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超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苏轼的一生是很曲折的,而这艰难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人生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人生态度。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人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生命热情的思想超越。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人生态度
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一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的宽广大气之感,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苏轼便是这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受贬谪,面对这世间一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态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
①
一、苏轼的“超然”表现
(一)苏轼“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生的连续被贬以至于生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二是面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而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入了一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人生,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一般人很难忍受的贬谪生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无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而悲观,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现了苏轼乐观 ① 参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旷达,物我相忘的境界,他的精神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色里,融主观与客观为一体,眼中之所见,便是笔下之所写,更是心中之所爱,自然而然传达出大自然景色的韵味,传达出苏轼物我相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后,他的情怀更加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能看出他对人生、生活的热爱,他以坚定的人生信念超越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他能在一切困苦中总结处世经验、不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人生悲戚和主体生命失落的遭际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张扬自我。他在一切得失进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
苏轼的审美人生是他寻找的客观存在,要说他的审美人生,便要说到他的“野性”自由。我们在阅读苏轼的诗词文时,时常会发现他十分喜爱使用具有“野性”情趣的意象,如野菊、野路、野溪、野云、野人、野鹤、野梅等等,苏轼已经把起“野性”和野趣融入到他的整个生命和生活历程中。他在密州所写的《游庐山,次韵章传道》中说:“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这两句是说十余年的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使我的面貌酷似被套在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备受羁绊,而那放纵在大海里自由自在任性游泳的巨鱼,才是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这两句尖锐的揭示出了苏轼的“野性”与尘世的对立。而这种自由不羁的“野性”,显现出他反污浊尘世和黑暗官场、以及他的任性逍遥、雍容旷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苏轼的这种“野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认识,用豪放乐观的心态建构永恒的人类生活,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种“野性”不仅是苏轼的本性,也是苏轼人性观、艺术观、审美观的突出反映,造就了他的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审美人生和他的仕宦人生是极其对立的,但苏轼却将他的官宦人生给审美化了。苏轼刚刚起步的官宦人生是很顺利的,如《宋史·苏轼传》书云:“仁宗初读轼、辙的制策,退儿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少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诗歌,词文的审美给予了苏轼一世英明,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给苏轼之后的仕途生涯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祸端,他以诗心在官场中生存,尽量将仕途生涯艺术化,但诗词文的 ①②
①
②朱靖华、饶学刚:《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华书店2007年版,第10页。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特性却是对现实的各种纰漏,其中形象所涵纳的思想是无穷无尽的,各种政客的弹劾此起彼伏。但苏轼却并未因此放弃创作,他将文学的审美,带入烦躁的官场,将使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加以结合,从而又达到了他的另一种别样的审美人生。
苏轼在为王晋卿所作的《宝绘堂记》中说“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一些被常人视为微不足道的“物”,苏轼都对它们“寓”以深意,并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苏轼强调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能以主体的地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物,以随遇而安,随缘的立场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遭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②
①苏轼能从生活中找出美与快乐,以开放的审美视野、诗意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界的关系,正如其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③,将他的人生过程看做是寄寓在天地万物中的诗意栖息,这种“寓意于物”的人生态度正是他审美人生的一种体现。
(二)从苏轼的经典作品中看他的“超然”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起源可用他的一首诗概括:“谁言穷巷士,乃窃造化权。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写的就是他自己。他年少时才华横溢,聪颖早慧,与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三人冠盖满京华。从当年苏府的潇洒少年郎,到暮年时的天涯流落客,在这一生的漂泊中,苏轼已经把本心隐于佛、道的豁达与空灵中,他的心灵已超乎尘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真正达到了超然自适。旷达虚静,随遇而安,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坦荡堂正,达到了俗世之人无法超越的高度。
④
1、游于物外———“凡物皆有可观”
若说“超然”,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说到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 ①②
⑤ 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
