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_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比较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2:22: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比较”。

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

1、定义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等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等)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

2、差异:

⑴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⑵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东方人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比如: 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往往趋同,一个人做什么大家便跟着做。

⑶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东方人往往在表达感情上往往细腻含蓄的倾情,而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往往对祝英台为何不直接表达对梁山伯的爱意,而采用十八相送等暗示感到困惑,而这缘于中西方文化间巨大的差异,西方人无法想象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⑷意会与直白

东方人的表达里往往有意会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个人去意会,即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是一种直观性。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

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综合:

总的来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3、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二、价值观念

1、定义:

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念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差异:

1、群体意识和个人主义

东方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因而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要求民众循规蹈矩,中国文化主张含蓄、谦虚,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东方人强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他们重竞争,崇拜个人奋斗。

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自己只对自己负责,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2、时间观念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即道家思想中的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过去、现在、将来,每天都在变化,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

3、风险意识

西方人的风险意识很强,因此保险业在美国和欧洲发展的非常成功,财产险,人寿险等各种保险商品应有尽有,购买者众多。而且西方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风险性很高的运动项目娱乐一下,以此寻求刺激,特别是年轻人居多,如攀爬悬崖、徒步穿越沙漠等。

而东方人的风险意识就远不及西方人了,以中国为例,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发展遭遇了不小的困难,至今还有不少农民不明白保险是做什么的,投保人口比较小,愿意冒经营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风险者也很少。

4、对个性的追求

西方人喜欢表现自己,做工作时,希望别人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能做得更好,而做出了成绩也会十分张扬。东方人则比较含蓄,中国人做工作不善张扬,日本人不希望突出自己,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避免被人过分注意。

三、行为方式

1、语言

西方人多使用英文,而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类似的情况很普遍。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这体现了西方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2、色彩:

人们对色彩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是受其历史,文化沉淀的影响,形成了对色彩的审美倾向,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和喜庆,而黄色代表权威,因为古代皇帝身穿黄颜色的衣服,白色代表丧服之色。印度人偏爱于红色和橘黄色,认为这是吉祥的色彩;西方人则刚好相反,视红色为灾祸,喜欢白色,西方人结婚,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

3、生活习惯:

西方国家的人不喝热水喝凉水,并认为喝凉水有强身,健体和美容的功能。开水只是用来泡茶和泡咖啡的,没有人喝白开水,也没有什么凉白开,要么到商店里买瓶装水,要么就直接从水龙头里头接来喝;而.东方国家大多喝热水,认为喝凉水不利于身体健康,喝生水就更不好了。

西方人每天早上洗澡,而晚上回家就不洗脚,要睡觉就直接上床。而在东方则刚好相反。

西方人是以黑为美,喜欢皮肤黑黝黝的,除了尽情享受日光浴外,还会花钱去人工晒黑,则在广大东方国家,皮肤白皙绝对是评定美女的一个标准。

4、宗教信仰: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上帝就赋予以做人的基本权利,即称天赋人权。人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权和平等权。自由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平等即指任何社会成员在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除了自由权和平等权外,人权还包括生存权、财产权等。

如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开头部分就写道:“在人类事务发展的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同另一个民族的联系,并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驱使他们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法国的《人权宣言》在阐述了宣言的必要性后写道:“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和庇护下,承认并且宣告下述人和公民的权利:

一、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

二、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权、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和民主的概念虽不是基督教所直接提出来的,但它们的实质内容,特别是人权思想中的实质内容,却是基督教早就予以关注并特别强调的。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之道,其内涵和实质就是上帝的仁爱、公义之道。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能遵循上帝的意志,尊重人、爱护人,秉行公义,做到正直、公平、公正。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确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佛教在于一体多神,以中国为例,我国是个多神的文化,中华中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神州,是众神居住之地。众神都是智慧祖先,死后才得到后人给予的尊荣称号。神的大小在对世界的感知程度和认识深浅。由宗教阐发出来的文化认为,人的幸福指数和生存状态和宇宙自然密不可分,天地人融为一体,自然之道,人之常理。人是天地化生的精灵,天地有德,人自有德,哪里有什么罪过?我们不承认人是有罪的,有罪的只能是人的个体,而不是泛人类的整体。人性是伟大的,如同天地日月。个体人的罪过只能是对天地人大道的背离,对整体人性的背叛行为。在中华文化里,和人相对的是禽兽,自甘堕落丧失人性的禽兽,才是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惩戒的对象。

参考文献:《国际市场营销学》 张静中,曾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辜正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共9篇)由网友“烛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

在全市领导干部会上的讲话(谈思维方式,领导艺术等,根据录音整理定稿070208)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应对挑战 不断创新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王文超(2007年2月8日)同志们: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我市已顺利完成了乡镇、县(市)......

下载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整站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