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大爱、大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灾大爱大考”。
大灾·大考·大爱
——文昌抗击“威马逊”群像志
8月18日,距离“威马逊”过境刚好一个月,本刊记者重访文昌灾区。
从县城驱车一路往东,沿途树木的颜色从葱绿变成芽黄再变成苍灰,那就是重灾区到了。在一片枯萎的灰色中,偶尔能看到几根嫩芽破土而出,娇嫩得如新生的希望。
镜头被拉回到2014年7月18日。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文昌。一时间,天昏地暗,雨骤风狂,海防林成片倒下,房屋整村倒塌,汹涌而来的海水吞没良田、漫入村庄„„
风停雨歇之后,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家园,面对的是欲哭无泪的悲凉。
这是一次大灾。一夜之间,房屋倒塌1.7万多幢,掀顶2.3万多间。全市超过24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受灾人口4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0%。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均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曾引以为豪的文昌鸡产业规模被摧残得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3.3万亩海防林被毁,64万亩生态林全部毁灭„„
这是一次大考。是对文昌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大检验,是对“时间就是生命”危急情况下执行力的大考验。4个小时内,文昌各级干部将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的18万名群众,紧急大转移并妥善安置;第二天早上七点,所有受灾村都见到了干部奔波的身影;台风过后15个小时,城区到重灾区翁田、铺前的道路打通了;台风过后第三天,全市交通道路全部恢复通行;台风过后第五天,11个水厂全部恢复供水。台风造成2000万只禽畜死亡,160个大型养鸡场受重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24小时完成死畜深埋和水井消毒,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生„„3000多名党员干部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在一线,接受这次大考。目前仍在继续。
这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来自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来自各级党员干部对人民的勇于担当,来自全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来自灾区群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来自各新闻媒体的大鼓劲„„ 大转移——果断决策,坚决执行
4个小时,25公里,18万人的生死大转移
7月15日,文昌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丁村村民林燕就接到通知,台风要来了,极有可能在文昌或广西登陆。包括林燕在内的村民并不那么上心:“台风哪年没有几个,不就是风大雨大点么,有啥要紧!”而文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这个寓意为“雷神”的台风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7月17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文昌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分别驻点全市各联系镇靠前指挥,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及时传递防风最新动态。
13时40分,文昌启动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市长、市“三防”总指挥刘春梅坐镇市“三防”办。至下午18时,全市按常规转移了三个群体:低洼地区住户、五保户及居住在危房的人群19213人,2391艘渔船已回港避风。此时,台风正在逐步逼近,风力也在逐步升级。19时,文昌市“三防”指挥部按省有关要求,将防台风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市广播电视台开始24小时滚动播出防台风事项,各镇用流动宣传车宣传《居民防台风注意事项》和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通知。
7月18日上午,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超强台风“威马逊”将在文昌翁田一带登陆,中心风力预计17级。
10时28分,正在一线组织抗风的裴成敏接到了省委书记罗保铭的命令:“立即转移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所有瓦房、危房内的群众。”此时,距离预报的台风登陆时间只有4个多小时。翁田镇方圆25公里,涉及11个镇场2015个自然村,人口密集,如果不及时转移群众,后果将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裴成敏立即将命令传达到市“三防”指挥部,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动用一切手段,一秒也不耽误地组织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并亲自给东部7个镇的书记打电话,同时带队到铺前、锦山、公坡、冯坡、翁田等镇,下村抽查转移情况。短短几分钟内,正在各个镇组织抗风的3000多名各级干部都收到了紧急转移群众的短信通知。于是,一场浩大的转移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场人与台风赛跑的战斗,这是一场人与时间的争夺,这是一场生死抉择的考验!一名名共产党员干部迎着狂风暴雨,挨家挨户地敲门。很多群众舍不得走,干部们只得连劝带“骂”,生拉硬扛地将他们转移出来。不少干部在转移群众时被风刮倒摔伤,但大家顾不上风雨危险,心中只有责任与担当。
