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魏氏大合谱必须解决的十一个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世界的约束数字简谱”。
论编纂世界魏氏总谱亟待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在第四届世界魏氏宗亲会上的发言 魏成刚(2007年10月27日)
各位宗亲:
大家好!我是来自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枣庄的魏成刚。能受到大会秘书处的邀请前来参加第四次世界魏氏宗亲大会,是我此生的一大荣幸!这次宗亲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来自海内外的魏氏宗亲举行这么一场盛会相当不易。组委会的魏永刚和魏炳皇秘书长等海内外宗亲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我觉得,我们不能光图热闹,必须抓住机遇,建立起组织系统,形成一种共识,畅通联系渠道,交流谱籍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为今后的魏氏宗亲大合谱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20年,研究魏氏宗谱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是从1998年开始研究魏氏宗谱的。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魏网上众族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炳皇秘书长及晋州市魏征研究会有关魏征家谱的成果,使我眼界大开,豁然开朗,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众多宗长们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来本人从事宗谱合并工作的实践,我受本次大会组委会魏永刚和魏炳皇的委托,借机汇报一下我的一些浅薄认识。我认为,在实现世界魏氏大合谱之前,我们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一世祖应当是谁?多少年繁衍一世人?一世祖是哪年出生、距今有多少年了?魏氏前沿应当到了多少世了?目前共同在世的一般是几代人?没有历史资料可查的支系如何续谱?等等。这些难题不解决,编纂†世界魏氏宗谱‡就是一个空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3个问题:
一、魏姓一世祖应当是谁?
现在,一些有关魏氏起源的文字资料把魏氏一世祖定为‚毕万‛。例如世界魏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魏炳皇編著的†大唐名相先祖魏徵公之家譜‡、中国魏征学会和河北省晋州市魏征研究会编纂的†中华魏征家族史载历代名人和一百三十八世系概况简述‡以及江苏沛县魏以伦编著的†魏氏源流‡里面,都把毕万定为魏氏一世祖,把没有事迹记载、尚有争议的‚芒季‛定为二世祖,把魏犨定为三世祖。我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把魏武子(犨)定为魏氏一世祖更加合理。理由有二:
第一,魏氏一世祖应当从第一位以魏为姓的即叫作魏**的开始。从本人目前所查阅的结果看:魏犨即魏武子是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姓魏的人。
目前所查到的历史上第一位叫魏**的史料有4处:
1、文字记载最早的是战国初年(公元前403--386),鲁国人所作的†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第六自然段里面记载:‚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2、†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第五自然段:‚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人也。且曰:‘献状。’令无人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焫(ruo火烧)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包扎好伤口),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跃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3、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第十四‡里面道:
‚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诸子事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4、唐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道:
‚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我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
综上所述,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以魏姓作名字的人无疑应是魏犨,即魏武子,而不是毕万。虽然毕万是魏氏的祖先,但毕万并没有改名为魏万,不应当算作魏氏一世祖。如果他算一世,那么他的父亲、祖父算几世?照此推理,毕公高甚至周文王姬昌是否也都应改名为‚魏公高‛和‚魏昌‛?所以,魏犨作为一世祖更加合理。魏以伦在†魏氏源流‡里面把‚毕万‛的名字改为‚魏万‛,把‚芒季‛的名字改为‚魏芒季‛,显然是作者强加给这两位祖先的名字。
