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青海高原一株柳原文”。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喻理于物(借物喻理)的散文,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文章始终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一句构架全文。而全文结构紧密,多处词句存在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切割、重组、勾连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学情分析:
柳树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并不陌生,之前也学过一些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顽强的文章,但学生对于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并没有接触过。而对于青海高原的环境特点学生也比较陌生,仅凭文字资料学生的感觉还是比较模糊的。
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特点,体会作者见到柳树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难点:感受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特点。教学准备:PPT课件 预习作业:
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划一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查一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写一写:记下你最得意的学习成果 ●容易读错的字词
字词与读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写错的字词
我来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以识记的字词
我来记一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以理解的词语
词语: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标一标:标出课文的序号
2.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一想: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三、品读感悟我先行
查一查:关于青藏高原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走进高原,感受环境之恶劣
1.图片展示。这是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板书:柳 预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引入新课。现代作家陈忠实也写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完整题目。3.解读课题。从课题看,课文向我们介绍的这株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青海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谁对它有所了解?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山脉绵亘,气势磅礴。)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古诗,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世界。青海高原的环境特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缩短文本和学生认识上的距离,让学生课前有所搜集,为新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1.课文中就有一些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词语: 广袤无垠的原野 青石嶙峋的山峰
suì
zhì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简洁而开阔 悲壮和苍凉
(1)读出画面,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谁来试一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
“广袤无垠”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嶙峋”(出示图片),山石突兀高耸的样子就是青石嶙峋。
“深邃”词典上解释为幽深。在这里形容天空,说明什么?(高远,没有任何飞鸟,一片死寂。)
(2)读了这些词语后,你能任选其中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有关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再加以图片展示,让孩子从视觉上感受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为下文理解柳树生长的艰难做好铺垫。】
2.出示第二组词语:
锻铸 虐杀 摧毁 吟诵 抑制不住 艰苦卓绝 韧劲 萌发 一茬一茬 畏怯(1)正音
①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②学生提醒后,多种形式朗读读准这些词语。(2)辨形
①字音都读准了,咱们仔细看看这些红色的字,这是需要我们这节课学会书写的。通过课前学习,你认为哪个字特容易写错?
②预设:
“虐”:学生交流识记方法,教师范写。(虎字头,站得稳,竖撇直直长又长,下面是个倒山字,一横长长又稳当。)
③“摧”还有一个形近字呢,我们也来辨一辨吧。出示:摧 催 在平时的使用中,你怎么区分呢? 出示义项: 摧:折断; 破坏 催:使赶快行动 我们快来练一练吧!出示:
()促()毁()生()垮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这部分的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学习,当学生学有困难的时候,教师适当地介入。】
三、初读课文,顺清课文脉络。
(一)顺读课文,理解词语。
学会了生字新词,就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要真正走进课文,就首先得把课文读顺、读通。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板书:平常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又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板书:神奇(1)相机理解:望而生畏
出示“畏”的义项:恐惧,害怕。那“望而生畏”的意思是什么?(看见了就害怕)
(2)课文中还有一个有“畏”的词语——畏怯,它是什么意思呢?(3)教师小结方法:看来由一个词语联系到另一个词语,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3.指名读课文3、4、5自然段,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4.指名读课文6、7自然段,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相机理解词语:
“一茬一茬”换一个词语就是什么?(一批又一批)小结方法:有时换一个词就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虐杀”的意思残酷杀害,文中是谁虐杀谁呢? 5.指名读课文8、9自然段,(1)这个句子比较长,读得时候可以根据停顿来读,谁来试一试? 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的理解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为孩子的理解降低了难度。本环节中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给孩子授之以渔。】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1.分。
出示:
()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3、4、5)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6、7)
3.第一、二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段,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段段意?(找关键词的方法)
4.你觉得第一、二自然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你来试着概括概括。(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作者感到望而生畏。)
5.咱们概括时要做到准确、简练、通顺,才能概括得更好。课文还剩8、9自然段了,你认为该怎么分呢?试着概括段意。(通过与名贵的灞河柳树相比较,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6.小结方法:概括段意时,可以合并自然段的段意这又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上有障碍的时候,教师适当降低难度,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聚焦柳树,感受形象“神奇”。
(一)抓住矛盾点,激发兴趣。
作者因为看到了这样一株柳,所以在文章开头这么说—— 出示句子: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1.指名读句子。
2.读着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收获?还发现什么问题吗?
预设: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为什么在青海高原上却变得如此神奇?教师板书:?
过渡:那就让我们把特写镜头定格在这株柳树身上吧!
(二)抓住关键点,体会“神奇”。
出示句子: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一段作者直接描写了这株柳树的形象,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去感受文字背后的这株柳树,把你认为能体现柳树神奇的词句画下来,写上感受,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合作要求: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体现柳树神奇的词句画下来,写上感受,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学生自学、交流。
预设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1)说说你的感受。
(2)感知树干之粗、树阴之大。
两合抱粗有多粗?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你说这棵柳树高大吗?
