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_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1:56: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一.引言。

国际恐怖主义(international terrorism)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后,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愈加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罪行具有国际性、跨国性、有组织性、活动方式多样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在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际社会的应变措施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世界各国的刑事对策也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因应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恐怖主 义的界定着手,进而分析其犯罪的性质,并就国际恐怖主义惩治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二.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

1.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国际恐怖主义是在恐怖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术界、各国立法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恐怖主义的暴力性、政治性、恐怖性和刑事违法性等基本内涵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恐怖主义具有了跨国性这一特征时,国际恐怖主义便出现了。

从历史上看,国际恐怖主义经历了萌芽、形成、泛滥、回落、猖獗五个阶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交互作用而生成。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殖民主义制造的历史遗物,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更是南北矛盾、宗教、民族极端主义激化的产物。冷战后,中东、中亚、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根由在其经济贫困、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等,而西方发达国家遭受恐怖活动袭击愈益频繁,则与其社 会危机深化、社会管理体系的缺陷、贫富差距加大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宗教矛盾是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主要 根源。由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极力充当国际反恐怖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维护世界安全的超级大国角色,加之它在9·11事件后采取的反恐行动和 政策的失误,加剧的全球反美情绪的激化,致使它更多地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打击的对象。国际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负效应更加助长了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与杀伤力。

2.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主要有四类:

(1)、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法国的“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俄罗斯的车臣民族分裂组织等。

(2)、宗教型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宗教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如“穆斯林兄弟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

(3)、极端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极“左”派和极右派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持不同政见者,如德国的新法西斯组织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行动队”、“红色旅”等。

(4)国家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如本·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曾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支持。

三.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概括而言,当前恐怖主义活动表现为五大特点:

一是情绪更狂热。很多恐怖组织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乃至邪教倾向。一些恐怖组织甚至以世界末日大决战的想象为动力.以升天为个人价值实现目标.具有了更强的攻击性和狂热性。

二是指向更盲目。传统的带“革命”色彩的恐怖活动减少.恐怖袭击越来越多地指向非政府、非军事目标.转向更易得手的商业目标和平民。

三是范围更广泛。根据美中央情报局纪录在案的恐怖组织就达3000多个.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四是手段更多样,后果更严重。除爆炸、袭击、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劫机等常规手段外,已发展到利用民用交通工具.甚至可能出现所谓的NBC(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恐怖主义,也可能使用网络武器、电磁武器。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

五.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正因为有着这些特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国际社会的应对

1.国际联合反恐存在的问题(1)惩治滞后性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

(2)严重依赖军事手段,造成新的混乱

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强硬武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有效,能够压制住恐怖主义活动的气焰.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这是因为,消除恐怖主义绝对不能以肉体 毁灭或政权更替为目标。

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损失惨重;另 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治标不治本

就当前而言,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策略较消除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更简便易行。近年来适用的非刑事法律的手段,是对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家或组织直接采取 经济制裁;近期适用的法律手段,则是通过法律措施摧毁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物质基础暨资助的源头,严惩给予恐怖主义犯罪各种帮助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然而,单纯的武力镇压、经济制裁只能治标,却不根治其内在动因。

(4)“双重标准”混淆是非

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美国2001年12月13日单方提出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这不仅撼动了核威胁的平衡基石,而且预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容易导致新的军备竞赛,从而出现“核恐怖”和“军事恐怖”的局面。(5)国际合作不彻底

例如引 渡制度是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合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引渡制度在处理现代恐怖主义分子过程中不会太奏效,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不引渡原则的例外规定。根据该原则,即便是传统义务,一国也可以拒绝引渡被指控出于政治动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在国家支持和国家发起的恐怖 主义行为中,罪犯很容易获得保护伞。

2.反恐要从治本下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根本性的矛盾无法得到缓解,迫使一些弱势群体选择了极端的抗争方式。这些矛盾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 的矛盾、美国霸权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国内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这些矛盾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矛盾对立中弱势一方往往无法找到有 效的、合法的手段进行诉求,而强势一方非但不主动缓解这种对立,反而试图采用强硬手段消除对立,变本加厉,激化矛盾。这种对立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此起彼伏 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能较好地缓解世界上的这些重大矛盾,就谈不上对恐怖主义进行”治本”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应该给予贫穷人口更多的人道关怀,帮助落后国 家和地区走上发展之路,尊重国家主权和人们宗教信仰的自由,避免采取带有暴力色彩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淡化恐怖主义的气息,治愈人类社 会身上的毒瘤。(1)各国要凝聚共识,制定反恐政策和国家战略

(2)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各种文明问的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3)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

五.结语。

国际反恐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恐怖主义不仅要消灭从事恐怖行动的人和组 织(所谓“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也就是“治本”)。军事行动是短期的,其目标集中于具体的人、组织或者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 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则复杂得多。恐怖组织依附掌控一定的民族、宗教,要将它与特定的民族宗教剥离和区隔.是个艰巨的工作。恐怖主义的产生跟国家利益的 矛盾、社会的腐败、民族、种族和宗教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分子走上恐怖道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而消除恐怖主义还 需要采取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教育的、文化的途径与手段。要有效消除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当正视当前反恐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分歧,本着„求大同、存小 异‟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多共识,进一步推动反恐斗争的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摘要: 论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 论据:正文: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1954年,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

外交政策敏感问题

3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中新网3......

中国外交政策的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政策的心得体会 张文亮 201430280828 14电气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个原则立场一直没有发生改变。从目前主要的外交关......

中国周边形势与外交政策《形势与政策》式

中国周边形势与外交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

下载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