第二,把魏犨定为一世祖,可以回避芒季问题的困扰。查阅战国时期的†左传‡、†国语‡,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世本‡和当代徐玉清的†百家姓.魏氏‡,均未查到‚魏万‛和‚魏芒季‛的记载,只有‚毕万‛和‚芒季‛,而且,尚未发现有关‚芒季‛的任何事迹记载,不能不令人怀疑‚芒季‛属于莫须有的一代。即使历史上确有其人,也不能排除他是魏犨的兄弟的可能性。芒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如果把毕万定为一世祖,芒季的问题就无法回避,魏犨以下的人就不好确定是几世人了。然而,芒季的真实性问题目前又无法考证。这就使我们魏氏的世口确定工作陷入了困境。如果把魏犨定为一世祖,就能回避芒季问题的困扰。不论芒季与魏犨是什么关系,都不会妨碍魏犨以下的族人世口的排定。
因此,我与临沂的魏全庭都主张,魏氏的一世祖应当是魏犨。而不应当是毕万。正确与否,请各位宗亲审议裁决。
二、关于魏犨是毕万之子,还是之孙? 关于魏氏的世系,尚存在许多疑问。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称:魏犨是毕万之子。但后世所引†世本‡中记载:毕万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后学多认为武仲州就是魏 犨。其实,这分明也是一种猜测。现代的史学家也大多跟着人云亦云。真实情况虽然已经很渺茫了,但笔者认为:魏犨只可能是毕万之子,而绝非其孙。
我们来计算一下他们之间的年龄关系,就能看出问题。毕万在前661年还是一员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其时最多也就40岁左右,毕万的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前后,与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97年生)年龄相仿。而公元前655年初,也即仅仅六年(其实只有五年多一点)之后,魏犨就跟随公子重耳流亡,能跟随一位40多岁的人流亡,其年龄至少也得在20岁以上。如果魏犨是毕万之孙,也就是说,毕万20多岁就有了孙子了!这怎么可能?40多岁的毕万根本不可能有20岁以上这么大的孙子。因此,个人还是倾向于†史记‡的观点,即魏犨应是毕万之子。
三、关于一世祖魏犨的出生时间
文字上没有记载魏犨出生的准确时间,但我们可以用旁证来推算。比如魏犨的出生时间,就可以用晋文公重耳的出生时间来确定。因为,重耳年龄比毕万也小不了几岁,大约是同年代人。这样,魏犨与重耳就不会是同龄人了。他们的年龄应当相差20多岁才对。因宫庭争权,重耳被迫流亡,魏犨又同重耳流亡异乡十九年。重耳的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97年,至今应当在2700余年。所以,魏犨的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前680年,至今也应当有2680多年。炳皇秘书长参考†史记‡推算的毕万的出生年代为元前621年应当是错误的。因为,武子在公元前654年就随同重耳流亡了,说武子的前辈毕万生于33年后的公元前621年,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四、关于信陵君魏无忌的世口
按照†史记‡、†通志氏族略‡载,毕万的后代以国为姓,改姓魏,在魏国被秦所灭之前,魏氏已经有了9位晋国大夫、2位侯、7位王。最后一位王假是魏犨的第18世孙。
从武子开始的次序是:
1、犨(约公元前680--?);
2、悼子、锜(其后改姓吕)、颗(其后改姓令狐)
3、绛(?--前552)
4、羸
5、取
6、曼多
8、驹
9、祺
10、斯
11、击
12、莹
13、赫
14、嗣
15、遫
616、圉(长)、无忌(次)
17、增(长)、经(次)、纶
(三)18、假
19、咎、犳
魏无忌应当是毕万第十七世、魏犨第十六世孙。
五、关于巨鹿魏氏始祖魏歆的世口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生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修长,侍中……‛
即
18、无知
19、均(长)、城(次)20、恢
21、(长子伯纶)、彦(叔纶)
22、歆(叔纶之子,巨鹿魏氏始祖)
如果魏无知是无忌的孙子,无知就应当是魏犨第18世孙,魏歆就应当是魏犨第22世孙。
六、关于魏征的世口
1、从生年推算:魏犨的生年是公元前680年,魏征的生年是公元580年出生,二者相差1260多岁,按照30年一世人计算,应当繁衍了42代人,算上一世魏犨,魏征应当是魏犨第43世孙(毕万第45世)。
此观点得到了炳皇、全庭等人的强烈支持和肯定。炳皇秘书长研究的结果是魏征是45世,如果去掉毕万和芒季这二世,魏征就是43世了。我、全庭和炳皇三人分别独立研究的结果竟然惊人地一致。这说明我们的推算方法和理论依据是正确的。
2、据†玉融魏氏遷省族谱‡:魏无知生魏城,魏城的24代孙就是唐朝郑国公魏徵。由此可見:魏城和魏均都是魏无知之子,魏城是魏徵的祖宗,魏均是魏歆的祖宗;而魏无知及其祖上才是魏徵和魏歆的同一祖先。如果魏征是魏城的24世孙,也就是魏无知的25世孙,而无知是魏犨第18世孙,所以,魏征应当是魏犨第43世孙。
七、关于多少年传一世人
孔子出生至今已经约2550余年,到达83世,不算孔子本人这一世,共繁衍了82世,平均31年繁衍一世人。魏氏从魏犨(前680)开始到魏假(前227),共453年繁衍了17代人,平均27年繁衍一世人。据山东滕阳魏氏宗谱的完整记载,从宋末至今的840年的时间,繁衍了28代人,也是平均31年繁衍一世。汉代前后的2700年统算起来,平均大约30年繁衍一世人。中国人各姓氏都有规定,即族谱要30年一修。就是说,一世人要修一次。炳皇秘书长的30年一世,应当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八、魏氏前沿应当到达多少世?
