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补充习题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八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七律 长征
随文练习
一、有的字可以根据字的“半边”(声旁)读音,如“逶迤”、“磅礴”、“五岭”、“岷山”、“大渡桥”、“尽开颜”等词语中的加点字;有的不能,如“等闲”的“闲”字。平时要特别注意后一种情况,防止误读。
二、这四个字是该诗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由此可知,七言律诗的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例如“丸”(泥丸)与“凡”(凡是),“乌”(乌蒙山)与“鸟”(鸟雀),“腾”(飞腾)与“滕”(滕州),“岷”(岷山)与“泯”(泯灭)。
四、既要克服险山恶水等自然方面的困难,又要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可说是艰苦卓绝,史无前例。今天,在新长征路上,同样要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才能建设好祖国。
五、作者把巍峨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这样来进行夸张。用来反衬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表露出作者的英雄胆略和伟大气魄。
六、在整个跨越“万水千山”的万里征程中,红军都充满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岷山千里雪”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更加激发起红军指战员强烈的斗志;越过“岷山千里雪”,意味着长征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七、长征途中还要战胜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本诗主要讴歌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但实际
上也暗含了战斗的胜利,如“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等,这里都进行过激烈的战斗;从诗歌写作的角度看,要形象,要含蓄,要能激起想像,七言八句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本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问题探究 1.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在长征中红军历尽艰难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下边六句选用典型事例写红军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夺取长征胜利的。
2.一是诗歌语言十分精练准确,这首诗仅用八句五十六个字就对长征作了总结。二是诗歌语言十分形象生动,如用“走泥丸”来写乌蒙山,非常生动;用“水拍云崖暖”来写红军渡金沙江时的情景,形象可感。
3.把“浪拍”改为“水拍”,是因为前边有“腾细浪”,这里为避免“浪”字重复,所以要改。把“悬崖”改为“云崖”,更能突出悬崖的高、险,这样就更能体现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长征组歌》两首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1.奇 写出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2.飞 写出红军行动迅速、气势不凡的特点。3.袭 写出红军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体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特点。
三、引出战胜自然和甩掉追兵两个方面的内容,诗篇可分为两个部分;造成反复出现的效果,强化“路难行”的印象。
四、诗篇描写了红军将士的革命理想、英雄气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红军将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他们具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英雄气概;他们“炊断粮”时“野菜充饥”;虽然“高原寒”、“风雨侵衣”,但“骨更硬”;住的是露天“营盘”;行进在“茫茫”一片的“皑皑”雪野。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五、A、B、D
六、1.比喻 形象地表现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2.拟人 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不怕难的精神。
问题探究
一、1.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当时的情况是红军作出要攻昆明的态势,待敌人调兵防守昆明时,就巧渡金沙江,跳出敌军重围。作者用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地说明毛主席用兵的神奇。
2.“天如火”说明当时天很热,战士们十分口渴;下边句中说“亲人送水来解渴”。据此,“水似银”应理解为“水贵似银”。这样理解更准确地体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
3.从“横断山”至“一家人”,比较缓慢,因为这里抒情色彩强烈;后面速度较快;“战士双脚走天下”至“调虎离山袭金沙”可显得激烈、高昂、快速,应能表现出我军士气高昂,出奇制胜地避开敌人、调动敌人、战胜敌人的特点;末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应缓慢、高昂、充满颂赞之情。
二、(一)1.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诗篇中写“遵义会议放光辉”,“万众欢呼毛主席”,从此有了“英明领袖来掌舵”,使“革命磅礴向前进”等,都充分表现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2.以旭日东升,百鸟报春的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衬托遵义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生,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二)1.山高水急,雄关阻道,敌兵驻守,船只缺乏。2.略
