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观相关书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白岩松相关书籍”。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当代经济增长
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论著相对较多,多从政治学和政治哲学角度论 述。主要有邹永贤主编的《国家学说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蓝瑛主编 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陈炳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尹树广的《国 家批判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郁建兴的《马 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刘军的《国家起源新论》等,这些著作都以各自的角度 梳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各时期各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对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发展。虽然这些著作中也包含了一些马克思对国家与经济的论 述,但其主要内容还是梳理解读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外。当时,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都没有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进行过完整地阐 释,而张效敏则以文献学的方法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国家消亡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苏维埃俄国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张效敏重点叙述了苏维 埃俄国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其国家经济职能的运用以及国家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等内容。
亨利希·库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他的《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有人试图篡改、歪曲马克思的理论的背景下出版的,所以他说“本书的任务便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然后用它们来系统地表述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①库诺整理了从古希腊到马克思的各时期主要的历史观、国家观和社会观思想,试图厘清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历史、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脉络。他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社会和国家调节、经济和法等的思想的阐述,详细的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观和国家观。库诺以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为基础,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无产阶级斗争、经济方式的社会生活职能等马克思国家观相关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国家观与诺奇克国家观的整合与分向
国外。约翰·麦克里兰站在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中,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把握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他认为国家与社会是分离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管理其他阶级的“委员会”,是统治的工具。只有当社会只剩下一个阶级的时候,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公共权力才能受益于人民。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有了新的发展。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正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国内。国内对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至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魏小萍在《追寻马克思》一书中,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当代分析展开的。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关系双重属性以及与此相应的双重因素为线索,以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机制(所有权形式)为核心,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额基本内容不仅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之间的理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与诺奇克和罗尔斯的对比分析。杨晓东在《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一书中,从政治理念的发展和演变入手,对启蒙以来欧洲近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将法国大革命看作是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转折点,围绕这对它的分析和评判,突显出这一时期政治哲学的分化趋势与特征。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马克思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提出了“人类解放”这一理论,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此外还有康文龙著的《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李延明、刘青建、杨海蛟著的《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等,都是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学说进行论述,其中涵盖了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阐述。类似的书籍不胜枚举,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同时,在国内,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十分活跃
。有的“立足现实,关注文本
”,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有关国家学说的思想资源,依据现实重新解释国家问题;有的从比较学的角度,将马克思国家学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全球化民族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研究等,都不同程度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研究的视域。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国内的研究成果: 部永贤教授对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其编写的《国家学说史》中,系统地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国家学说。他认为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某些思想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国家学说史上的历史性变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我们应该坚持。
王沪宁教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分析了各种社会政治现状和发展规律。在《政治的逻辑》一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科学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并为日后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在《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国家批判理论》、《近30年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等著作中,尹树广教授逐步深入地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现在学界对国家题目的讨论大多集中在保守主义、精英主义、新自由主义、技术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层面上,却忽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李爱华教授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在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结合,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现实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中,郁建兴教授系统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可能性。作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建设,论述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式。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张光博教授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说明了国家产生和发展规律。梳理了近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划清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并对资产阶级的国家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
在《国家起源新论——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及当代发展》中,刘军副教授进一步梳理和挖掘了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在全面批判和合理借鉴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的当代形态。再现了中国国家起源的历史画卷,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魅力》中,郭宝宏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观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全面的说明,并采用从生产方式变革出发探讨其对国家等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此外,作者还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利益、全球治理、国家示范效应和国家消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文中的个别观点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作者rf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认识当代世界的各种国家问题,为今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永恒魅力。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中,张丽曼不但明确了国家的阶级属性,而且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真髓,为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中面临的诸多困惑,找到了现实的路径。
在《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3?思主义国家理论》中,郁建兴全面研究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必由之路。他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建构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复原”与创新》中,黄亮宜从国家的性质入手,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述,并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的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中,仇小敏从国家的产生、文明社会的总括是国家、民主政治是国家管理的最高形式以及国家消亡的政治前提四个方面集中阐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从而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正是政治文明。