按30年一世计算,近2700年的时间,目前应当至少繁衍89--90世,前沿应当到达90--91世。
九、关于世界魏氏宗親總會秘書長魏炳皇編著的《大唐名相先祖魏徵公之家譜》、中国魏征学会和河北省晋州市魏征研究会编纂的《中华魏征家族史载历代名人和一百三十八世系概况简述》的4处错误:
1、关于魏氏世口问题的错误
中国魏征学会和河北省晋州市魏征研究会编纂的†中华魏征家族史载历代名人和一百三十八世系概况简述‡载:‚从魏氏以前第一血缘世祖轩辕黄帝开始(公元前2697年),经第二十世祖毕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之相,封于毕地)裔孙毕万(公元661年,任晋国大夫,受封于魏地)为魏姓第一始祖,至魏氏巨鹿堂先祖魏歆及魏钊、魏彦、魏长贤、魏征至今,跨度四千六百余年,一百三十八世(以魏征为界,前七十四世,后六十四世)的†魏征家族世系表‡,可以为海内外魏征后裔认祖归宗,编纂家谱、族谱,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依据,并为†中华魏氏宗族总谱‡的编纂和出版,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认为这个结论存在严重错误。周武王继位时间是公元前1122年,其第十五子毕公的生年也大致是这个时间。从公元前2697到前1122是1575年,按照30年一世,毕公也应当是黄帝的54世孙。如果说毕公是黄帝的20世孙,这里至少少了34代人!如果是20世,那么就等于79年传一世,显然是不可能的!毕万大约生于公元前680--690年,应当是毕公的第15世孙。毕万之后到目前又传91代,所以,从黄帝算起,魏氏的前沿应当到达160世,绝非138世!
2、关于魏犨与魏绛关系问题的错误
†魏徵公之家譜‡载:第三世祖魏犫公謚武子„妣孫氏‟三子長顆次絳三錡。從晉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公返國、犫舉戎右。重耳立為晉文公,武子封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徒治霍,生魏絳。
※第四世祖魏絳公謚庄子„妣鄭氏‟生一子贏。事晉悼公,徒至安邑。
上述的世口排列明显有误。是武子生悼子,悼子迁往霍,是悼子生绛,而非犨生绛!上述两个谱显然是把悼子给忽略了,少了一世。首先,从年龄上分析也不对。如果魏犨生于前680年前后,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654—621年。资料记载,魏绛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公元前572至559年。他们2人的主要活动时期相差了70—80年。如果绛是犨的儿子,等于父亲从政70年后,儿子才从政。显然,这不符合逻辑。如果绛是犨的孙子,子孙相差70年才符合情理。所以,我认为魏绛是魏犨的孙子,而不是儿子。这个结论也是†史记‡中的观点。
其次,从以下资料分析也不对。魏绛、魏颉、魏相是同一时期从政被晋悼公重用的,应当是同一代人。
第一,†大魏渊源‡中记载:
‚第三卷 历史名人 04 春秋徙居于霍晋大夫犨长子—魏悼子 魏悼子(前?-前?)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氏最早出人头地的先人魏武子犨长子。魏之先世毕万以军功封于魏(今芮城县境内),是魏悼子徙居于霍(今霍州市境内),前562年,魏昭子始居安邑,即今禹王城。到战国时,魏惠王31年(前339年)才迁居大梁,其间安邑作为魏都共计223年。
