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三中乾坤圈术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12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病理学123章参考答案”。
潍坊三中乾坤圈术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及对潍水武术文化传承的前景和影响 潍坊三中程校长及学校党委:
《乾坤圈术》列为潍坊市第五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上网和文献查询全国仅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和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文化生产研讨会】。以一个中学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武术的保护单位,潍坊三中在全国尚属首例。山师、潍坊学院、潍坊一中的武术教授都谈论潍坊三中校领导有气魄、有远见、敢担当。
程校长:的确是这样,潍坊三中申遗成功如果没有一个有气魄有远见目光的校长接纳、没有刘晓霞书记的策划、如果遇不上学校党委派给我们退休党员的(敢于多揽本职工作之外事情)的李新生支书,在我申遗困难重重想打退堂鼓时,因向他汇报思想交谈后的机遇,让李新生立即和我找了刘晓霞书记。本来身体欠佳的李新生,暑假靠在民校安装新课凳同时又和我一起抓传承人培训班,申遗的每一步都有李新生的身影。一个申遗项目上报、从社会调研、收集资料、研究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准备上报文字和视频材料、拍摄申遗影片、寻找传承人举办多种培训班,历经近4年的时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前几年我找了几个单位领导都嫌添麻烦把我推出来,唯有潍坊三中新班子接纳了我。
我是16岁开始在莱阳武术队学武术,18岁师从潍坊武术名家刘笑君学习乾坤圈峨眉刺术,在刘笑君老师中风偏瘫后,把乾坤圈、峨眉刺术秘籍拳谱交给我,守着其女儿刘乐信老师(原三中校医)叮嘱:“小赵这两套武术是兼刀、枪、剑、棍、暗兵器多项武术的综合套路,练的人少,你多项武术虽然不精都学过,身体轻灵、又认真刻苦、执着、具备习练的条件,我把拳谱交给你,你要好好练习,传下去。”为了刘笑君老师一句嘱托,我习练不辍,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乾坤圈的推广和普及。在长达40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多次办课余学校武术队,教了不少乾坤圈术徒弟,能坚持下来现在还记得套路的所剩无几。原来会乾坤圈术的山东省武术队教练一百多岁的周永福2015年去世、杨清义、邵常悦等老师均不在世,练过乾坤圈的68岁唐志刚2011年去世,整个潍坊市找不出几个习练乾坤圈术的,社会上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乾坤圈、峨眉刺。如不抓紧传承,乾坤圈术面临失传,退休的我心急如焚,答应刘笑君老师把乾坤圈术传下去的承诺迫在眉睫。我找过在四中我给他上过化学课的市长、奎文区的任区长,任区长委托他的秘书给奎文区非遗中心通过电话,还是因种种原因一年半未果,张德民主任引荐我找过胡东文校长,想在武术发源地三中传承乾坤圈峨眉刺术,因兵器上有尖有刺,按照文件不能进校园,我一进潍坊三中未成。在潍坊武术发源地不能传承我不甘心,我只好将乾坤圈、峨眉刺进行改进,用个人的工资申报了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四种国家专利,(三中投资模具的专利已有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让乾坤圈峨眉刺兵器成为进校园体育器械。前段申遗经费、创办古兵器研究所还贷得到妻子支持都从我工资中出,(教学生不收学费,一心为了传承武术感动了家长)也得到几位徒弟家长资助。但是我工伤后的双眼一只有光感,美国奥比斯飞机医院为我手术的另一个眼已用32年,现在看东西变形不清晰,所以我后来感到筋疲力尽,打算放弃申遗。一次退休党员回学校参观看到学校新一届班子抓文化三中,编写校本教材,新建汉字体验馆、书法云教室、篆刻研修室,让我看到了希望,于是立即找退休支部李新生汇报思想,没想到李新生支书和学校刘书记、程校长汇报后,学校马上接纳了乾坤圈峨眉刺术申遗项目,立刻派汽车由李新生陪我到潍城区非遗中心申报了峨眉刺术,接着把乾坤圈术在潍坊市非遗中心立项,把我两年未果心愿解决了,没想到我的非遗二次进三中这么顺利。又经过这两年申遗团队全体成员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我的武术进校园了,两项非遗均公示结束等待发给牌匾。的的确确没有潍坊三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没有申遗的成功。程校长:我上述汇报只是为了说明申遗的艰难不易。证实没有一个有眼光、敢担当的学校领导、党委班子,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就不能实现中国梦。所以请求在任何场合、任何宣传材料不要提我的名字和工作过程,我只是完成了武术老师刘笑君的嘱托,不让潍水武术文化乾坤圈、峨眉刺术从我手上失传,感谢三中领导党委班子帮我实现了传承非遗武术的梦。这次载入2017年潍坊市第五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20项,市直代表性项目仅有两项,潍坊三中《乾坤圈术》综合武术项目是其中的一项,市直的另一个是传统美术不是武术。潍坊三中非遗申报成功在潍水武术文化的发源地-潍坊引起巨大反响,具有重大意义,即将推动潍水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前景不可估量。我和李新生、宋振昌在潍坊市非遗答辩会上,听取市分管领导和武术协会领导两次提到非遗武术进校园的意义。简述如下: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交通中心,齐鲁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潍水又称潍河,是我国历史上一条古老的河流,流经山东潍坊大部分地区,潍水区域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带和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千百年来,这里逐步孕育形成了以潍坊地区为核心、以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自明清以来,潍水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风淳朴,崇文喜武,武术种类多、流传广,同时也是武林人士聚集切磋武术交流中心,潍坊逐渐成为武术发源地、传播地,乾坤圈术峨眉刺术具有潍水文化特点,是潍水文化遗产综合武术的代表。乾坤圈术是蒙、汉两族人历史沿革形成,含有刀、棍、剑、流星锤、飞镖之法的综合优秀武术套路,在潍坊地区流传发展,是潍水文化遗产中的一块优秀奇葩.元朝起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面临失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末、民国、解放初期潍坊市武术名家刘笑君三次回潍坊传授武术均在潍坊三中周围,1932年刘笑君先生从海南岛回来之后,在潍县城西南镇增福堂街(潍坊三中西,现在的三中操场)办起了武术训练班,1937年底日寇侵入我山东境内,成立多年的武术训练班宣告解散,为使所有训练兵器不落入日寇之手,忍痛将其全部投入了原三中马号院水井中(现三中办公楼前)以此表达抗日决心。潍坊武术与潍坊三中有不解的历史渊源。文化三中包括武术文化,所以潍坊三中作为非物质武术文化保护单位是任何一个单位所不能替代的,三中承担市区武术非遗传承的示范试点。对非遗武术传承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潍坊三中是潍水武术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摸索乾坤圈术进校园教学经验向全市中小学推广。根据大力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内容” 学校体育教师、教练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另一主要力量,特别是各中小学校、武术馆(校)。学校是教育场所,有着教育优势和传播资源,学校教育有利于民间武术传播,各级学校、武术馆(校)要根据条件,资助体育教师、教练学习民间武术、掌握本土民间武术,再由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传授。
