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谢彩冬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该理论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将尝试把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是60年代到70年代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至关重要。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这篇作文我们做过的呀,怎么写的时候就写成这样或者这种类型的题目明明讲过,可是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依据建构主义分析,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某篇课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错误百出,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应该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促使学生发挥其能动性,主动建构知识,课堂教学就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教师能够教语文,好的教师不是在教语文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语文。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课文的内容解释清楚,中心思想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语文,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语文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在进行文本阅读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这和本身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知识贮备甚至性格特点等都有着一系列的联系。语文教学除了重视工具性,我觉得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见解才会真正领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但作为学生,他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没有深入到文本或者他一时无法体会。我们不要求每节课都把学生的感悟拔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深度,但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恰当的点拨,让学生去体会世界的真善美,让他用自己的心去了解和感觉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教师也可以说是学生独特感受的引领者和分享者,当学生在课堂中在学习后,有了一点想法、一点感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之处。
3、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语文教学应当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产生亲切感。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应“主导—主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正确的教育思想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能忽视。
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因为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而无需掌握。可见,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完成“意义建构”是不适当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意义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3、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法。
人类的认识从实践开始,而学生的学习则未必如此。他们可以从实践,从学习直接经验开始,但往往更多的是学习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应对学习间接经验的接受学习及抽象的训练作科学的分析,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教法,做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现象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现象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高校武术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帮助......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简介:一,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