第三卷 历史名人 05 春秋时名彪青史的晋国大将军——魏颗魏颗(前?~前?)魏武子犨第三子,为人明礼敦厚,晋将军,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公元前594年,晋将魏颗领兵对驻于辅氏的秦军发起攻击,大败敌军,俘获秦大力士杜回。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赏做封邑。故魏颗成了令狐姓的得姓始祖,魏与令狐一脉相连。以邑为氏而姓的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二,†中国军事史稿第二编 春秋战国编‡晋‚三分四军‛与楚争郑之战记载:‚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 年),晋大夫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迎立周子,即晋悼公。悼公是位贤君,即位后为恢复晋国霸权,在内政、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调整政府各部门的长官,任用魏相、士鲂(fáng,音房)、魏颉、赵武为卿,任用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命士渥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弁纠御戎,荀宾为右,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
第三,†国学论坛‡魏世家中记载:‚魏武子有三子。长子悼子,徙于霍,不显。次子魏锜封于吕、厨,所以又称吕锜、厨武子。三子魏颗,封于令狐。魏武子的3个儿子都没有做到卿的位子。但是他们也都为晋国立下了一些功劳,所以后来晋悼公起用旧族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有2个做了卿,魏相(魏锜子)、魏颉(魏颗子)),还有一个魏绛(魏悼子子)做了中军司马。‛
诸多证据表明:魏犨生有三子,长子是魏悼子,次子是魏锜(厨武子),三子是魏颗。悼子生绛(魏庄子,公元前?--552年);锜生相(改姓吕,吕相、吕宣子,公元前?--573年);颗生颉(改姓令狐,令狐文子,公元前?--570年)。从他们从政及去逝的时间上看,仅相差20年,应当是同一代人,都是魏犨的孙子。
3、关于 魏万通与魏桂父子俩同一世口的错误。†魏氏公譜‡载:第廿世祖朝綱公、字鼎泰為中書令妣馮氏、馬氏生二子,長萬通、次萬達。第廿一世祖萬通公﹝謚法宣﹞妣陳氏生二子長柱、次桂。第廿一世叔祖諱桂公字﹝無知﹞乃鼎鼎大名西漢舉薦陳平予漢高祖劉邦,後授封高良侯也!这里,出现了父子两代人同为毕万21世的错误。
4、关于孔子后裔的前沿世口的错误
魏炳皇秘书长在†魏徵公之家譜‡介绍道:‚孔子奉祀官至公元二○○六年二月十九日第八十世孔子奉祀官於台灣誕生,‛据查孔氏宗亲网的最新资料,孔子后裔在中国大陆已经到了83世‚念‛,在韩国已经到了90世。魏炳皇秘书长所说孔子后裔只有80世是过了时的。
十、魏征的祖先到底是谁?
有两个资料表明:魏征不是巨鹿堂魏歆的直系后裔:
一是魏炳皇秘书长所编†魏征公之家谱‡表明:魏征是魏无知的哥哥魏柱的后裔,魏柱和魏无知是魏圉的后裔。魏无忌和魏无知都不是魏征的祖先。†魏征公之家谱‡这样记载:‚十八世祖魏安釐王魏圉諱安釐生三子長增、次經、三綸,在位卅四年。長子增公即位景愍王在位十五年,生子王假,秦滅國亡子孫投奔鉅鹿淪為庶民。※十九世祖魏綸公妣羅、馮氏生二子長朝綱、次朝紀。
※廿世祖朝綱公字鼎泰為中書令妣馮、馬氏生二子長萬通、次萬達。※廿一世祖諱萬通公謚法宣妣陳氏生二子長柱、次桂﹝無知公西漢高祖封高良侯﹞。
※廿二世祖諱柱公 ﹝無知公高良侯之親兄長﹞„妣劉氏‟生三子長錦秀次錦成三錦章。
※廿三世祖諱錦秀公„妣陳氏‟生三子長凍次梁三尚。‛
即:
16、圉(无忌之兄)
17、增(长)、经(次)、纶
(三)18、朝纲(魏纶长子),朝纪(魏纶次子)
19、万通(朝纲长子)、万达(朝刚次子)
20、柱(万通长子,魏征的祖先)、桂(万通次子,魏无知)。二是河北館陶王哲遠所著†魏徵公世系淵源新考‡表明:魏无知是魏征的祖先。魏征是魏珉的后裔;魏珉是魏汉的后裔;魏汉是魏城的曾孙,魏城是魏无知的次子(长子是魏均即魏歆的曾祖父)。魏征是魏无知的第25世孙。†魏徵公世系淵源新考‡记载‚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魏書‧列傳九二‧魏收自序‡記載: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之子。魏公子無忌之孫魏無知,漢初“公元前二○六年”被封為高梁侯。魏無知之子是魏均。魏均的曾孫魏歆,漢成帝時“公元前卅四年--公元前七年”為鉅鹿太守,初居下曲陽“今屬河北省晉州市”。據†玉融魏氏遷省族譜‡記載:魏無知生魏城,魏城的廿四世孫就是唐朝鄭國公魏徵。由此可見:魏城和魏均都是魏無知之子,魏城是魏徵的祖宗,魏均是魏歆的祖宗;而魏無知及其祖上才是魏徵和魏歆的同一祖先。
