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博物馆考察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工艺美术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1年10月27日、11月10日这两天,班级组织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本来我们只决定10月27日下午去参观的,可是没想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内收藏如此丰富,只能让让我们将“古代中国”展草草看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所以经由和老师商量,我们决定11月10日这天再去参观一次。
中国国家博物馆坐落于**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它的外形不同于首都博物馆的充满现代感,而是有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的厚重感来源于其本身磅礴的体量,更来源于博物馆本身的设计造型。现在的国家博物馆是由旧馆扩建、整修而成,新建筑嵌入到老建筑之中,使新老建筑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同时更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是指观众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由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演播室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一区域的建成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业务空间,将更好地用于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作用。
馆内设有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复兴之路、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交流展:启蒙的艺术;临时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其中“古代中国”展让我收获最多!
“古代中国”展位于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展厅,该展览系统的展示了我国从远古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之前课上老师课堂中讲的文物,在看书中有关的图片和投影中所放的照片时,我并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实物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国古代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感受到古人的双手是多么的灵巧,制作出来的艺术品又是多么的巧夺天工、充满着灵气、灵魂。
例如老师课上经常会提到的“人面鱼纹盆”,它整体颜色为红色,在口沿处绘有间断的黑彩带,它的内壁上以用黑色画有两组对称人面
鱼纹。人面是圆形的,头上有像发髻一样的尖状物和鱼鳍形状装饰,人面前额的右半部涂成黑色,而左半部则画成黑色半弧形。眼睛细长,像是闭着。鼻子挺直,形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和人嘴的外轮廓相互重合,如同人面口内同时衔有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两个耳朵的位置也各有小鱼,形成了一个形象奇特的人和鱼合体,还有两条大鱼像是相互追逐似的在这两个人面中间。整个“人面鱼纹盆”的画面构图极为自由,动感十足,图案也简洁、充满奇幻色彩。而在我今后的设计中也可以借鉴上面的纹样和构图。
通过此次参观,使我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知识,也为我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打开了思路,在今后的设计制作中我会借鉴前人的东西来与我自己的创作相结合,争取让我的作品更有内涵。这次参观使我受益良多,今后有类似的展览我还回去参观的!
博物馆考察报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11年9月22日,班级组织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进行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坐落于北京**西面的长安街延......
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有感2013年4月24日周三下午作为一名XX大学大二学生的我来到了位于**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2014年03月18日(星期二)华民集团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了一次既深刻而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办公室雷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记这周五,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郊游活动去国博。我认为从外面非常的壮观,从里面有非常的有知识文化。国博也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博物馆。在**的东侧,建筑有两种:一......
我眼中的中国史寒假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尽管已经来过不下一次,但是我还是不厌其烦的排队1个多小时,怀着兴奋进入了博物馆内。先看得是古代史部分,从石器时代的“中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