罗豆农场第六作业区主任林海,带领转移工作小组走遍了全区653户的每个角落。而在这场台风来临前,林海正因为2012年患有肠道癌而进行的切除手术,需要到省医院进行术后化疗,这一原本订好的计划因强台风的登陆而取消。
抱罗镇抱民村委会党支部委员黄武在台风登陆时,冒着被瓦片和残枝砸中的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里救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抱功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陈贻泽组织撤离群众500多人,却顾不上自家种养业,损失将近200万元。
„„
14时08分,翁田风力达到13级,转移工作基本结束,此时利用村委会平顶房、平顶卫生间、学校、卫生室、民居等钢筋混凝土房子已安全转移群众18万多人。
然而,一个年轻的身影还在暴风雨中继续奔波。他便是罗豆农场第三作业区南洋村的青年符传道。
下午16时左右,符传道和在场部集墟上打工的两位朋友符芳展、符传茂一起借了一部小轿车回到南洋村转移亲人和群众。往返罗豆镇和南洋村之间有3公里的路途,可是符传道的车辆只能勉强挤进6人,为了多救一些人,他来回奔跑了三趟。当符传道第三次回到村里,接上了6位村民,此时整个路面已被风吹得面目全非,只能一路靠着电线杆辨别路向。一根被风刮倒的电线杆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大家只好弃车步行。水,漫到了成年人的膝盖。一阵强风吹来,13岁的符传友倒在水中,符传道赶紧把他抱起来。又一阵大风,两人被冲到了路边的水田里。符传道用力把符传友推到一根电线杆边,而自己却被一阵急流冲走了,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
下午17时,风浪伴着潮水涌入村庄,罗豆农场南洋村告急!山良村告急!港东村告急!东溪村„„告急!23个村庄先后被淹,水位从膝盖深瞬间涨至齐腰,甚至齐胸深。
铺前镇下寮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明,拿着一面大锣在村子里来回敲打着:“快撤到防洪楼啊,海水上来了。”在齐膝的雨水里,陈明一手扶着老人、一手抱着小孩,走向防洪楼。20分钟内,全村72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防洪楼,潮水迅速灌入村庄,涨至1.5米高。“小船刮上树,大船冲上路”,成了一道灾后奇观。„„
这一夜,文昌干部无人能眠。一场关于灾后安置、防疫、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工作开始酝酿!
省委科学果断决策的转移命令,3000多名党员干部强有力的执行,使灾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敢于担当——讲责任、讲良心
各级党组织、3000多名党员干部,撑起摧不垮的铜墙铁壁
台风到来前,抽查到达翁田的裴成敏,在风雨中被困3个多小时才回到镇上。看到如此严重灾情,他心急如焚,电话不能打通,必须尽快赶回市里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但通往市里的道路已经中断。怎么办?
“通不了车,就走路!” 晚上9时50分,他带着4个人,顶着10级以上大风步行了3个多小时,到凌晨1点多走了11公里,到达凤尾墟,裴成敏这才坐上车赶往市里。此时已是深夜凌晨3时,书记、市长主持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布置救灾工作,并作出了全力抢救罗豆农场受淹群众;尽量在7月19日9时之前打通前往铺前、翁田镇的道路;做好房屋受损群众的安置工作,帮助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做好防疫工作;尽快普查受损房屋、争取省政府资金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好稳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等七项决定。通宵指挥罗豆农场大救援的市长刘春梅,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受灾村庄组织救灾和防疫工作。
7月19日,6个灾后重建工作组,在第一时间被派往受灾重点镇。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下设基础设施恢复组、医疗卫生防疫组、救灾物资保障组、村庄重建组、新闻宣传组、重点受灾镇工作组、农田清理整治组以及治安稳控组共8个工作组。之后,48个灾后重建工作组相应成立,123名机关干部被抽调奔赴到8个镇(场)91个村委会驻点,开展灾后帮扶重建工作,和受灾群众同吃、同劳动。
“共产党员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大灾当前,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倒下。”这是文昌市委给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
灾后第二天,抱罗镇委书记韩秀云的嗓子已经哑了,只能用笔写在纸上跟大伙交流。刚做完甲状腺切除手术不久的她,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作为镇党委书记,她必须带领全镇干部奋起抗灾。韩秀云的老家就在台风登陆点翁田镇,家里的房子损坏,88岁的母亲受了惊吓,话已说不清楚。她只能让姐姐转告母亲,“我知道妈安全就好!我是镇委书记,有很多群众在等着我,没事你们就不要给我打电话!”