上述资料有相互矛盾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如果上述资料正确,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惊人的结论:
1、魏无知不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孙子。因为,魏无知是安厘王魏圉(魏无忌之兄,)第五世孙(玄孙),也就是魏无忌的旁系玄孙而非直系,更不是无忌的孙子。
2、魏无知是巨鹿魏氏、任城魏氏和馆陶魏氏的同一个祖先,而信陵君魏无忌与巨鹿堂和任城堂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安厘王魏圉的第五世孙是魏无知,魏无知第五世孙是巨鹿的魏歆和任城的魏汉。巨鹿魏歆和任城魏汉都是魏圉第九世孙,而不是魏无忌的嫡系子孙,魏无忌就与巨鹿没有什么关系了。
3、魏征也与巨鹿魏氏和任城魏氏无关。因为,按照魏炳皇秘书长所编†魏徵公之家譜‡记载,魏征就是魏无知的哥哥魏柱的第24世孙,而不是高梁侯魏无知(桂)的后裔了。既然连无知的后裔都不是,那就更不是巨鹿堂魏歆的后裔,也不是任城堂魏汉的后裔了。又因为馆陶魏氏祖先魏珉又是魏汉的后裔,所以,魏征也不是馆陶魏珉的后裔。如果记载正确,那么,关于‚魏征是魏歆(巨鹿堂)的后裔‛,是‚魏汉(任城堂)的后裔‛,还是魏珉(馆陶)的后裔的争论就变得毫无意义。否则,就是†魏徵公之家譜‡和†魏徵公世系淵源新考‡出现了严重错误。二者必有其一。到底哪个结论正确,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进一步作周密考证,深入研究,绝不能浅尝辄止、草率下结论,防止以讹传讹、误导子孙后代。如果我们草率从事,我们这一代人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宗亲大聚会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十一、同时在世的人一般都有几代?
本人考证了孙、王、朱、魏等几个家族的谱系,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同时活在世上的,一般7--8代人。如果超过了8代人,就说明世口排定存在一定的问题。
十二、要防止道听途说、牵强附会的现象。
除江苏沛县魏以伦在†魏氏源流‡中自称沛地魏氏是魏冉后裔之外,几乎所有其他魏氏族人都自称是魏征的后裔。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可靠。
中国人都喜欢攀高枝,即都想找一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宗。朱元璋皇帝也曾经想认朱熹作祖宗。其实,他并非朱熹的后裔。连明朝皇帝朱元璋都不例外。所以,各姓修谱时,都牵强附会地硬往历史名人上靠,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祖宗,反正是一个姓,认个祖宗也没有大错。这样的族谱中对历史的考证结果,基本上不可靠。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的魏氏宗亲,都在争魏征老祖。到底谁真谁假?必须认真分析其证据,不能以讹传讹,给子孙后代造成困惑。必须警惕和防止以人多势众压人,强词夺理,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甚至任意篡改家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十三、资料不全的宗亲会世口如何对接?
