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文化强市的厚重母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从苏区文化到抗日文化”。
中华巴渠文化网 >> 巴渠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章正文
巴渠文化:哺育达州“文化强市”的厚重母体
作者:龙 克 文章来源:《西南商报》 点击数:2189 更新时间:07-07-04 17:13:37
生长于达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常被一种神秘的东西所诱惑、所涌动。这种“神秘”的东西不是别的“尤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来自太荒时代我们远祖蹒跚学步的足音,来自隐逸于日常岁月背后的清幽之光。翻开巴山渠水这部硕大的史书,我就看见先人们留下的一处处神秘的遗址,依旧闪射着眩目的火焰;听到每处遗址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賨人和巴人悲壮的命运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远祖依山而巢、傍水而居,他们刀耕火种、勇猛作战、狂歌劲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巴山渠水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形成了达州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巴渠文化”。它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中国西部诗歌城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脉往往是生命的根基,江河往往是文明的摇篮。素有“川东明珠”之称的达州,既有雄奇险峻的大巴山由东北向西南蜿蜒横亘而下,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更有滔滔渠江和州河流经全境,注入嘉陵,汇进长江。山峦迭嶂、河流纵横、美景如云的巴山渠水,孕育并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賨人和巴人灿烂的文化——“巴渠文化”。所谓巴渠文化,一指达州市地处巴山渠水,上古属巴地,距今上千年的古著《太平寰宇记》中就列有《巴渠风俗篇》;二指巴渠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巴渠地域特色,又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州河、渠江流域的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社会的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繁荣缤纷的现代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内涵。巴渠文化的生成,为达州文化强市提供了基础性的哺育母体。
一、带你走进巴渠历史文化灿烂的宝库
源远流长的达州历史。据考古发掘发现,早在4—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达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賨人,他们建立了賨国和賨国都,賨人如何突然消失的,至今是一个谜。夏朝时属梁州,商、周时属雍州,战国时为巴国治地,秦汉时属巴郡。建县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推行郡县制,设置宕渠县,隶巴郡,辖四川东北部大片区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改巴郡宕渠县属益州。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年),宕渠县分为宣汉县(治今达州市通川区)和汉昌县(治今巴中市巴州区)。公元216年,刘备将宕渠县地置宕渠郡,治地賨城,辖宕渠、宣汉、汉昌3县。隋唐时称通州。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改通州为达州。清雍正六年(1758年),达州升为直隶达州。嘉庆七年(1802年),改达州直隶州为绥定府,并增附首邑达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绥定府辖达县、东乡(今宣汉)、永宁(今开江)、大竹、渠县、和城口厅(今重庆市万州区城口县),遂成今天市治的主要格局。在远古时代,巴渠大地住居着三支民族,一支叫“虎巴”,一支叫“蛇巴”,还有一支土著民族叫“賨人”。他们都是巴渠儿女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巴渠文化。尤其是賨人对创造川东古代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人文景观熠熠生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达州积淀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宣汉县境内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1999年9月首次发掘的战国土坑墓群,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面积最大的先秦文化遗址。据发掘出土文物推算,巴人文化遗存距今约3000-4700年,历史年代远久,文化沉淀深厚,古老的“巴人文化”遗址具有同“三星堆”同样的文化、艺术、旅游价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城坝遗址又名宕渠城遗址,总面积1820亩,遗址北、西、南三面渠江环绕,东西接佛尔岩,造成依山傍水之势。城坝为汉代古城遗址,是达州市目前尚存的唯一历史最早、历时最长的古城遗址。城坝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于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在全国仅存的29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渠县汉阙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有神话色彩的龙爪塔位于达州城区州河岸边的玉印山上。因塔身为白色,又名白塔。传为唐代所建。