苏轼:《超然台记》,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③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参见《东坡全集》卷一百一十五。④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三。⑤ 参见《苏轼文集》卷十一。超然”后,便以“超然”名之。苏轼亲自题写“超然台”名。苏轼认为“超然”便是“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正是苏轼的这种“游于物外”的人生态度使他对人生有了真正的领悟和思考,他才能诗中笑对人生,超越一切荣辱、得失和福祸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超然台记》全文都以“乐”字为主线,从虚实两个方面论述出“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思想,“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苏轼是说一切物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不一定是怪奇瑰丽的东西,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便有了“凡物皆有可乐”,物各有所用。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苏轼在这里论述福祸所依的道理是从“游于物外”的对立面“游于物内”再次强调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的道理,莫要局限于事物本身。苏轼移守胶居,虽然很多方面无法与杭州相比,但密州的杞菊却让他身体更加健康,花白的头发也日益反黑,民风淳朴,官民同乐,都给他心灵莫大的安慰,这足以说明苏轼的随遇而安。登上超然台后见景生情,既有功臣建树的仰慕,也有超然物外的怀念,时而还有对不得善终的良将的不平,而这正式表现出作者想要超然物外,却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但超然台的风景却也能让他忘记自己的怀却、仰慕、不平,饮酒欢歌,登台游乐,这些又无疑不是一种“乐”。苏轼正是从行动上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实现了他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2、人生如梦———“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的中秋绝唱千古一绝。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与其弟的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的抑郁惆怅之感明显;但他却没有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沉沦,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忧解患,表达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不知”数句揭示了他“出 ①
① 参见《东坡乐府》卷一。仕”与“入世”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却又高处不胜寒,落在现实,于是月下起舞弄清影,在自然中苦中作乐,立足现实,将入世和出世相结合,以达观的感情去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出苏轼对人间的悲怨、不平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视为一体,对人间的悲欢离合看的各种淡然、洒脱、旷达,齐荣辱,忘得失,超然物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想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最真挚的慰问和祝愿。这首词意境广阔,胸怀乐观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在现实人生中的超越,至今依旧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3、流水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①苏轼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与环境,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便可看出他对自然的喜悦,对人生执着的情怀。而后对人生的感叹:流水都能西流,谁还能说人生再少?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这首词融理入景,将景、情、理三者完美融合,从对山川景物的热爱到探索人生真理,如同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流水能西”“黄鸡休唱”,这是多么从容自信,生性豁达的人生情怀!从中完全能见出苏轼超然洒脱的处世品性。
4、诗意之美———“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生坎坷,然胸襟开阔;虽历经磨难,却悠闲自得;风雨人生中从容不迫;可谓是真正的笑对人生。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同行皆狼狈,唯有苏轼在雨中从容不迫的行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有了一首千古绝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②面对风雨,苏轼悠然自得,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并劝同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也就是说,不论是面对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苏轼能十分自然的在逆境中安然如常,并不为外界所干扰。在拥有 ①② 参见《东坡题跋》卷三。
参见《东坡乐府》卷二。这平静心态时,他的竹杖芒鞋也能从容的走完这一路风雨,而不是肥马疾驰,这一蓑烟雨中他任凭人生,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笑对人生的旷达坦荡之情和他不以世事萦怀的淡然诗意之美。在“一蓑烟雨”之后,春风和斜阳迎面而来,苏轼此刻迎着暖阳,乐观地坚定地向前走,风雨只是暂时的,风雨之后必是阳光。在经历了风雨消受了晴阳之后,苏轼也看开了,不论是风雨还是晴天,这些都是一种人生难免的事情,不要因为风雨突来而悲愁,也不要因为阳光到来而高兴。苏轼的人生进入了诗意,他“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大平常、大自在、大超越的生命境界。苏轼能够在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中写出这么一手内蕴深厚、意境高远的经典性作品,离不开他的通达超然的诗意精神美,正所谓壶中自有天地者也。
5、心安是归处———“渺沧海之一粟”
某一秋夜月明之时,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虽处于政治上的失意,但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美景。苏轼与友人饮酒诵诗,产生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不亦乐乎,哪能看得出是一个政治失意郁郁寡欢的被贬官员。苏轼处于这轻松的风月环境中,身心完全融合于自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渺沧海之一粟”,摆脱政治束缚与困扰,无拘无束的率性使得苏轼胸怀更加开阔,情绪趋于平静,从物我无尽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超脱出来,达到了他独有额超然与旷达。“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从水与月两种物象中体会得盈虚的辩证关系,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变和不变的道理,不用羡慕月之美好、水之无穷,更不用因官场的一时失意而伤悲颓废,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乐观、自信。又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更是苏轼内心达到平静后对人生新的审视,从自然界的纯净中淡化内心深处的物欲与浮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享受人生。
苏轼以生命在著作,他的作品都是他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他的诗词文体 ① 赵定群、文师华:《赵孟頫·前后赤壁赋》,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七页。现了他的一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有对自然天成的感叹,有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有对人生生活的超越。总之,不论是诗诗词抑或是文,苏轼都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作,他的作品中凸显着他所有的人生态度,总结之下便是超然。不论是“凡物皆有可观”、“但愿人长久”、“休将白发唱黄鸡”、“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①“笑劳生一梦”、②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③等等,这些都能看出一个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苏轼。