另外教育部通知武术正式纳入考试,2017秋季学期正式实施。初一以下全部同学在中考时进行考核并纳入中考成绩。高考武术特长生享受加分政策。特长生加分的53所高校:清华、北大、南开……(附后)。如何把乾坤圈术插入体育课教学总结出经验,代表潍坊市向上级会议介绍。将为学校开展民间武术教育提供新论坛经验。基于教育部上述精神如何在三中体育课进行乾坤圈术教学势在必行。
申遗成功发给牌匾后,按照市区非遗传承五年计划还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做(详见我校上报潍坊市的乾坤圈术非遗申报书)。望学校领导安排一位同志抓具体实施。以下是急于筹办和解决的事项:
1.除乾坤圈术社团活动外,怎样把乾坤圈术纳入那个年级体育课教学。急切学校领导研究。
2.培训体育老师学习乾坤圈术,准备下一步中小学体育教师来三中参加培训班。3.建立刘笑君武术展示室,在刘笑君抗日期间埋兵器水井旁(办公楼前)树立标记,成为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潍坊三中要向外省市学校及领导来潍坊参观潍水非遗武术进校园时做介绍、潍坊三中将成为弘扬中华武术潍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单位。
(在申报书中的经费预算一栏已为潍坊三中向市区财政申请73万元经费补助,为古兵器研究所申请5万元经费补助。虽然峨眉刺术保护单位列入潍城区政府,五年计划的实施、财政拨款与乾坤圈术一样都落实给潍坊三中。)
《乾坤圈术》第三代传人赵丛勤
2017年9月16日
为了学校非遗武术进校园和宣传部门书写文件,我将积累有关新闻报道过的照片训练抓拍照片和资料附后供学校参考:
教育部通知:武术,正式纳入考试,2017秋季学期正式实施。
初一以下全部同学将在中考时进行考核并纳入中考成绩!高考武术特长生享受加分政策。孩子们,加油吧!新的功夫时代已经到来
特长生加分的53所高校如下: 01、清华大学 02、北京大学 03、中国人民大学 04、北京交通大学 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6、北京理工大学 07、北京师范大学 08、中国政法大学 09、北京科技大学
10、北京化工大学
11、北京邮电大学
12、中国农业大学
13、北京林业大学
14、北京中医药大学
15、中国地质大学
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7、南开大学
18、天津大学
19、大连理工大学 20、吉林大学
21、哈尔滨工业大学
22、复旦大学
23、同济大学
24、上海交通大学
25、上海财经大学
26、华东师范大学
27、东华大学
28、南京大学
29、东南大学 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1、南京理工大学
32、河海大学
33、南京农业大学
34、中国药科大学
35、浙江大学
36、厦门大学
37、山东大学
38、中国海洋大学
39、武汉大学 40、华中科技大学
41、华中农业大学
42、湖南大学
43、中南大学
44、中山大学
45、华南理工大学
46、重庆大学
47、四川大学
48、西南交通大学
49、电子科技大学 50、西安交通大学
51、西北工业大学
5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3、长安大学
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保护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彰显民族个性的需要,也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需要。民间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民间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合理性。早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就有6项,其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就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武术项目,但它们只是中国民间武术的一部分。中国民间武术项目繁多,80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出了100多个民间拳种,其中有很多是主要扎根在某一地域,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个性的拳种。应该把它们作为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3.1 民族信仰维系的需要 “信仰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力的把握,是一种辩证的动态运作过程,由这种运作过程而构成的人类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文化价值活动。可 以说,对个人而言,它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国家而言,它构成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对民族而言,它构成凝聚国 民心智的民族精神”[3]。民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等观点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主义的精华,可以说弘扬中国民间武术,也就是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信仰把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出于文化安全的需要,对维系民族精神信 仰的需要。民间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 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6] ,和谐构成了民间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民间武术在中国不同地域环境中生存,更多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各族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个性,如河南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湖湘文化等,因为有了不同个性文化的存在,才吸引各国民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同、借鉴。