灾后第三天,文昌市罗豆农场山良村逐渐归于平静。一个头戴草帽、身穿白大褂、脚蹬胶鞋的身影,又一次顶着太阳出现在村里的水井旁,检测、碎药、撒药、再检测。她叫林婷婷,这次作为文昌市疾控中心派出的防疫人员,跟着专家负责文昌罗豆地区的防疫工作。她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防疫员。连续多日的暴晒,让她和其他防疫人员一样,皮肤被晒得又黑又红。罗豆地区的50多口井,防疫人员已经走了不下3遍,井壁、井水的彻底消毒也做了3次。“消毒如果不抓紧做,就怕灾区有疫情,黑不黑、累不累的都无所谓啦!”林婷婷说。
铺前镇28岁的民政助理韩春艳,从7月17日至23日,每天超负荷工作18个小时以上,身心俱疲,却毫无怨言。7月21日上午,韩春艳打印好救灾物资分发表,刚走到一楼,肾结石发作了,痛如刀割,眼前一黑,晕倒在办公室门口。当地卫生院建议转往海口治疗,但她坚决不肯,打了两支止痛针就出院了。“我不能走。民政下拨的救灾物资和社会各界爱心援助的救灾物资,都是我接收、登记和发放的,我走了,临时接手的人容易出错。如果救灾物资发放不透明、不公正,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韩春艳说。两天来,她持续高烧39.2度,但依然坚持带病救灾。
“快把电话给我!物资还没发完呢!”病榻上壮实的汉子声音竟是如此虚弱,站在一旁的妻子费了很大劲才听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他是昌洒镇昌发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录海,从7月17日开始连续八天奔波在防风抗灾第一线。因为自己家里有辆三轮车,救灾物资的搬运成了王录海每天的日常工作。因为车小,他经常一天就得往返五六趟,连自家破损的屋顶都没时间修补。7月24日上午,劳累过度的他,心脏病发作病倒在救灾路上,但在病床上仍惦记着救灾工作。
如何发动和集结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如何把救灾物资及时合理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文昌民政局局长邢彩虹常到了深夜还不停地给同事打电话交换意见。白天收集灾区一线的受损情况,指挥调配救灾物资,晚上熬夜制作救灾物资发放登记表,很多时候电话打得发烫,很多时候错过了用餐时间。台风前父亲就因突发重病,半身不遂,躺进了医院,随着台风来临,邢彩虹便一连好几天都没法抽身去看看。“作为女儿我真的很想去看父亲,但作为党员干部,看到那么多受灾群众寻求帮助的眼神,已容不得我多想。”提及此事,邢彩虹不禁眼眶泛红。8月底,她父亲永远离开了人间。
在抢险救灾中,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在重建家园中,看到最多的身影还是党员干部;在物资发放中,给群众发放的是应急救灾物品,给党员干部发放的是润喉片、感冒药和抗过敏药。
文昌市委办主任徐健超,4天跑了4轮灾区,及时摸清灾情,为市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7月26日,他再次深入昌洒镇受灾区,汇总群众意见向市委反映,促成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出台。8月3日,他被安排驻点在恢复灾后重建任务最重的翁田镇内六村,当日便住了下来。每天早上7点多,徐健超都会出现在村口,中午吃在村中,劳动在村中,向村民讲解灾后重建政策,了解灾后生活情况,研究重建细节,为全市开展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收集第一手材料。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他说:“群众只要看到我们和他们在一起,就会有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他们,苦一点、累一点也值得!”
