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_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1:59: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过秦论》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

《过秦论》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温凤霞

一、“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是“举起”的意思吗?

《过秦论》课文注释这样写道:{振长策而御宇内}意思是用武力来统治各国。振,举起。策,马鞭子。御,驾御,统治。此注中把“振”字解释为“举起”显然不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振”字的解释有五条:振,①挥动,抖动。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策:马鞭子。御,驾御,控制。宇内:天下。)潘岳《西征赋》:“弹冠振衣。” ②奋起,振作。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励:鼓励)③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旅:军队。)④救济。贾谊《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赈”。又,挽救。《韩非子·五蠹》: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⑤通“震”。震动。《史记·蒙恬列传》:“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是时:这时。)【辨】振,震。“振”的本义是振动,“震”的本义是雷震。所以物体或人本身颤动写作“震”,而人挥动别的东西以及由此产生的引申义写作“振”。

五条注释中第一条注释清楚的显示“振”应为“挥动,抖动”之意,“振长策”意为“挥动马鞭子”,而不是“举起马鞭子”。“振”字的五个义项哪一条也没有“举起”之意。教参的译文也译作“挥舞着马鞭”。

二、关于“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句子结构及翻译。

课本注释{制其弊}(乘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弊,困乏,疲惫。按这个解释,“制其弊”就成了“乘其弊而制之”或“因其弊而制之”了。注者显然以为“制其弊”的句子结构是“其弊”前省略了介词“乘”或“因”“制”后省略了代词“之”,整个句子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所以翻译时就必须既要调整语序,又要补出省略的两个词来。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是这样的句子结构,原句就该写作“秦有余力而制以其弊”呀,为什么却写成“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呢?这样的省略影响了句意的表达,不符合古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翻译起来也十分别扭,所以,笔者认为,“制其弊”并不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结构,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动宾结构,解释为:制,制服。其,代词,那些。弊,形容词作名词,困乏的国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翻译为“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制服那些疲惫不堪的诸侯国。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弊①破、坏。《国语晋语六》:“今吾司寇之刀锯日~。”《晏子春秋》:“乘~车,驾驽马”②弊病,害处。《旧唐书黄巢传》:“皆指目朝政之~。”成语有“兴利除弊”。引申:有害的,坏的。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变更天下之~法。”③困乏,疲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④通“蔽”。蒙蔽,欺骗。《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主。”(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比周:勾结。)

三、“流血漂橹”中的“橹”是“船桨”还是“盾牌”?

课本注“橹”为盾牌,全句意为“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有人认为课本对“橹”的解释与“客观实际相悖,且有碍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为盾牌是金属质地,不可能漂浮起来;而“橹”字有两个义项,一为“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浆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一为“盾牌”。所以认为“橹”应释为“船桨”。笔者却不这样看。笔者以为虽然盾牌不可能漂浮起来,但这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我们不能因为白发不可能长成三千丈,而指责李白诗句“白发三千丈”不切实际,因为这是文学创作,是允许夸张的。贾谊在这里不正是要用“流血漂橹”的夸张手法来突出九国之师的惨败吗?《过秦论》中使用夸张的地方比比皆是,“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是夸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是夸张,“云集响应”是夸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还是夸张,不夸张不足以显示秦之强,不夸张不足以表明强秦灭亡的教训之深,所以贾谊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力描绘秦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场面。另外,古代战争中战士作战当然手拿盾牌,血染的必定也是盾牌,何来船桨?解释成“船桨”岂不突兀?可见,课本注释是符合课文实际的,倒是将“橹”解释成“船桨”才真的是与客观实际相悖,且有碍于文章内容的表达了。

一册读本《谋攻》“修橹轒轀”一句课下注“橹”字为“战车上的望楼”,据此,可不可以把“流血漂橹”中的“橹”也这样解呢?有待探讨。

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究竟何意?

课本没有注释这句话的整句翻译,只是注释了“而”字后边的部分:{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变化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但是这句话的翻译及对其含义的理解却难在“而”字上。“而”字的翻译有三种。一种是教参的翻译,译为“因而”,全句译为“秦不施行仁政因而攻和守的形势变化了”;一种是“而”译为“可是”,全句译为“秦不施行仁政,可是攻和守的形势变化了”;第三种是“而”译为“而且”,全句译为“秦不施行仁政,而且攻和守的形势(也)变化了”。对“而”字的不同译法导致对同一句话截然不同的意义解释。

“而”译成“因而”,“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是因果关系,句子的意思就是:因为秦不施行仁政,所以导致了秦朝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秦由攻势转为守势。这样的解释明显解不通。秦为什么由“攻势”转为“守势”了呢?是因为秦已经夺取了全国政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然由“攻天下”转变为“守天下”了。从文中可知,秦始皇之所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至六合”,从一个弱小的“秦国”变为“威震四海”的“秦朝”,靠的正是“不施仁政”而施行“高诈力”政策的结果,怎么能说是因为不施仁政所以使攻和守的形势变化了呢?本人从教十余年,每次讲到这里都倍觉困惑,经反复思考,发现能够使这句话翻译成立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将“攻”解为秦灭六国时总是秦国攻打他国,其他诸侯国是被动防御,秦为主动进攻,从秦的角度讲,是为“攻势”。到了陈涉起义,山东豪俊并起之时,秦是被攻的对象,是被动防守,此为“守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秦“不施仁政”,这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能解得通,但这样解“攻”和“守”又与课本注释矛盾了。

“而”译为“可是”,“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是转折关系,句子的意思是:秦不施行仁政,可是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变化了。也就是说,秦国在攻打天下的时候依靠的是武力“宰割山河”,那时不施行仁政并不妨碍秦战胜六国,可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秦由攻势转为了守势,秦国仍然不施行仁政,这便是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原因了。这个解释与《过秦论》全篇文意相合。

“而”译为“而且”,“仁义不施”和“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是并列关系,全句的意思就成了:为什么强秦这么迅速地灭亡了呢?是两个原因,即“不施行仁政而且攻和守的形势变化了。”这个解释也能和全文文意相合。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笔者提出上述问题,意在就教于大方之家。

值得讨论的10个视光学问题

《值得讨论的10个视光学问题》1.验光有无标准?一直以来,眼镜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是眼镜配装是有标准的,但是验光是没有标准的。而我的观点确实,验光既然是对屈光状态的测量,那......

刑法学讨论问题

刑法学讨论问题1、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2、如何看待:“罪刑法定原则导致司法懒惰?”3、熟悉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的适用4、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从旧兼从......

东海问题讨论

前言: 中新网5月24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24日在就中日东海问题磋商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所谓“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接受过,今后也不会接受。中方不会接......

讨论问题初稿

一、做好理赔管理从公司目前状况来看,我们应重点抓理赔队伍建设、品质管理、理赔服务满意度提升,而其中理赔队伍建设是理赔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赔队伍1、......

大讨论问题

存瑞镇1.观众朋友,您好!全县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活动以来,存瑞镇强化“四定工作”,推进”四力建设“,对全镇工作进行了认真审视和重新定位。......

下载《过秦论》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秦论》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