在《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夏禹龙以史为鉴,阐述了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大关系,并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在《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转型》中,肖杨东、周利兴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并从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出发,针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出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要努力实现由抽象的理论探讨,向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转换,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形态确立一种新的规范性基础,以便合理地解释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冯新舟、何自立系统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中国化历史进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国外
意大利学者葛兰西,在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适时地同西方世界的基本国情相契合,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特色研究。在他看来,国家只不过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它将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合二为一。在《狱中札记》中,他深刻阐明了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化被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行为,正是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此外,他还从文化、知识分子、上层建筑等方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结构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中,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在《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国家、权力和社会主义》中,针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合理地指出,国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是阶级关系的总和,具有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
米利班德作为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不同场合都宣称,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中,他指出在行动上国家虽然具有相对自主性,但这并不表明世界上存在超阶级的国家。他指出国家至少具备四种职能: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国际职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始终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奥菲作为福利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总是以资本主义离不开福利国家,但又不能与之并存为中心,全面阐述了现代福利国家所面临的深刻矛盾,特别是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奥菲深刻地意识到福利国家存在严重的管理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西方学者对国家理论的研究进程。
结构功能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杰索普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中,运用策8?关系的研究方法对普兰查斯的国家理论进行重新地梳理和修正,将“积累策略”、“政治策略”和“领导策略”加入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国家观。他认为国家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策略选择和策略调整的有机系统。
在《单向度的人》中,美国学者马尔库塞指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使人们安于现状,完全认同社会现实,失去了应有的理性批判的精神,而他所主张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要超越这类意识形态。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一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美国学者弗洛姆指出,意识形态和幻想如出一辙,都是虚假的、隐匿事实的观念。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对人的统治力量。在《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中,他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束缚着人们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观念。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异化的意识形态,因此人类的任务就是要超越这种意识形态,这些着重反映了当时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国学者列菲弗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在《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中,反思了列宁> 斯大林的国家理论,特别指出了斯大林把国家建成一个政治专制体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比利时学者曼德尔在《权力与货币——苏联社会主义官僚体制》中,对斯大林以来的苏联的官僚体系膨胀,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9年出版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以及与特伦斯? K.霍普金斯等人合著的《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中,他提出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概念,并且对世界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世界体系具有严密的结构性和科学的制度性,该体系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他又认为社会主义是子虚乌有。他们是那个时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中,墨菲和拉克劳深刻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国家只是争取领导权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偶然性的结果,他们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认为权力关系的依存形式是领导权,而不是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斗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夺领导权。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国家形态的变化上,系统阐述了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变迁过程。对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全球化浪潮下国家的地位和作用,独创性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
美国学者诺思,提出了 “制度变迁”的思想,其基本内容包含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他将国家作为影响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加以研究,并用经济理论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马克主义国家观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并且指导和推动着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综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正是在合理借鉴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使得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论述更加系统和深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其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形态、消亡等一般性内容,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不同国家观之间 的比较等扩展性内容
(-)国外的研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以考茨基、拉法格等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主流思想家形成了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明确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曲解了马克思的国家观。1.第二国际的研究
考茨基强调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性质,夸大政治民主、议会斗争和合法斗争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无产阶级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提升;随着雇佣关系的扩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国家将越来越倾向于成为工人获得普遍解放的工具,而消除现有的阶级性质。①
拉法格认为,”经济决定论是马克思教给社会主义者的新的工具“气他认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的发展中都必须经过同样的家庭、财产和生产的形态,并且还会通过同样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③
出于极端的”经济决定论“,库诺夫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并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认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人运动是愚蠢和反动的。④