尽管超强台风“威马逊”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是翁田镇明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泽存每天还是只睡4个小时,每天还是坚持跟村民们呆在一起。因为他希望能够陪伴灾民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明月村下辖31个自然村,共4000多人,这一次台风中,虽然大部分村民并未受伤,但经济损失惨重。大片农田绝收,淡水养殖摧毁殆尽。而陈泽存自己家的西瓜地、鱼塘也全部泡汤,但忙于为乡亲们救灾,他一直顾不上回去看看。
从7月18日至30日,罗豆农场场长林少明就没有回过一趟家,饿了吃点盒饭,渴了喝点矿泉水,疲惫不堪时就在办公室或车上打个盹。家里受灾,房屋毁坏了,也没时间回去看看。年过八旬的母亲哭着找他,他对老母亲说:“现在关键的还是做好广大群众的救灾工作,家里的事先放着。”7月28日,堂兄林明利因病去世,他也顾不得回去送终,只能以电话的方式向堂嫂及其亲人表示哀思,并把深沉的爱化作抗风救灾的巨大力量。
为组织救援全场受淹23个村庄4650名群众,林少明连续工作两天两夜没合眼。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灾后群众安置、救灾物资发放、卫生消毒、动物无害化处理、垃圾清运以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各项工作。连日的艰辛,累瘦了人,喊哑了嗓子,但他仍带领全场干部群众填埋死亡的牛、猪、羊等牲畜3678头;消毒97个村庄,消毒面积92.3万平方米,消毒水井113个;组织抢修97个村庄供水管道及时恢复供水;组织垃圾清运15660吨;组织修复46处决口的防潮堤。
没有亲历过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的人,是无法想象这份工作的难度的。台风“威马逊”造成文昌2000万只牲畜死亡。再加上天气炎热和雨水、海水浸泡,牲畜尸体很快腐烂,单靠专业防疫人员无法完成如此艰巨的清理工作量。文昌的党员干部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领着群众开始干。“想象一下被炖烂了的鸡腿,是啥样子?”一位乡镇干部略带调侃地说,“想象一下,当抓住牛脚打算扯过来整头牛时,手里却只扯出一根牛腿骨是啥样子。”在台风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昌一些单位的食堂里压根就不能提“猪”“牛”“羊”这几个字眼。有些干部说,光听到这几个字就想吐。这辈子恐怕都不再想吃牛羊肉了。树立信心——携手共建家园
党员干部连轴转,村民不等不靠,各地爱心潮涌而至,共同奏响重建主旋律
此次台风致文昌1000多个自然村的房屋大面积受损,最严重的被直接夷为平地,部分村民目前仍住在救灾帐篷里;2025名在校大学生和725名今年秋季入学大学生,因家庭受灾而读书困难;全市养殖业几乎全军覆没,文昌鸡仅剩原来的十分之一;重建资金和建房物资缺口较大,全市光瓦片需求量就高达2亿片,严重供应不足。
这是一种血浓于水、人民至上的大爱。
随着灾情发生,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传来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省委书记罗保铭多次给文昌市党政主要领导打电话,从资金筹措到大米、帐篷调集,甚至连如何解决帐篷里闷热的问题都一一作出指示,有时早上6点多、晚上11点还给市委主要领导打电话布置工作,通话有时长达半小时,给文昌加油鼓劲,要求坚定树立信心,积极开展重建工作。
7月19日上午,省长蒋定之带队到达文昌,一线指导救灾工作。7月21日,再次带队来到文昌指导重建工作。省领导李宪生、陈辞、马勇霞、毛超峰、陈海波、李国梁、王路、陈志荣、何西庆、陆俊华、董治良、贾志鸿、史贻云等分别到灾区指导,其他省领导也都以不同方式给抗风救灾和重建工作作出指示,省有关部门给予强有力支持。兄弟市县海口、三亚、陵水、乐东等,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支援重建。
8月18日,省委书记罗保铭和省长蒋定之,分别从工资中捐出1万元,资助4名文昌贫困大学新生。在省委书记、省长带动以及新闻单位的倡导下,灾区近3000名大学生得到了救助,架起了他们进入大学校园的桥梁。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文昌市暂时叫停了市政道路的绿化工程,以省出资金投入赈灾。压缩行政经费,紧急拨出第一批2000万元救灾资金。
截至9月3日,中央、省、市三级政府计划投入的救灾资金已达7亿元。受社会各界捐助约计1.68亿元。
