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思想政治教育 马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09年4月马概真题”。
09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二)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
其次,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就是说马克思在排除了理性标准之后,接着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论断,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再次,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繁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指人的自然性,而是指人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为人从来就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和承担着,离开了生产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人便不能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也不能生存,当然也不成其为人。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社会生产关系是主导因素,这是由于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所以,要真正把握人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人们之间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四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不同,所以,人的本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质比较单纯,不具有阶级性和自私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所谓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四)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唯心主义者认为思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不懂实践,因而也不懂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这句话说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反过来又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总之,离开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因为离开实践去观察社会生活,因而都陷入了唯心史观。
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如何?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1)
实践的特点。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接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心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认识的发生,也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即主体直观的结果,而是首先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
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首要和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的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一样”。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找到社会领域中物质关系的表现形式,阐明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精神生活过程即人们的社会存在于他们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称其为“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依据物质生产的观点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还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了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为科学地描述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
目录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
化工与制药类2014-5班一二九运动主题政治思想教育座谈会一、一二九运动来源一二·九运动,又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发起的一场学生要求政府......
浅议工会参政议政的主观条件和途径工会参政议政,职工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当......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从美学上说,就是在舞台上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戏曲表演的天地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总是闪耀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光彩,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