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坚持并发扬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取经,不向外界输出,那么,以民间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就有可能成为被异化的民族文化。4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国的原生态武术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故去,他们也带走了许多拳种,一些民间武术拳种由于缺少了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活态传承,又加上没有文字历史资料,因此,许多民间武术文化特性也正在流失;而文化、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民间武术教育及活动开展也不重视,缺乏民间武术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等,致使许多民间武术拳种远离了学校教育,许多新生代学生也因此对本土民间武术文化越来越陌生。民间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的套路演练、功力功法演练、民间散打擂台对抗,还有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单练、对练,以及器械、服装展示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因此,对于这些在农村有着群众基础的民间武术拳种,应该把它们作为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
二.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3.1 民族信仰维系的需要 “信仰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力的把握,是一种辩证的动态运作过程,由这种运作过程而构成的人类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文化价值活动。可 以说,对个人而言,它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国家而言,它构成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对民族而言,它构成凝聚国 民心智的民族精神”[3]。民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等观点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主义的精华,可以说弘扬中国民间武术,也就是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信仰。民间武术流传在广大农村,曾是中国许多村落群体产生民族信仰的文化支撑物,象河南的少林功夫、湖北的武当武术、河北的沧州武术、湖南的苗族武功等,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泛和谐文化特色,又深深烙印着当地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武术,构成了中华民族主要认同的文化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然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不少国人对民间武术失去了“文化记忆”,“因西方体育的强烈辐射及自身的运动趋附,致使原本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发生了一场活生生的‘和平演变’……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 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的”[4]。把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出于文化安全的需要,对维系民族精神信 仰的需要。面对文化全球化大环境,如何认同民间武术文化,树立民族信仰,需要人们的选择、维护、创新和管理[5]。
3.2 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 步入21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它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核心在我国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006年5月,我国政府提出对优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契合点都在于和谐理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精神来源,和谐社会构建也需要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观思想来支撑。民间武术来源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东方人特有的劳动生活模式创造了民间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民间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民间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 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6] ,和谐构成了民间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保护民间武术文化,可使更多农村百姓受益,特别是在当今新农村体育建设时期,在农村缺乏较强经 济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农村体育,离不开对各民族、民间、民 俗体育的开发;而民间武术作为各民族民间体育的主要代表,其所追求的内外和
一、形神兼修可培养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物我合一、师法自然对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追道求理、德艺双修可规范、引导人生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宁;因此,保护民间武术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发挥自身的“和谐”功能,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文化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民族文化真正地融合于世界之中,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建立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哲学理论,承认社会事物 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没有“不同”,就不会有“和谐”[7]。