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苏武传》_苏武传节选班固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0:32: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班固《苏武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武传节选班固”。

《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教师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和分析上,体会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人文精神,还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苏武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古今异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充分体会苏武人文精神,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导入新课

【播放《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 1

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在苏武身上,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从文学价值上看,《汉书》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记》、《外戚传》等,但《汉书》不如《史记》的文学成就高。班固不像司马迁那样善于在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常常是单纯的评述事实和人物的言行。

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汉书》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辞藻,尚典雅,语言不及《史记》规范通俗,因而不如《史记》那么容易读懂。所以学习时特别要注意弄懂弄通全文意思准确翻译。

(三)写作背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在汉武帝前期,大战十余次,小战数十次。汉武帝前期,西汉的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匈奴。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法,先后取得了几次大战的胜利。但到了汉武帝后期,匈奴远盾漠北,兵力不足、后备不足,加上指挥失误,匈奴反击几次成功,汉将投降。李陵就是一典型例子,弹尽粮绝,投降。当然,匈奴毕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大大弱于西汉,最终被西汉所灭。

天汉元年(前100年)前后,双方处于冷战状态,互派使者刺探虚实,又经常互扣使者,以观其变。十多年前的战争,在匈奴人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此时每一批出使匈奴者,都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苏武传》即从这里写起。

二、文本结构

朗读(音乐):注意课文中比较生僻的字的音、形、义。注意整理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一)简介苏武生平和受命出使匈奴的情况。

连年征战,双方都有些疲惫。单于先示好,汉有所回应。苏武作为一个和平使者,匈奴是没理由扣押苏武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应该可以顺利地回汉。这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也是一个背景的交代。

(二)写苏武受牵连遭威胁而坚守国格宁死不屈。

1、虞常谋反,败露被俘;

没想到出现了变故。投降匈奴的虞常与匈奴的一个贵族缑王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事前又私会了这次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因他和张胜在汉时就很熟悉,张胜在钱财上予以了帮助,后来事败,这下苏武比受到牵连。匈奴让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审理这桩事。

2、苏武连坐,引刀自刺;

苏武受到牵连,首先第一个举动就是自刺。自刺和后来的求生并不矛盾,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气节。讲气节的人受人尊重,连单于都很敬佩他,朝夕派人问候。

3、面对胁迫,严词斥责;

卫律威逼利诱。威逼“先说“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刀先要刺张胜,张胜马上投降。要刺苏武,苏武不动。鲜明的一个对照。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骂卫律“不顾恩义,叛主背亲”这些都不能改变苏武的志向。苏武宁死不屈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写苏武惨遭幽禁逐放,十九年矢志不变。

4、被幽禁啮雪不屈,逐北海持节牧羊;

一般人很难做到。信念的支撑。我就是不能变节。

5、拒李陵百般诱劝,愿为国肝脑涂地;

李陵的劝说也是有理有据。从理上讲,单于募其义,以礼相待,必以高官厚禄。而你对汉讲义,君主未必讲仁,安危不自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从事实依据上讲,兄弟的死都不应该,而大臣无罪者夷灭数十家等,你讲什么义呢?但苏武坚定君臣、父子之伦理纲常,不为其所动。李陵羞愧难当。

6、闻君崩旦夕号哭,哭数月向南呕血。

忠君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四)汉、匈和亲,苏武有幸归国得赏。

令人感叹啊。以强壮出使,回来须发尽白。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么不容易啊。为什么要这么坚守?

三、古汉语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7、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8、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二)古今异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3、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艺术表现(学生参与)

1、典型的环境,生动的细节,形象栩栩如生。(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细节?)

开篇点明汉与匈奴时战时和、互扣使者的特殊背景。苏武受命出使,单于出尔反尔,以致引发内乱,牵连使节。匈奴使尽威胁利诱、幽禁困厄的手段,企图迫使苏武归降。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攸关个人与国家荣辱生死之际,苏武坚守民族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了不“屈节辱命”,毅然引刀自刺;纵被幽禁放逐,宁可啮雪食鼠食,也决不乞降变节;独处北海十九年之久,艰苦卓绝,依然坚持使节,不改其度;当他闻知帝崩,面向祖国痛哭数月,以致呕血。通过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武忠勇无比的个性特征。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鲜明的个性。(提问:文中运用了那些对比,突出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以张胜贪生请降来衬托苏武的大义凛然;以卫律卖国求荣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以李陵的计较个人恩怨而失志变节来衬托苏武忠君报国甘愿“杀身自效”的壮烈情怀。忠奸善恶,高下美丑,互为比衬,形象更为鲜明,褒贬自寓其中。这种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详略安排合理,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提问:文章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作者的用意何在?)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威逼利诱各种手段都用尽,但都不能打动苏武。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可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言明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另外,作者在对史实的归纳、筛选和剪裁方面,紧扣人物塑造的中心,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 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

五、讨论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

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

苏武的行为贵在坚守,苏武的精神贵在讲究民族气节。这种坚守、这种气节,有着坚强的后盾。一是大国的尊严,二是个人的信仰。我泱泱大国子民,怎肯投降你匈奴小国。当然,不能光从这方面来理解,否则李陵等人为什么会投降呢:苏武行为既是忠君爱国的体现,同时更是自己高贵人格的体现。为了求得心安,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忠诚、讲诚信。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那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是如此?卫律、李陵、张胜等人,他们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无可厚非,现在一切为自己生存的过分考虑自己私欲的大有人在,但从精神层面上看、从大多叔数人的认可方面看,苏武的精神显然是令人称道的。课堂小结

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

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扩展阅读:

《苏 武 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诗: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

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一、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

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导入: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

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苏武传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2012-10-02一、导入新课孔子云:“......

下载班固《苏武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固《苏武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