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局外人作者”。
两个天地:不自由?自由
和《一九八四》及《诉讼》相比,《局外人》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另一番天地中地苦楚与乐趣。在这里,爱与被爱,行为与思想,法律与道德都交织着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是一场对抗,一场无声的战争。相比之下,我更愿生活在《局外人》的世界中。
1、不自由
在《一九八四》中,不自由是社会的自然秩序——党员们深受禁锢(从少年反性同盟的“熏陶”到党员间淫乱的禁止,这是对性欲的禁锢;从家里、办公室等随处可见的电幕到无法感知的思想警察的存在,这是行为的约束;从记日记自我倾诉的禁止到新话的出版发行,这是对思想的禁锢;从两分钟仇恨到公开处决间谍,这是对于信仰的主导),无产阶级生活在愚昧之中(在政府的一手打造下,他们深陷庸俗与堕落的泥潭,自由于他们而言已毫无意义所在,或者说他们的自由是政府的创造而非他们的追求);而在《诉讼》中人们的不自由也恰恰来自于他们的自由,正是因为自由,约瑟夫走入了诉讼的怪圈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正是因为自由,夏洛克几乎倾家荡产。这是法的伟大成果,当他们“自由”的走入了这场争论,自由便就不复存在。
《局外人》中不自由来自于道德的拷问,法律的约束。首先莫尔索就同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对于他是否爱母亲的道德质疑,二、对于他是否故意杀人的法律约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真正的约束力应为后者,然而令我们大为吃惊的是,恰恰是前者让莫尔索彻底败诉。当道德评判大于法律评判,莫尔索所面临的将是永远无法逆转的黑暗。但我们还可以发现被判决前的莫尔索并非道德的对立面,他所谓的不道德只是来自于对个人自由的追求,而道德不正代表着一种大众化的自由吗?莫尔索的不自由恰恰源于大众化自由的冲击抑或打击摧残。其次,再看其他人,因为道德,预审推事、检察官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了对于前者的辩论上,这样可以说的是,由于道德的约束力超越了法律的约束力,法律的整个程序都是不自由的;还有玛丽、门房他们之所以作出对莫尔索不利的证词,也恰恰来自于这种约束。
小结:《一九八四》的不自由是一种社会秩序;《诉讼》的不自由是一种被扭曲的自由;《局外人》的不自由来自于大众化自由对个人自由的打击和摧残。
2、自由
读过《一九八四》,很难讨论自由。自由的星火不可燎原,当温斯特“自由”的在日记里倾诉时,当他和裘莉亚“自由”的享受爱的过程时,其实他们仍是不自由的,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忌惮,他们始终是在自由主宰者的监控中,自由将被消灭,自由正在被消灭,自由已然被消灭;而在《诉讼》中约瑟夫——即使被捕之后依然能拥有自由(他可以去上班,他原有的生活可以丝毫不受影响),即使在审判中他可以“击败”预审法官而成为主导者,但是我要说的是约瑟夫的自由,是一种大众化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他所享受的,商人夏洛克也在享受,他在接受的,很多人都在接受。他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
《局外人》则不然,首先真正的自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它是属于个人的,不可丧失,与无法摧毁。即使是法庭上站在另一边的院长和门房,属于他们自我的自由也是存在的,在刚开始莫尔索初到养老院的谈话中,对于莫尔索送母亲到养老院一事,他就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赞同(他打断了我:“您无须解释,亲爱的孩子。我看过您母亲的档案。您无力负担她。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又很菲薄。总之,她在这里更快活些。”P15);同样的门房在面对莫尔索表示不想看母亲的时候,也同样做出了“我明白”的答复,甚至在延期安葬亲人的事情上他们还达成了心灵上的一致(他告诉我他在巴黎住过,而且怎么也忘不了巴黎。在巴黎,死人在家里停放三天,有时四天。这里不行,时间太短,怎么也习惯不了才过这么短时间就要跟着柩车去下葬。我觉得他说得对,很有意思。P17)。对于其他人而言,如玛丽、莱蒙、马松、萨拉玛诺、赛莱斯特,他们则坚定地站在了莫尔索的立场上,他们的辩护即使有些对于莫尔索是不利的,但都是一种有别于另外一种声音的,他们是用他们心底的自由来辩护,是与不是除了客观约束,他们更愿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的,莫尔索并非无爱,他不止一次的忆起母亲,并充满柔情。一句“妈妈”,道出了他潜意识中对于母亲依恋般的爱;在即将到达养老院的时候,他“真想立刻见到妈妈”(P15);他细心的记得“妈妈并不是无神论者,可活着的时候也从未想到过宗教。”(P16);他理解母亲的心理,“在这个 地方,傍晚该是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啊”(P22);而且在母亲去世后,他会不自觉的想起母亲“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妈妈。”(P37);同样的在狱中莫尔索也会时不时的忆起母亲来,“妈妈常说,一个人从来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P84),忆起母亲眼中的人和事“我想起了妈妈讲的关于我父亲的一段往事”(P82)。而对于莫尔索,他则完全融入了他个人的自由之中。对于他的冷漠他曾解释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P52),但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来自于他的自由,他的自由让“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 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P89),真理即自由,“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P89),莫尔索收获了真正的自由,一种不以外界人和事而转移的自由,自然的自由,纯粹的自由。他享受着这种自由(莫尔索在母亲去世后度过的第一个周末,P26、27),依恋这种自由(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的耳畔。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P90),更创造着这种自由(屋子里暖洋洋的,咖啡使我发热,从开着的门中,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P18)注:此处情景是与母亲去世的气氛截然相悖的。一种解释是这是养老院制造的,另一种解释是这是存在于莫尔索意念中的。相较之下,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恰恰证实了甚至于他内心的自由与个性,他可以享受这一切,同时又能创造这一切。
小结:《一九八四》和《诉讼》中的自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一种变形的不自由;而在《局外人》中自由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莫尔索,他自然的自由,本真的自由,如一股亘古不变的泉流荡涤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
综上,我愿意生活莫尔索的世界中。
2012010217水工21贾国强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 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
《局外人》读后感《局外人》是法国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
《局外人》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局外人》,它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局外人》的: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
《局外人》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局外人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