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保护各民族文化,正是为了创造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偶然的历史过程,中国体育文化既要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又要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固有结构,以促使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时的和谐统一。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书的前言中强调说:“面对人类辉煌的历史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发展再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直线型的路径。如果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将会忽略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不同的文化经验,从而限制人类的创造能力……这场文化运动促使每个民族在对传统的思维框架进行反思,这场文化运动也使每个民族坚定了各具特色 的现代化之路”[8]。民间武术在中国不同地域环境中生存,更多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各族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个性,如河南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湖湘文化等,因为有了不同个性文化的存在,才吸引各国民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同、借鉴。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坚持并发扬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取经,不向外界输出,那么,以民间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就有可能成为被异化的民族文化。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国的原生态武术。目前,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农村。90年代中后期,西方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城镇文化给农村生活带来了较大冲击,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术界对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群众中的开展以及民间武术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重视不够,缺乏对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科学评估,保护观念滞后,缺少保护资金,缺少专业人士正面引导,对我国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及消失状况认识不清,因此,在民间武术主要扎根的农村空间,民间武术因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而逐渐被挤出村民的生活领域,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故去,他们也带走了许多拳种,一些民间武术拳种由于缺少了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活态传承,又加上没有文字历史资料,因此,许多民间武术文化特性也正在流失;而文化、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民间武术教育及活动开展也不重视,缺乏民间武术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等,致使许多民间武术拳种远离了农村学校教育,许多新生代农村学生也因此对本土民间武术文化越来越陌生。
5、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5.1 建立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 民间武术拳种繁多,且分布在各地域,对民间武术文化 遗产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即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并规定每2年评选一次,进行升级保护,有利于有关部门有序管理和开发它们,有利于服务本地域群众,并逐步向周边辐射。国家级保护工作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委配合,由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负责,承担起对国家级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资助等保护工作。省、地、县级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分别由相应的省、地、县级文化部门、体育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由体育局负责,承担起系列保护工作。各级保护体系部门要加强纵向和横向管理联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制定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制度,做好对民间拳种的认定、登记、指导工作,要做到对不同级别的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在传承人员数量、习练群体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开展状况、文化特色、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全面的跟踪了解和备案,要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及有关社会团体、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的原则开展工作。