二、苏轼“超然”人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提到苏轼的家境,我们便第一映像是“三苏”。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俱属“唐宋八大家”。苏轼的祖父苏序年轻时高俊体健,为人豪爽慷慨,曾经骑驴进京城,那份肆意与纯真很是受苏轼赞赏。苏轼的父亲也像他的祖父,生性正直,脾气刚烈,思想独立,而这些都对苏轼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使得苏轼从小就骨子里带着狂放、正直与无畏。
苏轼成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苏轼影响很大。苏轼成长在眉州这个山水秀美的地方,他的母亲对于花鸟树木山水都非常热爱,这也间接的使苏轼喜爱上了这种恬静美好的自然田园,在之后见证了众多宦海**后,心灵上的一种自然的安宁的回归。
(二)仕途起落的影响
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之后却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至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这三次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感到挫败与堕落,反而更使苏轼的人生态度更加旷达与超然。他始终具有自信开朗、乐观旷达的神,尽管遭受到这些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潦倒,也能从容自若、泰然处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时的佛道思想对他起了重要的净化作用。他经常静坐自省,他要摒弃一切私念杂陈,超凡脱俗。他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慢慢学着去体会人生的艺术,去热爱生活,而没有发展成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在这期间,苏轼没有沉溺于痛苦的深渊,而是涉笔成趣,触处生 ①②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参见《东坡乐府笺》。
苏轼:《醉蓬莱》,参见《东坡乐府》卷二。③ 苏轼:《过大庾岭》,参见《苏轼诗集》卷三十八。春。《记承天寺夜游》便是他在静谧的自然美景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在清冷的月景中,自然的融入他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感受自然的熏陶,使心灵归于安宁。
接着又被贬至惠州,惠州的生活反而让苏轼似游鱼得水,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瓜果不断;这在别人眼中的偏僻之地在苏轼眼中却是洞天福祉。百姓对他的热烈欢迎更使他满心欢喜与感动。惠州的民风淳朴,风光秀美,民众的热情好客,让他吟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感叹。这是怎样的一种乐不思蜀啊!
“白头消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一首《纵笔》让苏轼来到儋州。此时真的是居无定所,衣食不继。他深入了接触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与百姓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刻的情感。虽然儋州有极其艰辛的生活,但苏轼不见“颓败之气”、反而传播文明文化,力图和百姓们一起改造当地的落后。这种和百姓一起开心的生活,虽不果腹,却也满足开心。他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的“超然”和他的官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屡次的被迫害被贬谪,始终能随遇而安,从身边的自然人文中找到自己的寄托。
③②
①
(三)儒佛道思想的浸染
苏轼把儒佛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他有儒家的正统,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幻,自此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对于儒家思想,苏轼在家族中耳濡目染,很早就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从小苏轼就习读儒家经典,一直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他在晚年去极荒之地与百姓一起改造穷苦生活,为百姓造福。尽管政治生涯坎坷,但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苏轼,使他为国家为百姓鞠躬尽瘁。苏轼还深受佛教影响,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苏轼在各种困境中解放思想,不拘束在政治的失意中,与自然相溶,无拘无束的生活,率性的思维使得他的心境更加和谐,达到了一种新的心理平衡。苏轼用佛道的思想消解他在政治中 ①②
④ 参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二首》,见于《苏轼诗集》卷四十。③ 参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三。④ 《孟子》之《尽心章句上》,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4页。的厄运,借助佛教思维,对生命和人生全方位思考,净化自己的心灵上的渣滓,使其更澄澈清新,不为外物所累而“超然物外”。
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苏轼对儒佛道三家融会贯通,超然的面对生活,旷达乐观,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辉煌的篇章和超然的思想精神。
苏轼对人生进行了非常透彻的思索,他聚儒道佛思想为一体,对于生命的感悟有着一定的认识。就如林语堂先生描述苏轼的多姿多彩: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的一生说不尽,道不完,家庭的影响,仕途的起落和儒道佛思想使他树立起超然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身上,充满着思想的快乐,心灵的率性,智慧的光芒,其旷达超然的人生哲学更是有着持久的魅力。
现实生活的强烈感触和深刻的体验,促使苏轼的目光超越了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学会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他在逆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镇定的人生态度不得不让我们正视。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很多欲望,金钱、威望或是权利等等,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因为这些种种的欲望而遇到很多挫折,面对众多挫折时,就要超越自我,学会苏轼的“超然”。不失本心,从容面对,乐观向上,要有信念的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去寻找自己的真正人生。
参考文献:[1]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朱靖华、饶学刚,《苏轼词新释辑评》(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7:10-24 [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37-370 ①②
①
② 陶文鹏:《一蓑烟雨任平生》,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4](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5](宋)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美】田浩,《宋代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4-224 [8]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11(1)[9]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论苏轼的超然论苏轼的超然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 (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 (2)身......
论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以苏轼诗词为例庞丽内容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处事原则,他的才华,他的哲学观,尤其令人钦佩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超然论-初三作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9篇超然论-初三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