设。十多年前,单位曾集资建房,他也报了名,当时房价低,只需8万元左右,但最终他还是因无力承担而放弃。2009年,他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但直到他离世也没有正式入住,贷款也没能还清;

——一辆老式28型‚飞鸽‛牌自行车,黑漆斑驳,破旧不堪,寂寞地停放在齐庆三居住了22年的老院里,这就是一直陪伴齐庆三上下班20多年的‚老伙计‛,至于它是哪年买的,就连它的老主人——齐庆三的岳父也早已记不清了;

——齐庆三一生用过三部手机。第一部手机用了六年多,键盘上的标识全部被磨掉了,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齐部长,你的手机可是‘保密手机’,扔到大街上估计都没人拾,因为拾起来也不会用啊。‛第二部手机是他借了同事800元钱买的国产金立牌手机,特点是‚便宜、耐用、待机时间长‛,但样式老套,连他的妻子也认为这部手机太寒酸了,撑不起台面,不符合他‚好歹是个副部长‛、‚经常抛头露面‛的身份。2013年10月下旬,妻子咬牙给他买了一部1200元的国产oppo手机,不曾想,这部手机齐庆三用了还不到20天,就撒手人寰,手机也作为随葬品,成了妻子送给他的‚最后的礼物‛……

当我们面对来自全县农村、厂矿企业及其它行业的吊唁人群,捧起他在中央、省、市级报纸刊发的1360多篇新闻稿件时,不由地深深感到:齐庆三不是清贫,而是富有,他是物质上的穷人,却是精神上的富翁。他这种在清贫中的坚守,不是时尚,不是做作,而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他就像一棵生长于贫瘠土地上的小草,只要有一滴雨露滋润,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耀,他就永远忠于脚下的土地,用生命歌唱春天。

2005年4月4日,平山县西部山区突发山林大火。身为新闻科长的齐庆三立即组织新闻科的同事们,分头深入扑火现场采访。大火扑灭后,他又组织大家突击撰写扑火新闻稿件,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与火魔激战的42小时——5000军民扑救平山‚4〃4‛特大山火纪实》长篇通讯终于出笼。在等待石家庄日报审定稿件的过程中,坐在椅子上的齐庆三由于劳累过度,突然摔倒,左眼重重地碰在桌角上,顷刻间肿得黑紫。大家想陪他到县医院看急诊,他却只让同事买来一瓶紫药水敷在伤口上,一直等到报社传来稿件通过审定的消息才去休息。

齐庆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里排行最小,一直是父母最大的牵挂。2002年,他的母亲得了脑梗,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平山县由于是革命老区,新闻宣传任务历来很重,节假日加班加点和熬夜赶写稿件就成了工作的常态。再加上齐庆三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由此,他就成了兄妹中尽孝道最少的一个。2011年,齐庆三母亲的生日恰好碰在了星期日,大哥齐庆吉提前一天给他打来电话,要他第二天一定回家,兄妹4个一起给母亲过个‚人全‛的生日,齐庆三答应‚准来‛。可第二天等来的又是他‚告假‛的电话。谁知没过多久,齐庆三的母亲就病重去世,他再也没有机会给母亲过生日了,这成了齐庆三终生的遗憾。

恪守信念 用赤诚抒写壮丽的青春

2013年11月13日,齐庆三的遗体入殓时,因悲痛几度昏厥的妻子双手颤抖着,把一个空白笔记本和一支崭新的钢笔放入丈夫的棺椁。同族的一位大爷哭道:‚写了一辈子,命都搭上了,不能再放这个。‛她却低声而坚定地说:‚放进去,放进去……‛

齐庆三从27岁调入宣传部,到44岁被病魔夺去宝贵的生命,他在老区平山的新闻战线上整整拼搏了17个年头,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党的基层宣传事业。