有关资料记载,清嘉庆18年(1813)、光绪14年(1888)先后作过两次较大的维修。至今整塔保存较为完好,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料独特的陶牌坊位于开江县任市镇内。该坊纯用土陶组砌而成。此坊用料独特,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既古朴端庄,又生动活泼,为省内所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真佛山庙群位于达县福善乡的高坪寨。庙群依山取势,庙周古树参天,绿荫环抱;庙门彩壁雕檐,金碧辉煌;庙内1000余尊塑像栩栩如生,墙上壁画大有呼之欲出之感。真佛山乃川东著名胜景,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阴历六月十九的传统庙会,竟有成千上万的人赶会。“西蜀金山”的金山寺位于开江县城西8公里的金山山腰。因其山形宛若“金”字故名,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在中国佛教禅宗寺院中,开江金山寺早与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之左镇江金山寺并称于世,有“西蜀金山”之美誉。
文人学士享誉京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古老的土地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在巴渠大地的史册上,有跻身于诸子百家的賨人著作家、思想家、谋略家曷鸟冠子。有与三苏齐名的经学大师黎淳。有大唐一代诗坛盟主元镇贬官通州,为达城留下的著名诗篇。最有代表性的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唐甄,他所著的《潜书》充满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明末兵部右侍郎李长祥文稻武略,其著作《天问阁文集》,具有早期启蒙思想。哲学家杨超对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的写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现代有全国著名的地震专家朱成熹、生物学家朱全让、画家朱朴存、边塞诗人代表杨牧、多产作家梁上泉、文学博士余虹等等。新中国建立后,这方水土养育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更是如雨后春笋,形成闻名遐迩的“巴山作家群”,其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誉满京华。
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东汉时的冯焕系今渠县土溪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尤喜兵法,为东汉王朝立下了许多大功劳。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特、李雄兄弟建立了大成政权,李雄在位31年,开创了成汉的全盛局面,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车骑将军冯绲死于汉桓帝延熹十年,渠县土溪人。他博学多才,做过官高一品的车骑将军。任期内,他返回故乡,将宕渠城池大加整修和扩建,并改名“车骑城”。三国时的蜀国大将王平,渠县渠北乡人。他从小学得一身好武艺,在刘备麾下建功立业,逐步成长为蜀国大将,成都武侯祠中有其塑像。明末抗清英雄李长祥更是长留史册。渠县安北乡人王万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从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出任北陆路副将时,抵御来犯日寇,矢志精忠报国。清嘉庆年间,徐天德、王三槐等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反贪除弊的农民英雄袁廷蛟,宣汉县梨子乡人。清雍正年间,以他为首在东乡县展开了一场“上京城,告御状,为民请命”的反贪除弊血腥斗争。川剧《巴山秀才》就是以袁廷蛟的英雄事迹为原形创作而成。抗英名将谭恩系渠县人,曾任江西兴国营都司(正三品)等。公元1841年1月26日,英国侵略舰船攻占香港,并继续向大陆进攻,谭恩率军赶赴广东,参加抗英战争,成为清军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爱国猛将。
賨人勇猛,能歌善舞。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战斗中,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歌舞是最突出的艺术表现。高歌猛进的巴渝舞就是其典范之一。的在远古时代,賨人在劳动和征战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舞蹈叫“巴渝舞”。賨人勇猛、膘悍,能歌善舞,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在和商纣王的征战中,以巴渝舞鼓舞士气,賨人高歌猛进,无坚不摧,终于赢得胜利。巴渝舞兴盛于汉朝,在刘邦灭秦的战斗中,賨人以前歌后舞,“为汉前锋陷阵”,受到汉高祖刘邦的称赞。据说,巴渝舞的名字就是刘邦亲自命名,并把它引入宫廷之中的。大放光彩的竹枝词也是其典范。《太平寰宇记·巴渠风俗篇》中已有“唱竹枝为乐”的记载。它是古代巴渠居民的民俗活动,是巴渠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一领众和的“相和歌”。竹枝,早在晋代就被诗官们收入《乐府》中。唐代又将竹枝称为“巴渝歌”,同与“巴渝舞”以地域而命名,并在一些著名诗人的赏识、摹仿和极力提倡下,使竹枝大放光彩,声誉高扬。
二、带你走进这片红色的土地