老山界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省略
三、1.队伍经过这里 2.一个多钟头 3.可以理解为行动艰难的队伍。因为大家都饥饿、疲劳,还有伤员,行动不便,运输员还要运载军用物资等等,所以行进很困难。
四、身后有敌人的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这说明红军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翻越老山界的,军情紧急更增加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
五、1.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现山路迂回曲折;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表现山势高峻。把这些景象称为“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显示出乐观和振奋的精神状态。
2.“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表现山势高峻;“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表现山势陡峭,近于垂直。
3.把星星比喻成“宝石”,显示星星之美,反映出乐观和振奋的精神状态;山峰矗立如巨人,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两个比喻突出了山高谷深,陡峭险峻。
4.所写景致优美,映衬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心情的愉悦和情绪的高昂。
六、1.“呜咽”在这里不是低声哭泣的意思,而是指流水声若断若续,表现了声响“不可捉摸”的特点,因而这个词与整篇文章的乐观主义基调并不矛盾。2.“抢了一碗就吃”,表明时间紧急,立即准备出发,并没有互相争夺的意思。
七、1.“下午两点多钟”,系指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红军从动身到登上山顶,整整用了一昼夜时间,“已经”表明历时很长,抵达山顶时很迟很迟。这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到了山顶”是一个难忘的胜利时刻,所以把“两点多钟”也交代了,以留作历史的纪念。2.用天色交代时间,有助于具体表现红军攀越时的真切具体的感受;表达上形象鲜明,便于读者具体想像当时的情景;还有助于明确前后记叙的某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如正因为“天色晚了”,所以才“肚子饿了”;正因为“天黑了”,需要砍伐竹林当火把,所以看到竹林才流露出欣喜之情,“果然有许多竹林”!正因为是“黎明的时候”,应该起身而又未睡够,所以才 2
“被人推醒”。所有这些,都说明用天色交代时间比用几时几刻几分交代好。第二处的“才”与“已经”一样,都表明行军艰难缓慢。
八、1.陡、窄、险。文章以夸张显其陡:“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以数字显其窄:“只有一尺多宽”;以具
体交代和感觉显其险:“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写雷公岩,能让人想像攀登的艰险,从而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精神。
2.爬完雷公岩是翻越整座老山界的一部分旅程,30里的山才走了10里左右,“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就衬托出翻越老山界更是多么艰难。
问题探究
1.从瑶民大嫂“变忧为喜”的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向瑶民宣传红军的宗旨,并谈了广西军阀压迫瑶民的罪行后,她说了心里话:“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红军又以自己的行动帮助瑶民:拿出仅有的米给她,不准拆她家的篱笆当火把。瑶民从开始“躲”、“神情惊惶”,到后来同红军十分亲密、非常欢喜。
2.看到了一切旧军阀队伍都强拉男子当兵,也就是当炮灰,伤害百姓利益,百姓对此十分害怕和痛恨;而红军则代表了人民利益,与一切军阀队伍有着根本不同的宗旨,人民群众只要了解了红军,没有不热爱红军的。
3.一连串的“谈到”表明红军了解瑶民情况,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路播撒革命种子,发动群众支持或投身革命事业。
4.瑶民煮粥给我们吃,我们把整整一袋米送给瑶民;为了防止有人把瑶民用枯竹编成的房子和篱笆拆下来当火把点,我们就写了标语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以告知我们的部队。
草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1.对战士充满感情,平易近人。2.把吃草提高到革命斗争需要的高度来看,事关重大。3.勉励战士认清吃草的意义,坚定对革命前途的信心。
三、第一处用“非常明确”,是因为杨光与医生之间为“救人”问题争辩而无法解决,周副主席命令先去救中毒的战士,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解答。第二处写他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甚至还要求画上毒野菜的图形,附上标本,所以用“十分具体”是很准确的。这体现了周副主席急他人之所急、一心为战士的高贵品质,同时体现了他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
四、1.先是冲,接着是跑,然后是走,最后是爬。这动作变化反映了草地环境的恶劣,同时也反映战士饥饿、疲劳,体力越来越不支。2.昨天煮野菜吃时,有的战士吃到有毒的野菜,口吐白沫,肚子痛得满地打滚。3.医生“惊呼”是因为他知道周副主席病重,如果再尝有毒野菜,会有生命危险;“扑”过去是想用行动阻止他尝野菜。这样写,更突出了周副主席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品质。
五、周副主席在重病中却还要移开担架半边让杨光坐下。这表现了他对普通战士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伟人风范,令人感动。
六、原句用“沉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副主席的话有极强的震撼力,给人的感受比改句更真切、强烈。