5.2 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 目前,要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在科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下足功夫。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当前,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是非常实用和理想的,也是最科学的保护方法。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如果将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用文字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将技术动作用录像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并将整理的资料内容进行数字化编目分类,将有利于这些信息资源快速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地域的民间武术拳种文化资源情况,有利于我们及时跟踪、进一步掌握其开展状况,并及时做出新的数据更改,有利于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的永久性保存,有利于其今后的创新发展。我国中医药的数字化保护为民间武术文化保护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案例,1200种珍善古籍、著作,320种珍贵中医药典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到了永久保存,通过网络发布,极大提高了中医典籍的利用率[9]。整理和编目工作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牵头和组织,并配合其他各级文化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第二次挖掘整理,结合80年代挖掘成果资料,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通过网络发布成信息资源,使之得到科学保护和利用。
5.3 大力培植民间武术传人 民间武术属于无形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9]。农村村落拳师是民间武术最主要的 传承人,要保护、资助、扶持现有的农村拳师。民间武术大多在广大农村流传,而村落拳师迫于生活压力,现在大多弃武改从其它谋生职业,这大大影响了民间武术的传播;因此,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他们经济资助,鼓励他们继续言传 身授民间武术。各级政府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财政中拔予一定资金,或者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给予民间拳师资金扶持,也可从体育彩票收入中按比例拨出一定资金专门用来资助民间拳师的民间武术传播工作。民间武术扎根在农村,要以乡镇为中心。乡镇是各村落的中心地带,经济相对较好,便于民间武术活动开展,民间武术在乡镇的开展可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村落;因此,各乡镇要根据本地经济条件,给予适当资金资助,聘请村落老拳师担任乡镇武术指导员,通过老拳师的传授,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为以后民间武术传授及乡镇武术活动持续开展准备力量。学校体育教师、教练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另一主要力量,特别是农村各中小学校、武术馆(校)。学校是教育场所,有着教育优势和传播资源,学校教育有利于民间武术传播,各级学校、武术馆(校)要根据条件,资助体育教师、教练学习民间武术、掌握本土民间武术,再由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传授。
5.4 大力开发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 套路和对抗作为民间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农村百姓用来休闲娱乐的方式。进入90年代,套路演练 在农村群体活动中很少见到,民间武术擂台赛也曾一度销声匿迹,特别是在散打运动发展期间,人们对民间武术技击性看法发生偏离,再加上缺少专业人士的正确引导,使得一种真正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功夫擂台对抗形式很难在广阔农村中找到活动痕迹。为此,我们应根据百姓爱好需求,对一些拳种套路演练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组合,做到既保持原生态味道,又能符合不同群体需要。要继续保持民间武术擂台对抗形式,同时深入发掘民间武术的技击动作,加强村民对本土武术技击动作的训练,提高村民对抗技术,打出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大力开发民间武术功力功法对抗形式。民间武术从一形成,就伴随着功力和功法的练习,常言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过去拳师教武时也特别强调功力功法练习。近几年来,一些拳种的功力功法被开发出来,并通过对抗比赛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再次展示了民间武术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间武术活动,让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全面展示在群众面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的展示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要加强原有民间武术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活动形式,如庙会、龙灯会等;同时,还要从发展角度出发,开发出一些新的适合于民间武术发展的活动形式,如定期举办民间武术文化艺术节,结合旅游开发定期举办武术旅游节等,要做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举办。要把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开发,通过彼此开发促进对方,只有这样,民间武术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5.5 大力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内容”。2006年9月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也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这为学校开展民间武术教育提供 6 2新论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中国申遗成功项目一览中国申遗成功项目一览物质遗产:(截至2014年共47项)1987年泰山、岱庙、灵岩寺(双重遗产)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长城(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时事素材:神农架申遗成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24节气申遗成功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理由(整理7篇)由网友“特味龙虎煲”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理由,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理由 1、大运河是隋......
“Ximena”为你分享21篇“24节气申遗成功作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篇1:24节气申遗成功作文 近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