昌洒镇唐教村,这个曾经是满眼绿色的村庄,周边横了一地已是死灰色的枯树。我们坐在一个用彩条布撑起的遮阳棚下,浮沙劈头盖脸地吹过来。大家只好背风坐着,没多久,头发里尽是沙子。不远处,推土机正在轰鸣着平整地基。10栋平房正在开建,预计9月20日前能够全部建成封顶。驻点的工作组副组长、文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曾利民已经连续5个周末没有休息。村里的老少都认得他,熟络地跟他打着招呼。
一个月前,这个有着58户人家的村庄,房屋或倒塌或掀顶,无一幸免。因为原址地处低洼,逢雨必涝,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工作组不厌其烦地跟村民们剖析利弊。终于,208名村民集体决定,告别世代居住的祖宗地,在政府的引导下异地重建。
向上传递受灾情况、百姓心声,向下传达政策精神、安抚群众„„压在曾利民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平时一躺床上就能睡着的曾利民,竟然失眠了,一晚上只能勉强睡上一两个小时。“有次在路上曾部长可能是太困了,竟直直朝路旁的树木走去,幸亏我拉得及时。”同驻昌洒镇救灾工作组的韩锐光悄悄地告诉记者。
唐教村是文昌市灾后重建的8个试点村之一。在村里存留不多的墙体上,贴着35张房屋受损情况档案表,每张档案表上详细地记录着每户房子的受损情况、房屋鉴定情况、户主对房屋的处理意见以及掀顶面积和需瓦片数量,在每张表格的下方,张贴着受损房屋的照片。曾利民说,信息公布的公开、透明,是推动重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同被张贴出来的还有新房屋建筑设计图,共有坡屋顶、半坡屋顶、平屋顶三个样式。文昌市规划局局长王小飞为此熬红了双眼,“村民想建什么样的新房,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会根据村民的需求进行规划、测绘、定宅基地。”
灾后第三天,针对多地村庄受损毁严重的现状,文昌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研究整村重建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文昌传统砖瓦房抗风能力差的缺点,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向工匠问计。由省住建厅委派的16名专家专门进驻文昌,帮助制定灾后房屋建设技术导则。
此次大规模修缮重建,并不是简单地修缮、重建受损房屋,而是充分考虑村民意愿,最大程度保留民居原有风貌,并增强抗风性。为此,文昌规划部门整理出“4个传统”,即传统民居传统工艺修缮、传统民居格局不变、传统民居风格引入新工艺和传统民居另选新址。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也相应出台了,整合民政救助、贷款贴息、农村危改等行政资源和慈善捐助等社会资源,全力推进灾后房屋重建。对因灾损毁房屋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市政府则采取财政兜底的方式建设基本保障性安居住房,力争实现在今年12月底前让受灾群众全部搬离帐篷的目标。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文昌精神。
“自救比一味等待救援更有现实意义。”这句话被公坡镇边城村78岁的老村长韩坚元,端端正正地写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灾后第二天,韩坚元便立即召集村中青年清理路障,当天村子的道路便清理疏通了,许多救灾物资得以运送进来。该村有80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修复房屋需要大量的瓦片。冯坡地区一家有瓦片库存的工厂老板正急于寻找水泥工人修补自家房屋,韩坚元和村中7名水泥工人一起找到老板协商,由工厂出瓦片给村民,村民则义务帮忙老板修补房屋,“大家互帮互助,一举两得。”瓦片供应有来源后,韩坚元又组织边城村村民互帮互助修补房屋,帮手的村民和所修房屋主人达成默契:“不要工钱,只管饭。”
同样是在灾后第二天,昌洒镇白土村就将“不等不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该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抢险救灾组、思想安抚组和物资采购组,分头查看灾情、清理村道、安抚灾民、采购物资。当天,便采购回30万片瓦片,尽管相对于近120万片瓦片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缺口,但在分配时,村民们一如平常地和谐礼让,并无争抢。“谁家不缺瓦片?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去争,房子还没修好,人心就散了。”邢家大嫂符阿姨露出憨厚笑容。如今,白土村一栋栋砖瓦房经过村民的修缮,大部分已恢复了最初的模样,很多户人家新瓦片、旧瓦片一起用,在屋顶上形成了黑一道白一道的别样新景。