合谱并谱的关键环节就是世口的对接。确定了一世祖先,确定了平均30年繁衍一世人,确定了前沿世口不低于90世,再确定目前同时在世的一般是7—8代人,这就有了计算世口的基础。如果知道那个分支的祖先的生年,就可以采用正推的方法,推算出前沿应当到达的世口,看看最前沿的是否是90或者91世。如果不知道祖先的生年,也可以假定本支系的前沿为90世,按照30年一世,往前倒推。再看看是否同时在世的人是否是7-8世?如果能吻合起来,就完全可以认为这个对接是正确的,是可以相信的。这样的推算误差最大不会超过一代人。本人曾经于1999年在鲁、苏交界地区6个支系的魏氏合谱工作中进行了推算尝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例如,†滕阳魏氏家谱‡记载:‚乾方祖茔,始祖兆也,魏征之后裔,宋人,属七公。‛七公祖至今又繁衍了28代人,前沿到了七公魏兆第29世。据七公祖的三个儿子随元世祖南征的时间推算,七公祖的生年大约是1160年,距魏犨的生年公元前680年,是1840年,按30年传一世从前往后推算,应当传61.3世,加上魏犨的一世,滕阳七公兆祖应当是魏犨第62世孙。从距公元1160年到2000年是840年,40除以30等于28。即从七公兆祖到2000年应当再传28世。这正好与现实情况完全吻合。所以,我们就把魏兆祖定为魏犨第63世孙,前沿已经到达魏犨第91世孙。我本人是魏兆第25世,在我以上,尚有三代人,下面还有4代人,减去魏兆自己所占的一世,我本人应当是魏犨第87世孙。
滕阳,即古滕国之南、薛河之北,任城境内,今山东微山县以北、滕州市张汪镇前掌大村,现有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魏征墓和建于唐代的魏征庙遗址。虽然,滕阳谱中记载七公兆祖是魏征后裔,但也不排除是任城魏氏其他人的后裔的可能。不论是不是魏征后裔,都不妨碍本人是魏犨的87世孙。再如江苏邳州睢宁望山魏氏家谱记载:‚先祖魏士忠,元末武进士,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睢宁,在望山定居。‛又传21世。据此,我们推断,魏士忠的生年大约是公元1370年左右,距公元前680年,是2040年,除以30,等于68.3,加上魏犨的一世,魏士忠应当是魏犨第70世孙。其后人依此往后推算,前沿也已经到达91世。在滕阳谱与睢宁谱合并时,相当顺茬。并完的世口,与历史形成的称呼完全一致。用此法,还顺利实现了枣庄魏氏家谱与临沂支系、江苏沛县支系的合并。临沂的苍山、江苏的沛县、枣庄的峄县等地存在的100多年争执不下的世口分歧问题一举得到顺利解决。
今天借机向各位宗长汇报这种计算方法,旨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魏氏家谱的大合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哪个堂的,不论是巨鹿魏歆之后,任城魏汉(与魏歆同属魏无知之玄孙)之后,还是馆陶魏珉之后,不论是否是魏征的后裔,反正我们都是魏姓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魏犨,只要有了科学的计算方法,我们就不难算清楚我们每人所对应的世口,有了大家共同认可的世口,我们就能形成统一的《世界魏氏族谱》。
以上是成刚的拙见。因才疏学浅,恐有许多谬误之处,请众族人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宗亲!
中华丘氏大宗谱兴国分谱序邱冠瑛日月穿梭,寒暑轮替,蔚蓝色的地球,生机盎然。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在形态各异的无数生命中,人类从远古走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走出浑沌,走过洪荒,发......
中华姓氏论坛之世界魏氏宗亲大会世界魏氏宗親總會的成立暨現況承先啓後,繼往開來,是人類延續的歷史責任,中華民族豪稱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其有講倫理,重血緣的民族思想特性,構成......
中华姓氏论坛之世界魏氏宗亲大会大事記世界魏氏親總會會務大事記秘書處——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至民國九十年十一月——一、整修先祖大唐名相魏徵公陵墓:民國八十六年十一......
在中华单氏全国通谱工作会议第二次会议暨中华单氏忠孝堂合谱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华單氏全国通谱工作会议第二次会议暨中华單氏忠孝堂合谱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时间:(2016-01-18 12:29:17) 原文作者:巨野世廷2016.1.18于單县 在中华單氏全国通谱工作会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