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与书的小故事”。
1.没有人一开始就喜欢读书的,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也是一肚子的不情愿,每每去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拉着,一边噘着嘴巴,一路踢着小石子去的。当然,上学与读课外书是两个概念。
第一次自己想到去买课外书看,是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得,我开口向奶奶要五块钱,说是要去镇上买书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五块钱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50块,当时5块钱能买两本书,如今50块钱最多也只能买两本书。上小学后,父母外出,我就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奶奶把五块钱交给我,又不放心,怕我弄丢了,于是叫上表哥,让他用自行车载着我去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书。
当时买了2本书,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教科书以外的书。其中一本我记得很清楚,是小学生作文范文集,那是第一本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以至于躺着看、边吃饭边看。另一本是什么书,我却记不真切了。
2.后来为了不再向奶奶要钱买书,就自己攒零花钱,一分一分地积攒。等差不多攒够了5块钱,我又想到镇上买书了。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自己去书店买书,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下过雨的下午,我和几个堂弟一起踩着泥泞的道路,步行20多分钟,才到达心目中的圣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现如今可称为“绘本书”的彩色图画书,是本童话故事合集,我当时就被那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本书后来在我的几个小伙伴之间轮流传阅,小孩子又不懂爱惜书籍,当它再回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然破旧不堪了。
3.小学毕业即将上初中那年的暑假,我偶然在奶奶的一个古旧箱子中发现了一本非常厚的书,书页发黄,没有封皮,前面几页也脱落不知去处,但细看之后就发现,原来每页的左上方都印着书名——《三国演义》,右上方都印着回目。这本书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个地名、人名的下方,必然都画有一根横线。奶奶后来告诉我,这是我二叔上高中时买的,想来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出版物了。
当时苦于长假没有课外书可看的我,如获至宝,立即捧着这本厚厚的书读了起来,马上就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住了。小时候的我非常爱看武打剧,更曾摆“石头阵”、“啤酒盖阵”(这是我儿时独爱的一种游戏,常撒阵成兵,领兵开战,自言自语,玩得不可开交),看了《三国演义》后,顿时不可自拔,甚至还自己动笔写起了类似的古代战争小说。我当时记得很清楚,自己的小说是写在方格子的作业本上,人物名字都是自己起的(那时我就非常喜欢给自己想象的“石头兵”起名字),而且还写了至少两三回,后来当然没能继续写下去,而我的这个未完之作如今也不知所终了。
那是我第一次萌生了写小说的欲望(全拜《三国演义》给我的刺激),但也是唯一的一次。
4.上初中时,发现镇上有一个书摊,书籍可租阅,一次一角钱,可带回家看上两三天。当时没什么零花钱,一顿的伙食就要两三角,为了能租书看,伙食就只好省点了。我发现租书比买书划算多了,后来我就成为这家小书摊的常客,常租回家看的就是《故事大王》《故事会》还有就是一些连环画之类的,那个小书摊也就只有这类书。可我那时最喜欢看的还就是《故事大王》。记得当时为了赶在还书之限前把书看完,我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上初中后我的视力就急剧下降,恐怕与此大有干系。
有个伙伴去县城读的初中,他有次回来跟我说,县城里的中学有图书馆,里面有非常多的书,而且只要办张证,就可以免费借书看。我听后眼红得不得了,觉得我那伙伴仿佛身在天国。
5.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个同学处借来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似懂非懂地读完《红楼梦》,暑假也过去了,要去县城上高中了。《红楼梦》仿佛没啥情节,倒是其中的古诗词令我印象深刻,此外,我觉得自己喜欢薛宝钗更甚林黛玉。那时我看林黛玉,仿佛只见矫情,而薛宝钗则是落落大方、清新自然的。对了,还有史湘云,亦是我喜欢的。
终于到县城读高中了,而且读的正是我那伙伴之前读初中时所在的那所中学。到了学校图书馆之后才发现,里面的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可以说少得可怜,比一个小书店还要少,而且书籍老旧,图书馆开放日期还有限制,一周只几个下午开放。与街上大大小小的书店相比,学校图书馆在我心中的魅力大打折扣,我宁愿选择到书店站着看书。
高中时读的课外书,仿佛都是老师开列的书目,最负盛名的当然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我与书的故事•一种回忆》。如今这本书的许多情节都已忘记,但我还记得保尔与冬妮娅那曾经多么纯真的恋爱,他们后来因为革命分开了,多年之后,他们好像在火车站相遇,彼此相望,却没有说一句话……《钢铁》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革命,不是勇气,而是爱情。此时的我,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
那时我曾暗恋的人,如今她又在哪里呢?
6.到了大学,我才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我才确切感受到何为“置身书海”。而每次进入书库,在浩淼书海之间,我都犯头晕,内心惶惑多于惊喜:这么多书如何读得完?我又该从何读起?