大巴山和华蓥山脉在达州境内纵横形成的深山大壑,孕育了革命火种在这里燃起燎原大火,成为红四方面军成长壮大的摇篮,使川陕苏区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色遗址比比皆是。在达州,红军战斗和工作的遗址遍布各地,大小共有500多处,革命文物极为丰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张爱萍、王维舟等老一辈革命家血与火的光辉历程。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也是整个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线最辉煌“的重大战役。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全面收集境内的革命文物资料,并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重新布展。列宁主义街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位于达县石桥古镇。1933年10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九军十一师从平昌挥师东下,屯兵该镇。红军先后在该镇四座牌坊和石壁上刻下了”建立苏维埃“、”平分土地“、”消灭刘湘“等38幅标语。其石刻“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联”,原件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宏文校“工”字楼位于宣汉县清溪场,1923年王维舟接任校长之后,集资新建“工”字楼校舍,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王维舟在这所学校广纳进步人士,诞生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为革命培育了骨干力量。此外,还有宣汉清溪王维舟故居、项山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红军标语碑林、王维舟纪念馆,万源固军坝李家俊故居、驮山李家俊烈士纪念碑、巴山女红军塑像,通川区张爱萍故居、蒲家英烈园、渠县营渠战役纪念馆等。近日,《巴山魂》群雕又重新伫立城市中央,重建的红军亭巍然屹立在凤凰山巅。这些红色遗迹、纪念物、革命精神是达州建设文化强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
巴山将军赫赫有名。这方土地是血染的热土、英雄的热土,不仅有无数先烈长眠于此、魂留于斯,更有陈毅、刘伯承、贺龙、徐向前、李先念、吴玉章、许世友、王树声等共和国的无数忠臣和将军在这里战斗过。而巴山儿女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举世震惊。1929年,王维舟、李家俊、雷玉书、唐伯壮领导了万源固军坝起义,拉开了川东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王维舟创建和领导的川东游击军威震全国。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州人民踊跃参军的近10 万人,牺牲的不下2万。由王维舟和他的川东游击军组成的红三十三军从这里汇人了中国革命的洪流。这块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共和国赫赫有名的将军。王维舟被毛泽东亲笔书赠为“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神剑将军”、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以文武双全扬名军中。巴山儒将魏传统以及唐在刚、徐彦刚、陈伯钧、李中权、蔡长元、孙继争、向守志、任思忠、严政、瞿道文等大批战功卓著的将军赫赫有名。这些英杰,值得巴渠儿女骄傲和自豪。
红色文化厚重壮观。川东游击军和红四方面军不仅给巴渠儿女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光荣的传统,更留下了伟大的精神、厚重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积极开展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的征集工作,整理出各种革命文物三万余件,进行了多达二千多万文字的史料整理、研究和编写工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石刻标语、红色歌谣乃是两大创举。现保留下来的石刻标语3000多处,分布于各地。除“斧头辟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誉为中国红色对联第一联外,“赤化全川”至今在数十里外清晰可见,被称为“世界石刻标语王”。红色歌谣不仅数量多,而且是那个时代从未有过的崭新的歌谣,真实地抒写了人民大众的情感倾向和政治态度。川陕苏区火热的经济建设和保卫、发展苏区的革命斗争,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们在战斗的间隙、行军途中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类别有戏剧、歌舞、曲艺、诗歌、楹联、美术作品等。川剧《刘湘投江》、《戒大烟》、《半升米》等剧目,开创了现代川剧的先河;有许多演唱作品利用当地群众熟悉的山歌、民间小调、采用旧曲配新词的方法创作演出,广为流传。特别是快板、顺口溜、民谣等韵文,因其通俗甲韵、上口易记,其流传更广。川陕苏区红军文化,是全国土地革命时期乃至现代少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历史的见证,珍贵的文物,革命的瑰宝,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难得的教材。
三、带你领略川东民俗民间风情
走进达州,除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可供凭吊,还可感受浓郁的川东民俗民间风情。
巴渠大地,民歌之乡。巴山民歌内容丰富,无所不及,劳动中包括放牛割草、薅秧挞谷、开山打石、挑抬背拉,总是歌声相伴,或号子相随。《巴山背二哥》、《抬工号子》、《情歌把我当蜜糖》、《打双麻窝子送给你》等民歌,托物起兴,就事抒情,形象生动,质朴刚健。《正月里来是新春》、《豆芽葱蒜叶》等民歌唱进中南海,享誉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近年来人们把巴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红了全中国。巴山民歌以浓郁的巴渠大地泥土的芬芳,以特有的地方风貌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
