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整理)_古代诗歌鉴赏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9:05: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古代诗歌鉴赏(整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诗歌鉴赏之”。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2.边塞征战诗

① 思想感情

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②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3.写景抒情诗

①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之心;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情怀;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伤感情怀。

②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正衬、反衬)、对比。③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怀古咏史诗

①思想感情

借古喻今,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流逝变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以古人自比,怀古伤己,感慨个人遭遇,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表现出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5.送别诗

①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离愁别恨;或对友人劝勉、鼓励、安慰;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②送别诗的结构

送别诗一般都是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解读诗词的意象

1.抓住诗词中的特殊意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①月——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边人的悲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②柳——以折柳表惜别;抒发离愁别绪;惜别怀远。折柳、《折杨柳》曲、《梅花落》等与柳作用相同。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③燕子——表春光美好,惜春之情;表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或代人传书,诉离情之苦;表现羁旅情愁,抒写漂泊流浪之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燕子,已经飞入平常的百姓家。表现诗人无限感慨世事的变化。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④草木繁盛或繁花盛开——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或伤春之情。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⑤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或悲秋。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⑥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高洁的品质。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⑦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或悲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以井边叶黄的梧桐起笔,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⑧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⑨鹧鸪鸟——离愁别绪或凄凉忧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边日晚我正满怀忧愁,听到深山传来凄凉的鹧鸪声。

⑩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表现思归。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把握意象或色彩词,领悟诗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积极的意象(景物)抒发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消极的意象(景物)则表现的是孤寂悲凉的情感。暖色的词表现的是诗人美好愉悦的情感,冷色的词则表现的是悲凉凄苦的情感。

例:(2006年湖北卷,14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抓住写作的特殊日子,领悟诗人的情感

逢年过节等特殊的日子,常表现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思乡怀人。例:(2006年江苏卷,12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①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是命题者对考生的暗示,降低阅读的难度。

1.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有关者的生平,写作背景,暗示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2.解释诗词的用典,暗示主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涵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感情趋向和愿望等。

例:(2008年全国卷Ⅱ,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在诗词的整体阅读时,以上几种方法可同时使用,从多方面来理解诗词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答题的语言表述模式

诗人塑造了(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的身份称谓。(分析)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8年广东卷,10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⑪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⑫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 分析内容(画面)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4.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答题技巧 1.解题步骤

①分联或分层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翻译诗句的内容)。

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2.答题语言表述模式

诗歌 联(先)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联(再)描绘了一幅(翻译诗句的内容)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三、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三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氛围?

二、鉴赏知识积累

意境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清新幽静、朦胧渺茫、孤独凄凉。

三、答题技巧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1.解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回答具体。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出

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诗人通过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四 语言特色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二.鉴赏知识积累

语言特色常用答题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平实质朴。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四.典型题例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2008年北京卷,12题)

①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②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8年重庆卷,12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五 字词鉴赏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为什么是此字?

4.此诗的某一句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一字更好,这什么?

5.前人认为,某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诗眼),为什么?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说明该字在诗句中所用的艺术手法。

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在诗句中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③说明该字点明了景或物的特点,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答题表述模式

诗人用了

艺术手法,描写出了

景象(画面),点明了(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广东卷,10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诗人用“日暮”“月初白”等意象。描绘了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诗人以“眉”喻月,描绘出了月的形状,表现出月的清秀。以“镜”喻水,表现了兰溪水的清澈明净。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把情感寄寓于景物的描写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通过描写离别之景,表现了离别时的悲伤。

托物言志:多用于咏物诗中,将个人之“志”(思想品质)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是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①以动衬静,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②乐哀相衬。③声寂相衬,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以马的嘶鸣衬寂静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之境;设想之境。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先写除夕之夜游子“不眠”,实写。后一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把深挚的思乡情思抒发的更加婉曲含蓄。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动静结合: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手法。③手法内容上的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④手法本身的作用。2.答题表述模式

手法+说明+作用。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2008年上海卷,14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14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七 鉴赏诗句型

一、提问方式

1.解释某联的意思。2.赏析某联。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的理解。

二、鉴赏知识积累

1.诗句的作用: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常见的思想内容: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讽喻抒怀、春恨秋悲、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3.常见的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①解释某联的含义。

②某联所用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并简要分析。③结合诗句阐释。

④点明内容作用:描写了„„景象;表现了„„特点;营造„„意境;抒发了„„感情。

2.答题表述模式:

该联的意思是,用

艺术手法,描绘出了

景象,烘托出了

意境,点明了

特点,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四、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年福建卷,9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的坚贞的情怀。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八 比较评价题型

一、提问方式

这种题型命题者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2.这两首诗,在„„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在„„方面有什么不同。

二、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2)先总体分析,再具体解析。2.答题表述模式

比较相同点: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

手法(或都表现了),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2、通过对古......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鉴......

古代诗歌鉴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古代诗歌鉴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下载古代诗歌鉴赏(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鉴赏(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