中学时,教室墙上挂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字幅,中学时信以为真,只会勤学苦读,但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在获取知识时遇到了危机:太多的书想看,却又不知路在何方。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就是找不到那根可以“一以贯之”的线,等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终于找到这根线时,大
一、大二就那么匆匆流逝了。
刚进大学时,每次到图书馆借书,都有种“书海压迫症”,每次都是胡乱借几本书回去读。因此,书太多,你又不知作何选择,此时书多就是一种灾难了,文人所谓“书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置身于一座藏书无数的图书馆,你未必感到幸福,更多的恐怕是焦虑。
大学时,虽有图书馆,但手头稍显宽裕,也开始大批买书了。大学校园常有书市,一有书市,我必去光顾,一去光顾,必买回几本。“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读书的速度,这一“恶习”,也是在大学时就养成的。
大学时读书太杂了,其实很多书是浪费时间去读,大浪淘沙,我觉得这些人的著作给我印象最深,他们是:叔本华、李泽厚(尤难忘他的《美学三书》)、周国平、林语堂、顾城、余华、苏童。
7.工作后,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买起数来更是不计成本。因为我觉得,买书是最值得的消费。前几年四处买书,未作统计,近两年开始在网上买书,稍作统计,已花了两千多元。
由于买书日多,而阅读时间日少,因此家中书架之上未曾读完的书也愈来愈多,因此每次见有快递送书上门,家人免不了唠叨几句:买这么多书,又不看,放在那里都成垃圾了。其实他们说的有点道理,书买而不看确实对不起书,但是,买书真是一种难以戒掉的瘾。
见有好书而不买,就犹如看见一个心仪的女子你不去追,错过就错过了,但心中的遗憾却与日倍增。所以,每每看见自己想买的书,必先买而后快,至于阅读,现在不读,并不等于以后不读——我不读,并不等于我儿子不读,哈哈,书籍亦是传家宝嘛。
8.买书的过程就像追求一个女子,有时想想这种愉悦真的有如恋爱,充满了追寻或者邂逅而终于获得的那种快乐;而买到书后,读书的过程犹如和一个女子过日子,读书可以慢慢读,你可以选择今天读这本书,明天读那本书,你可以选择把书带到床上,也可以选择把它带到沙发上……爱书之人检视书架上的书籍,亦有一种巡视后宫万千佳丽的满足感,我看此言非虚。龚自珍说:拥书百城南面王,你看,家藏万书的他,飘飘然已有帝王君临天下之感了。
读书之后,如能写点读后感,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那就犹如做爱而有高潮,大事完美矣!
9.读书最重要的是能够读通,所谓融会贯通,这样才不致于成为只会埋头啃书的书虫。所谓读通的一个表现就是,你知道自己哪些书该读,哪些书根本不值一阅。所以,书是越读越少的,就是说,你会发现,形成自己精神谱系,融入自己血液中的书籍,其实就那么几本。
诗人海子在毅然赴死之时,随身携带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康拉德小说选》以及《孤筏重洋》。这是他诀别之际的内心选择。书海浩淼,但只有少数的几本书,是你的精神源头,是你百读不厌的经典。在需要作出最后抉择的时候,你才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书才是你的最后之书。
10.如果有朝一日出国,只能带走几本书,会是哪几本呢?我也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自己的选择也只有四本书,它们是《老子》、《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和《顾城的诗》。
中国有真正形而上的哲学吗?如果说有,那是因为有《老子》。连海德格尔也深深服膺于《老子》,其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尤甚。如果是老子,而非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图腾,我想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必然大有改观,必不至于陷入千年专制轮回的历史困境。很简单的道理,具备怀疑论和形而上学品质的《老子》,不会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统治、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而孔子的学说,恰恰沦为统治工具。要带的话,我会带三国王弼注本。
《唐诗三百首》,其实我真正想留的是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唐诗一百首 宋诗一百首》,是历代草书集字丛帖的第一辑,每首诗都是集历代书法家草书而成,在读诗的同时欣赏书法,一举两得。
《世说新语》,我恐不会带余嘉锡的三卷注疏版,而是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绘画世说新语》,此书精选百则,配以陈力农颇具魏晋风骨的绘画,可谓传神矣!
《顾城的诗》,不必多说。我精神上的导师。中国现代诗坛人才辈出,但天才只是少数,而顾城正是少数天才之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有着童话般的意境,有着大理石般光润的质地,有着拈花一笑的智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四本太少,还要再带几本的话,那么我自己倒可再罗列几本,不过以上四本是必带书,而如下几本则是可带可不带之书了。(考虑到是到异国他乡)它们是: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朱良志的《曲院风荷》,热爱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读此两本书,足矣。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客观了解民族品性,不褒不贬。
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一个人的冒险与勇气,一个人的世界与征途。
从所选之书中可看出,假如有朝一日出国打工,游子留恋的还是祖国的文化。最后我想说的是,党国要分清,党不能代表国家,更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
我与书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喜爱运动,有人酷爱旅游------性格不一,兴趣爱好不同。我呢,就喜欢拿一本书,找个僻静之处,坐下来,津津有味地看。时而被书里幽默有趣的故事......
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我与书的故事西飞四小 五年二班 王玥元我有一个好朋友,它有一个......
【“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我与书的故事宁夏中卫市中宁三小六(3)班孙屹指导老师常 玮书,是一柄放大镜,我透过它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书,是一枚指南针,当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它给我......
我与书的故事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我说“......
我与书的故事书是我的好朋友,在我二岁那年,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看书,是在我二岁那年,我看到桌子上有一本书。于是我翻开书,书上的那一幅幅彩色的插图使我入了迷。我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