巴渠民俗,风情万般。巴渠民俗历史悠久,来源于民间生活。它触景生情,各种礼仪,劝善斥恶,信手拈来,可成华章。其中婚嫁礼仪有“哭嫁”、“坐歌堂”、“拉亲”、“拜堂”、“铺床”、“谢媒”、“回亲”等,其程序堪称完善,其文化内涵颇为丰富。除此,丧葬、建房上梁、小孩开荤等礼仪和渠县的“打耍锣”、“三汇彩亭”、大竹的“吹打乐”、达县的“翻山铰子”、开江的“落脚灯”、万源和宣汉等地的“薅草锣鼓”等表演艺术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近日,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认真评选,达州市申报的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巴渠童谣、翻山铰子、安仁板凳龙、巴山石工号子、巴山背二歌、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大竹竹唢呐及制作工艺、东柳醪糟酿造工艺、三汇彩亭会、渠县耍锣鼓、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渠县呷酒酿造工艺、开江拗棒、开江巴山石工号子、薅秧等17个项目被确定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民俗节日,全国罕见。重阳登高的习俗,自古沿袭至今,遍及全国。唯有达城,偏在正月初九这天倾城出动。据传,元和十四(819)年正月初九,被贬通州的大唐诗人元稹离开通州时,百姓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这一民俗。此后,每逢正月初九, 达城人倾巢出动,登高壮观,思古述怀,历千载而不衰,经沧桑而尤盛,当属川东北仅有,实为全中国罕见。2006年,达州市人大常委会顺乎民意,作出建立“元九登高节”的决定,将每年正月初九确定为“元九登高节”,使这一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独特民间习俗得以固定化。2007年首届达州元九登高节隆重举办,10万市民勇攀高峰,赛诗会等各种文体活动异彩纷呈,盛况空前。全省独一无二的三汇彩亭会。渠县三汇彩亭会相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举办时间是每年阴历三月十八。三汇彩亭的民间艺术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近年来,三汇彩亭会融入了新的内容,使彩亭会更加增辉添彩。因此,每逢办会日子,不少群众远道赴会,把整个三汇镇变成了人山人海。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举办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特邀三汇彩亭赴蓉进行了公演。
巴渠名镇,淳厚古朴。山区交通不便、欠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达州大山里的古镇,保持了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原汁原味。其民风之淳厚,其风情之古朴,使人流连忘返。石桥古镇除红军文化外,还完好地保留着被世俗的烟火气浸润得斑驳、残破,于是愈显其真实、厚重的民间古建筑和别处绝难寻觅的手工业生产作坊。有川东特有的吊木结构民居;还有前面提到的那四座牌坊,仅仅其建筑艺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护价值。清河古镇中的西式建筑群堪称一绝。看过电视剧《哈(傻)儿师长》的人,都对其男主角”范哈(傻)儿“印象颇深。位于大竹县境内的清河古镇,就是”哈(傻)儿师长"原型范绍增将军故里。古镇老街古建筑群在明末清初形成规模,1931年被范绍增出资修建成中西合壁式建筑群,颇为壮观。这是四川省以及周围省、市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一处中西合壁式古建筑群,其声名已远扬国内。三汇古镇依山傍水,盘踞在三江交汇处的一个硕大的磐石之上(当地人称“石磐”)。自古是川东重镇,现为四川三大古镇之一。镇辖三岸,山环水绕,街市沿山而建,街道蜿蜒曲折,街面跌宕起伏。街内小巷幽深,院落相连,街房多雕楼画栋,镂龙刻凤,古风古韵。于山顶鸟瞰,房屋接踵摩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仿佛大都市重庆的微缩景观,故有“小山城”之称。
巴渠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缤纷灿烂,本文无法一一道来。这只能是一个缩影,一个大纲,没有穷尽其渊源、细究其细节,就算是一个开头吧。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有幸听到达州一位年轻的市长曾这样说过,达州文化既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在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达州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鲜明达州特色的三大文化品牌。一是打造以达州元九登高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二是打造以川陕红军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三是打造以巴人文化为代表的巴渠历史文化品牌。如此,有哺育文化强市的厚重母体——巴渠文化,达州“文化强市”不是一句空话!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王文洪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
厚重文化轻松体验11月16日下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和涉外旅游专业12级本科班在帅军霞老师的带领下在许昌市博物馆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同学们既深刻学习了以......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运用例子或事例,以生动形象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想要写一篇出色的......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成长的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那么怎样写一份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其......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一个项目、一次经历、一本书籍或一段时间的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把握经验和教训。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可以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学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