2、列宁、卢森堡的研究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解,受到了列宁、卢森堡的批判。卢森堡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属性和社会职能的矛盾的鲜明体现,也表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着一种自我分裂的过程。但是,议会并不是渗透进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并不能否定其固有的阶级性质,自然也不可能成为表达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对于资产阶级国家不能抱有改良主义的幻想,只有通过社会层面群众自发的革命来推翻它。' 列宁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说,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历史局限性。列宁还深刻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即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实质。⑤在列宁看来,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无产阶级政党要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西欧的无产阶级将同各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农民运动结成紧密联盟,以工人 委员会为基础的苏维埃体制将通过暴力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制。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卢卡奇”希望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的主观方面“,以此来复活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国家观基础。葛兰西也认为,现代应把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强加给大众,使之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现代国家是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和统治的合法化。葛兰西把马克思的经典国家概念(阶级统治的工具)放大为一种复合的权力关系(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波洛克对极权主义国家进行了研究,分析法西斯极权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主义趋向。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制度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了顶点。普兰査斯据此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国家)、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中,国家通过在经济过程中扮演直接作用而占据了支配性地位,因此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密里本德则从经济决定的工具论出发,强调当代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工具,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以赫施为代表的资本逻辑学派则主张:国家源于资本积累的内在需要,国家的作用是 取剩余价值而非阶级斗争。哈贝马斯、奥菲、奥康 纳认为国家是调节阶级矛盾的主体、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者和干预者,民主合法性和阶级工具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特点。奥菲认为,资主义国家必须在民主合法性与阶级利益这两个矛盾方面的冲突中不断保持平衡。②哈贝马斯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增强,实际上是加强了国家作为集体资本家的职能;然而这种干预政策也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合法性危机,这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福特制生产方式下资本有机构成过高导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这一过程,福利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开始走向衰亡。后马克思主义不满工具论以及结构主义的”本质主义“国家观,强调国家对于维护和影响资本积累、调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上的有限性,认为国家与经济基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现代社会新阶级新集团涌现,阶级政治让位于大众政治,政治的对象不再是国家而是政治认同的建设,因此,马克思国家观已经终结。④于是,和穆菲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微观权力领域,以替代以往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国家问题的关注。吉登斯并不赞同把国家权力看成无所不在,他认为这样的观点对于分析当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趋势、反抗国家干预的斗争没有什么意义。⑤”制度平台“代表人物英国学者杰索普,综合了众多学派的国家观学说,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一书讨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功能与形式变迁等问题。威廉?罗伯逊指出:跨国国家是跨国资本的传送带;司各特,梭罗姆认为:国家成为资本转嫁剥削逻辑的工具。?
(二)国内的研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观点: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局限于把国家理解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走向科学的国家观》(马润青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1991年版蓝瑛主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1990年版邹永贤主编)、'和《国家学说史》(1999年版邹永贤主编)、《'当'代西主国家理论评析》(1994年版吴畅安、俞可平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2004年版陈炳辉著)、《国家批判理论》(2002年版尹树广著)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2003年版尹树广著)等著作。以上著作梳理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思想,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各个流派。郁建兴教授于2007年出版了《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该书对当代国内外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力图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充分借鉴西方学者国家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努力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出了构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的学者紧密围绕马克思国家观转变时期的著作,分析马克思国家观的历史性转变。如胡晓在《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发表的《视角差异中批判话语的合法性——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所作批判的重新认识》,孙燕在《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总第176期)发表的《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龚剑飞在《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及其重大意义一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等。有的学者侧重于探讨马克思国家观的黑格尔起源,以及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如王贵贤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石德金在《现代哲学》2008年2月发表的《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刘海江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发表的《马克思”虚幻共同体“思想的存在论基础》、郭毅、唐文佩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发表的《论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欧阳英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的《从MEGA2重新理解马克思有关国家的学说》等。有的学者从比较学角度,将马克思国家学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如黄新华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02年第2期(总第102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许红兵、张瑞在《前沿》2002年第3期发表的《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余惠芬、周莉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发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言的《马克思与诺思:两种国家理论的比较分析》、郁建兴、何子英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发表的《从资本、阶级到策略、治理□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杨仁忠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发 表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等。有的学者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全球化民族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研.究。如王南堤在《江海学刊》2002年1月发表的《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与全球化》,郁建兴、徐越倩在《现代哲学》2005年4期发表的《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肖扬东、周利兴在《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转型》,冯新舟、何自力在《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0期发表的《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议题——兼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胡承槐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王东在《河北学刊》2007年1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国家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道路》、杜创国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政府职能转变》、黄璐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发表的《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到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等。
有的学者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有关国家学说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再解读,如曾振宇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13卷第2.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狭义国家学说“论析》,刘军在《河北学刊》2006年第六期发表的《马克思国家观的三大理论创新》,陈东英、刘忠权在《探索》2007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新绎一论国家消亡理论的四个视角》,金雁、秦晖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期发表的《”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专制“》,吴英在《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发表的《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解读》,王建民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思想研究》,姜正君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51卷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辩护与澄明》等。
总的来说,国内对马克思国家观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与国家的公共职能及其关系的阐释。
观《国家记忆》有感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观《金砖之国》有感认识金砖,读懂金砖,感受世界正在发生的嬗变。“金砖之国”的简写就是BRICS,所代表的五个国家是俄罗斯、印度、中国、巴西、南非。没有看该记录片之前,我只懂......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观国家宝藏有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观《国家记忆》有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怀着不同的梦想,我们相聚于首都。在这里,我们将有更便利的条件去感受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感受他的古老文明,感受他的伟大复兴,感受他的坚强与不屈。于是,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