8月19日,锦山镇榜春坡村,1.4万只文昌鸡苗破壳而出,“唧唧”的鸡鸣传递着新生的力量。锦山是文昌鸡养殖重镇,全镇有15家文昌鸡种鸡场,620多家养殖户,2700多个鸡棚,存栏量900多万只,均在“威马逊”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多年的积累,一场风全没了。抹去眼泪,戴上口罩,清理死鸡、消毒场地、搭建新棚、重新育苗„„一个月时间,全镇文昌鸡养殖数量恢复到了灾前的70%左右。
这是一股人心向善、积流成川的社会正能量。
应对灾难,文昌不是孤军作战。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如潮水般涌入文昌。食品、药品、帐篷、发电机„„一批批物资,一笔笔善款,从各地汇聚。
为了尽快恢复供电,南方电网迅速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调派近8000名抢修人员奔赴灾区,这些电力抢修人员冒酷暑、战高温,日夜苦干,很多工人为了节省一点时间,就在电线杆上吃盒饭。
远在海外的文昌籍华人华侨,也用行动表明,他们从未远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日,文昌共接受华侨捐助1000多万元。
河南货运企业的负责人刘辉,看到海南急需发电机的消息后,自掏腰包购买了价值30万元的发电机,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送到了文昌受灾村镇。
海南籍明星陈楚生、孙兴,也纷纷组织救援队伍,驰援家乡。
„„
爱的力量是相互的,也是流动的。
被电网人不眠不休的抢修精神所感动,文昌百姓自发组织清理路障,开辟电力通道,为抢修队搭建遮阳棚,送来简易吊床,拿出家里的西瓜,摘下树上的椰子,组成“妈妈服务队”,为抢修队提供后勤保障。
在昌洒镇参与救灾的东莞供电局后勤人员方楚祺,不小心丢了一个工作包,包里面有抢险队800多人的生活费3万多元,当地百姓得知后,不遗余力开展寻包行动。一天后物归原主,分文不减。
在文昌市罗豆农场南洋村一间破旧的瓦房内,符传道的母亲符霞坚持拿出3万块钱,捐给受灾的贫困大学生。她说:“孩子在抗灾中走了,我要把爱传递下去。”
„„
7月21日,文昌全市所有中断行政村道路全部恢复通行;
7月23日,完成第一轮环境消杀和水井消毒;
7月26日,因灾停水的11家水厂恢复正常供水;
7月27日,受损的781个通信基站全部修复,通讯顺畅;
7月30日,全市61家加油站全部恢复正常营业;
8月7日19时50分,文昌市锦山镇茶园村委会古宅村亮起了电灯。全市受灾地区实现全部恢复供电„„
“威马逊”过境一个月,文昌在灾难中行走了一个月,也洗礼了一个月。可喜的是,与风灾相比,文昌人的精神更强大、更坚韧、更不屈。特别是文昌干部的担当精神,文昌百姓的勤劳品格,各界团体的爱心播撒,树起一组正能量的群像,使生产恢复、家园重建出现了新的希望。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7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在痉挛,房屋在坍塌,山河在移位,鲜活的生命在逝去„„西南处,国有殇!生死攸关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批示,把抢救生......
大灾面前 显大爱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庐山县发生了7级地震,这次雅安地震让我们全国人民都震动了。这次极具有破坏性的大地震,不知让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
“大灾有大爱”故事演讲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房屋倒塌,人员被埋,交通中断,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庄成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爱,因大灾而生_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爱,因大灾而生_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