七、1.这段文字是在听了周副主席关于“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的一番话之后出现的。周副主席的话,表现了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杨光深受鼓舞,透过眼前的艰难困苦看清了革命的前途,所以觉得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了。2.写这段文字既暗示了中毒事件必将解决的结果,表现了红军战士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变得强大有力,也映衬了周副主席的崇高形象。
八、这篇文章主要不是写一个红军战士吃野菜中毒及必将抢救成功的事件,而是塑造以 3
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警卫员对小卫生员说的是吃野菜的红军战士比敌人高尚、强大得多,这反映了在周副主席影响下一个普通战士的可贵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周副主席“宽慰地笑了”。文章这样写,赞颂了广大的红军战士,也进一步从侧面和正面歌颂了周副主席的形象。
九、突出事情已经耽搁了一段时间,十分紧急重大,也表明杨光心情焦灼和他的顽强毅力,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问题探究
1.从革命领袖到普通战士都具有为革命舍生忘死的精神,大家齐心合力,所以能取得长征的胜利。可联系一些情节谈,如周副主席自己病重,却不顾生命危险尝有毒的野菜;那位战士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等待路过的战士,要他把保存的七根火柴带给部队。
2.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有力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好的细节描写极富感染力,能大大增强表达效果。(应联系作品中典型的细节来谈)
《长征》节选
随文练习
一、1.A 2.B 3.B 4.A 5.B
二、1.猝然 2.惨然 3.愕然 4.依然 毅然
三、1.三三两两: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般多用于人们没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比较自由散漫的活动。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画出红军指战员由于极度的疲劳和饥饿,有的已濒临死亡边缘而出现的状态。
2.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一般多用于献身神圣、庄严事业时的神态和决心。这里指周团长决心沉塘而死,以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一样十分神圣。
3.献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或生命献给祖国、人民或事业。一般用于人。这里用于战马,突出了战马之死对于挽救战士生命的价值。
四、各种:说明数量多;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他们要竭尽全力北上抗日,至死不渝;烈士:这些战士已经牺牲,从中可见中国革命付出的代价很大。
五、还有许多人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警卫员“偷偷儿地把自己那份儿炒面分给你我吃了”;周团长把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小战士面前,独自爬向水塘;彭德怀枪杀了自己的坐骑,把马肉分给战士。
六、1.描写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展现悲壮色彩,烘托战马献身,把马肉分给战士的神圣。
2.展现自然环境的苍凉和红军指战员处境的艰难,同时又表明了红军指战员生命之火不熄。
3.表现草地日出之美,象征红军长征揭开新的一页。
七、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断粮而造成的牺牲,保存有生力量,他只有牺牲心爱的战马了。前一处描写是为后一处作铺垫的。如果没有前一处,这里就显得突兀了。
八、选出一件事就行。叙事要概括,“感动你的原因”要写得具体。问题探究
一、1.周团长看两位战士饿得不行了,就把炒面让给他们吃,可战士们不肯,要留给他。他就想,自己只有一条腿了,怎么也走不出草地,又不愿连累他们。何况他们正年轻,如果不用担架抬他,他们可以走出草地。于是他作出了赴死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合乎情理的。
2.尽可能根据当时的处境想办法。例如有人想,不必让战士们抬担架,可以用担架的杠子拖着他在草地上滑行,这样可节省力气。又可找野菜吃,解决粮食问题。只要是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想的办法,都可以肯定。
二、背景不同,这里的歌舞晚会发生在红军处于极度艰难的时刻,而一般的歌舞晚会则发生在集会或喜庆之时;舞台不同,这里的歌舞晚会以无边无际的草地为舞台,而一般的歌舞晚会则在广场或大厅举行;人员不同,这里是广大红军指战员,而一般的歌舞晚会则是专业演员或群众参加;组织不同,这里是自发举行而迅速吸引大家,而一般的歌舞晚会则是精心组织安排;意义不同,这里的晚会以精神来填补“奇缺的物质条件”,鼓舞人们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战斗,而一般的歌舞晚会则以娱乐为主,等等。所有上述内容都能使人受到强烈的震撼。
苏教补充答案语文苏教补充答案语文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苏教补充答案语文,一起来看看吧!1、《师恩难忘》一、略。二、略。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口才、文笔、娓......
1《新闻两则》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积累运用 1.dāng dí jiān xiùèsuíjìng wén huáng yù 2.(1).A B A A (2) .A B A B (3).A B B A 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
看你基本功一、知识积累(15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
苏教国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看你基本功一、知识积累(15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
苏教六下语文补充答案苏教六下语文补充答案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苏教六下语文补充答案,一起来看看吧!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经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