17年里,齐庆三从最初‚宣传部虽然是清水衙门,无权无势,也不管钱、不管物,毕竟是县委部门‛的直感,到逐步爱上这项工作,并立志要把它干好,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成长为平山县委宣传部的‚笔杆子‛、‚台柱子‛,担负起主管全县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任,被誉为‚才子‛。他亲笔撰写的1360多篇发表于党的各级媒体的新闻稿件,就是他对新闻宣传事业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坚定信念的最好见证。从2003年担任新闻科长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齐庆三带领和组织新闻科的同事们,主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新闻宣传攻势,为提高老区平山在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抢占发展先机,做出了不可替代、难于磨灭的成绩和贡献,赢得了县领导和全县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2002年12月5日至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要求革命老区平山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齐庆三紧紧抓住这一对平山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连续在总书记到西柏坡学习考察1周年、3周年、5周年、7周年之际,组织协调新闻科的同事们,邀请编辑、记者赴平山实地采访,在中央、省、市级党报刊发了一大批反映平山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闻稿件,其中2005年12月8日和2007年9月24日分别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了题为《平山老区奋斗3年换新颜》和《革命老区平山县成‚太行明珠‛》的新闻专稿,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平山县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臵刊发新闻稿件的历史先河。

与此同时,伴随着齐庆三工作能力的一步步增强、干好新闻宣传工作信念的一步步强化,以严重透支自身体能为代价的无私付出,也造成了他身体健康状况的一步步恶化,由一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子一步步变成了身体羸弱的病人,最终倒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

2000年隆冬时节的一天,和同事到林业局采访的齐庆三,突然胸闷气短、脸色煞白、浑身冷汗淋漓,被紧急送往县医院。途中症状消失,他不顾大家的劝阻,愣是没去医院,又坚持和同事一道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时,要强的齐庆三并不知道,这是病魔对他生命发出的第一次‚黄牌警告‛。此后,类似的症状又出现过好几次,但齐庆三始终没有放在心上。

齐庆三身体状况的‚异动‛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他被勒令去县医院检查,可齐庆三不仅臵医生要他‚住院观察‛的建议于不顾,连最基本的心电图、彩超都没有做,就又返回了单位。但此后,细心的同事发现,本来喝酒的齐庆三不只滴酒不沾了,烟也戒了,还在随身的口袋里悄悄藏上了一个小药瓶。

2012年12月9日凌晨2点,在单位值班的齐庆三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便喊来也在单位值班的司机给他捶背,想坚持到天亮再说。凌晨5点,司机看他的病情不见好转,非常难受,就硬把他拉到了县医院。急诊检查后,在医生的要求下,他被立即转送省会医院治疗。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8天,等他走出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心脏里已放进了三个支架。这以后,他的精神状态似乎变得非常好,就连医嘱三个月和半年一次的例行复查也不做了。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病情,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的心脏放上支架了,有了‘主心骨儿’,这回可没事儿了。‛于是,他循着以往的人生轨迹,加班比以前更多了,熬夜比以前更长了,也比以前更像个‚好人儿‛一样活跃在平山县大大小小的工作场合……

平凡、清贫、坚守、卓越,生命的旋律如此简约而铿锵。寒来暑往17载,齐庆三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满腔赤诚,牢牢地守卫着基层的新闻宣传阵地,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工作,书写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壮丽青春,把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感人形象牢牢地矗立在这片他曾为之奉献心血、才智的热土中,用生命阐释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真谛和价值,他的生命必将在对新闻事业的崇高追求中得到永恒。

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生命,对于多数人来说,一旦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命是延续的,随着时光流转,而且越发生动精彩。齐庆三同志用生命之歌谱写......

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篇一:学习齐庆三事迹心得体会生命,对于多数人来说,一旦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命是延续的,随着时光流转,而且越发生......

齐三问

三问、三观讨论发言稿白银九中 齐世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通过近期集中学习,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阶段安排群众路......

“三下乡”通讯

“三下乡”培训活动为响应学校文件,6月29日下午药学院学生会于2201教室开展了关于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培训活动。其中校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苑远和“三下乡”活动的A类获奖......

新华社长篇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

新华社长篇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65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土坯房前,老槐树下,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动身前往北平......

下载齐庆三长篇通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齐庆三长篇通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