(3)有感情朗读。读出树干之粗、树阴之大。预设2: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你们看到过铁锭吗? 什么样?出示图片帮助理解。铁做的锭,很硬,颜色很暗淡。
(2)树干和树枝这么坚硬,奇怪吗?
(3)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谁来读一读。
预设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交流感受。
(2)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苍绿”,那平时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柳树是什么颜色的呢?
(3)这段话中有一个关键的词语特别值得我们推敲。知道“锻铸”的意思吗?老师特意查了《辞海》,锻,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锤打,改变它的形状和物理性质;铸,是将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凝固成器物。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千锤百炼。再读一读这句话,想想这里的“锻铸”是什么意思?
(4)指名有感情朗读。
3.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出示:这是一株()的柳树。
4.粗壮、坚硬、苍郁、高大的柳树,让我们觉得这株柳树真是神奇!让我们同样怀着敬畏之情,读好第5自然段。
5.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难怪作者要说(引读)——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青海高原这一株柳树的神奇吧!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启发质疑,然后从品读柳树的样子入手,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体会,情景交融,从而领会这棵松树的不一般。】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株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 2.搜集关于边塞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常 神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再现形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这棵青海高原的柳树,感受到了它的高大、粗壮、坚硬、苍郁与神奇,不得不使我们心怀敬畏。
2.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3.引入新课:如此高大粗壮的柳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
【设计意图:教学之道,贵在善导。在回忆松树外形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实现教学过渡的“无痕”。】
二、聚焦“撑立”,细读体会
(一)一读柳树,感受生存环境之恶劣。
1.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交流。
3.看着这幅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预设荒凉贫瘠、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荒凉、死气沉沉„„)
4.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青海高原的荒凉贫瘠呢?学生交流。5.画面欣赏。同学们,你们看——(出示:青海高原的一组图片)(旁白)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一切都显得那么荒凉贫瘠。
6.面对荒凉贫瘠的青海高原,作者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你们学习过哪些悲壮、苍凉的古典边塞诗词。学生交流。(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一首首经典的诗词无不表现出边塞的悲壮和苍凉。
7.所以当在这样荒凉的青海高原看到一株大柳树的时候,作者不由得“哦”了一声,这声“哦”中你听出了什么?
8.思考:从题目看,作者是写柳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环境衬托、烘托,更突出柳树的坚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字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二读柳树,体会生长历程之艰险。
过渡: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片荒凉贫瘠土地上,居然撑立着这样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么生长壮大起来的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
1.出示合作要求:轻声朗读第六、七两个自然段,体会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不易,写写批注,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2.全班交流。
预设1: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收获?(持续的干旱)(2)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青海高原上,干旱有多严重吗?谁能结合课前了解到的资料,来介绍介绍?
(资料介绍: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有时候会持续两个季节不下雨。)
(3)这样的干旱让它的兄弟姐妹毁于一旦,但这株柳树却保存了生命,这真是一个奇迹。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预设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2)谁知道高原上的寒冷有多严重吗?(补充资料:这里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
(3)可见,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多么恶劣啊!柳树就是在这样干旱,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4)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以及柳树创造的奇迹。预设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柳树经受了哪些困难呢?(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柳树经历的不是一般的高原风雪,不是一次的高原风雪,而是——引读(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柳树面对的雷轰电击不是一般的一声炸雷,一道闪电,而是——引读(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铺天盖地意味着什么啊?(无处藏身)
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播放风声、雷电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生想象画面,练习说话)(2)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3)找一找,在这一段文字里面有几个“又”?(四个)从这四个“又”字分明告诉我们什么?
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4)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指名读。
(5)柳树生长的多么不容易啊!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呢? 出示:这是一株()的柳树。
3.是啊!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株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柳树。这就是对 “撑立”的诠释!让我们再次怀着敬畏之情,读好第7自然段。
4.难怪作者要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设计意图:柳树的成长历程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三)三读柳树,对比突出柳树之神奇。
1.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什么?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笔,默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正在怎样地生长着呢?
2.学生交流。3.说话练习:
灞河之柳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行,而高原之柳——
当家乡灞河之柳在斜风细雨中摇摆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高原之柳却要—— 当这平凡的江南之柳满载着历代诗家词人的墨汁和泪水时,高原之柳却在独自与——
如果说,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是()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活道路便是()的。
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4.学习写法: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对比反衬手法,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命力的强大。)
5.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如此艰辛,怪不得作者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设计意图:与家乡的柳树进行比较性地阅读,凸显了青海高原柳树的神奇。】
三、凝聚“伫立”,升华情感。
1.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没有)
出示: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2.齐读句子。
3.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怪不得作者感慨——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5.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设计意图: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地想到一个人——海伦.凯勒,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地想到()。2.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业设计:
小练笔: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那么——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 坚忍不拔 永不言弃 „„ 撑立——伫立
《青海高原一株柳》——乔海霞老师先后两次公开课教案稿《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3、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
大张村小学导学案__年级姓名____科目__备课教师____15、青海高原一株柳(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⒉品读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