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有标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分子标记技术综述”。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综述
[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它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党和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学界与政策部门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做了研究,提出了很多设想,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段落前空行]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建设新农村。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其总体要求概况为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比以前更为丰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叶兴庆概括得更为全面,他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实现以下“八新”: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二是形成县域经济的新格局。三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应当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对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六是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民风淳朴、健康向上的新农村。七是促进公益事业的新发展。八是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叶兴庆都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我们认为,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和主要思路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王志刚、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叶兴庆等都认为,我们应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还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农民收入的提高从现在来看有两个源泉:一是发展生产,产量高,卖得多,收入就高;二是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就业身份的转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五大机制。首先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投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各种渠道的金融资金。其次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再次,要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要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和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施虹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首先,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做到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税收城乡一体化。其次,稳定农业和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农业劳动力要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主。小城镇的发展要和乡镇企业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最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些专家学者从具体某一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和讯投资理财经理崔晓黎认为:建设新农村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路是“民营放开,储贷分家”。
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韩俊认为,加强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方向,但政府不能替农民做出选择,更不能控制合作组织,否则就异化了。应建立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次,缩小城乡之间社会福利差距。第三,抓住一个大前提和两个基本点。关键性的前提是把深化农村改革和深化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尤其是着力于中央和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县级综合配套改革,更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协调“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的上级层次与基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在此大前提下的两个基本点是:一要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二要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误区和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专家学者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操作层面,要注意避免以下七种误区: 1.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建设,新的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而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支持程度决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王志刚教授认为,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镇建设。由于新村镇建设主要是硬件方面的东西,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效果立竿见影,很多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镇建设,有的甚至贪功冒进。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等这些与农业、农村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工作,由于它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政绩,往往受到忽视或冷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要注意避免这种片面的做法,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或制定考核措施时,也要注意从综合层面进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光庭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建设新乡村,而不是新农村。农村和乡村是有差别的,农村是从事农业的人住的一个居住点,而乡村里面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并不一定以农民为主。他说,农村是城市的母亲,所以在中国不能提出消灭农村的口号。中国应当保存相当大的、多元的居住形式,多元化是人类的需求,也是我们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农村城市化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博士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断章取义的西化风潮推动下,把农村建设看成是简单的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运动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生态文化的运动,将已经流行于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以农村城市化为由扩展到农村。以湮没中华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1律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前段时间,乡村建设简单模仿城市的结果是,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乡村建设败笔。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城市建设高潮中,出现的小城镇建设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西方的结果,使中国城市和城镇建设应有的民族内涵和个性的价值湮没在追求物质表层、外表浮华的潮流中。
上海市农委农业政策高级研究员顾吾浩也指出:城乡一体化不是把所有农村变为城市,把所有农民变为市民。而是根据城乡不同的功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实现城市郊区化,农村城市化,并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样的现代文明。
3.将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同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要,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实施,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有些专家学者指出,现在一些地方领导没有认真领会中央精神,而是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搞新一拨“政绩工程”的机会,不但成立专门“办公室”,还要检查、验收、评比。一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俨然成了“楼房化”、“别墅化”的代名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具体到各地,应当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深入调研,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循序渐进,保证农民群众得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起步,在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中有个良好的开局。必须警惕那种劳民伤财的建设行为,防止把本来的好事办成了坏事。
4.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刀切”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叶兴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如果所选的示范村群众没有积极性,就暂缓实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选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博士指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拥有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力量。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使我们习惯于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模式化处理,造成工作的浮夸和花架子。面对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作的第一件事,不是搞一刀切,搞统一标准。否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会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
5.单一化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孝德博士指出:在小农经济的作用下,许多地方政府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一个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陷入自给自足的建设误区中。有些专家学者提醒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绝不能被理解为单一的农村经济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纽带,把已经严重落后的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农村“三个文明”的齐头并进。关于这一点,其实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传统的解决“三农”问题在内涵上的重要区别。
为避免上述误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黄祖辉[7]认为,为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需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第四,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环境美化结合起来。第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认为,为避免这些认识误区,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有些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如如何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农村战略基础、如何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探讨的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习时报。2.建设新农村:中国式道路该如何走.人民论坛。3.叶兴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日报。
4.高层访谈: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中国发展门户网。
5.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
6.贺雪峰.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博客网。7.黄祖辉.新农村建设需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中国经济时报。8.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北方经济。9.周占华.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经济日报。
10.郑新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深远意义.中国经济时报。......
论文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参考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2 参考文献著录......
--内单位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 -------话号码:_________________ -------代维区域: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部门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于______正式施行。 A、1997年10月1日 B、1998年10月1日 C、199......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汉语拼音标注方法,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怎样标注参考文献一、参考文献写法的误区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大多在文后会列有参考文献(注意一般不宜写成参考书目或参考资料,因为后两者会有过窄或过宽之嫌),但在实际撰写时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