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现代日本文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三讲 教案
一、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4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现当代日本文学
四、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现当代日本文学的学习,掌握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1、川端康城及其《雪国》
七、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讲 现当代日本文学
一般来说,日本现代文学的起点是1923年,以关东大地震为界。1924-1934年间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时期。1924年6月青野季吉、小牧近江、金子洋文等13人创办的《文艺战线》,并公开宣布建立“立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艺术方面的共同战线”。1925年12月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经过多次分裂和组合,1928年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即“纳普”),并创建机关报《战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高潮。在“纳普”时期,出现了许多作家和理论家。其中,藏原惟人(1902-1991)就的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就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蟹工船》(1929)、《为党生活的人》(1933)。此外,还有平林太子(1905-1972)的《来自糖厂》(1928)、德永直(1899-1958)的《没有太阳的街》(1929),以及叶山嘉树(1894-1945)、黑岛传治(1898-1943)、中野重治(1902-1979)和宫本百合子(1899-1951)等人的创作,表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获得全面丰收。然而二站前夕,日本政府对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疯狂镇压,许多作家被迫转向。1934年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宣布解散,从此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进入低谷。
1923年大地震后,日本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新感觉派”。1924年由横光利一(1898-1946)、川端康成(1899-1972)、中河与一(197-1994)和片冈铁兵(1894-1944)等14名作家在菊池宽支持下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当时日本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对了该杂志后说道:“我觉得《文艺时代》派的人们具有的感觉比以前出现的不管什么样的自我感觉艺术来,是更新的、在语汇和诗以及节奏的感觉中生存的感觉。”新感觉由此得名。该派开创了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其主要理论家有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他们反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写实手法,强调以新的感觉和新的技巧对现实做精美的加工。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办。于是该派作家开始分道扬镳。有的加入无产阶级文学的行列;有的成了“新兴艺术派”发起人。1931年新兴艺术派又分为“新心理主义”和“新社会派”。这些流派的形成为日本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23年前后,日本现代诗坛出现了新的诗歌运动。该运动由于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新锋派诗歌运动。其主要表现为:有冈本润(1901-1978)和小野十三郎(1903-)创办的具有无政府主义式的杂志《红与黑》;1924年由高桥新吉(1901-1987)等人创办了《亚》推行达达主义。1928年由春山行夫等主编《诗和诗论》注重新精神的诗作。与此同时,日本诗坛也出现以中野重治(1902-1979)、小熊秀雄(1902-1940)等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运动。这样一来,在日本形成了无产阶级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相对待的局面。1923年后,小山内熏(1881-1928)和土方与志(1898-1959)为日本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久,日本剧坛出现了以村山知义(1901-1977)和前田是也(1904-)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戏剧。
二次前夕,日本文坛出现了“文艺复兴”的现象。所谓文艺复兴是指从无产阶级文学向纯文学的转向。1933年文艺春秋杂志社召开了“文艺复兴座谈会”。复兴首先表现在大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上。如永井荷风的《向日葵花》(1934)、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1933)、德田秋声的《勋章》(1935)等等。与此同时,青年作家也加入此行列。如石川达三(1905-1985)的《苍氓》(1935)、石川淳(1899-1987)的《普贤》(1936)等等。不久,“文艺复兴”运动就被“日本浪漫派”和“国策文学”等取代。1935年《日本浪漫派》杂志创刊。代表人物有保田与重郎(1910-1981)、左藤春夫(1892-1964)等。该派主张借用日本传统文学和古典审美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民主主义”。“七七“事变后,日本国内为鼓吹战争,美化战争,日本政府先后组织了“大陆开拓文艺恳谈会”、“经国文艺会”等,要求文学创作应该服务于战争。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除了少数作家没有涉及政治外,大部分都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
二战结束后,日本文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46年由德永直、宫本百合子、秋田雨雀等组建了新日本文学会。该会以民主主义文学为基础。这时期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静静的群山》(1949-1954)等。1946年至1950年日本第一战后派与第二战后派作家相继出现。代表作家有第一批战后派有野间宏(1915-1991)、椎名麟三(1911-1973)、梅崎春生(1915-1965)等;第二批战后派作家,如岛尾敏雄(1910-1986)、安部公房(1924-1993)、三岛由纪夫(1925-1970)等。与此同时,日本文坛还出现了无赖派和其他流派。他们反抗权威,以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如太宰治(1909-1948)的《斜阳》(1947)、尾崎一雄(1899-1983)的《虫子的二三事》(1948)、丹羽文雄(1904-)的《讨人嫌的年龄》(1947)、舟桥圣一(1904-1976)的《雪夫人的绘图》(1948)、高见顺(1907-1948)的《在我的心底》(1947)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50年代起,安冈章太郎(1920-)、吉行淳之介(1920-)等第三批新人开始登场。他们的小说以朝鲜战争和日本军需经济为背景,以私小说的风格开展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随着石原慎太郎(1932-)、开高健(1930-)、大江健三郎(1935-)的知名,昭和三十年代派开始出现。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表现太阳族年青人的新道德观念。大江健三郎对个人和人类不幸的关注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和《核时代的想像力》(1970)等小说中反复出现。新的观念和独特的文体受到读者的欢迎。1955年是日本文学史具有意义的一年。与此相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坛出现了“第三代新人派”。他们主张以个人角度表现时代。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安冈章太郎(1920-)的《花祭》(1962)、吉行淳之介(1924-1994)的《阴暗的节日》(1961)、阿川弘之(1920-)的《云之墓》(1965)、远藤周作(1923-1996)的《海和毒药》(1957)、大江健三郎(1935-)的《个人体验》(1964)等。
《雪国》
川端康成是日本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早期作品有《伊豆的舞女》(1926)、《母亲的初恋》(1940)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艺妓、舞女等下层女子,表现她们的不幸和纯洁的爱情,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同情。战后,他继续早期创作的道路,写出了《舞女》(1951)、《名人》(1954)等作品,但同时也创作了表现唯美—颓废思想的作品,如《千鹤》(1949-1954)、《山之音》(1954)、《睡美人》(1962)、《一只胳膊》(1964)等。由于他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篇小说《雪国》(1937)就是他三部获奖作品之一,日本现代文学评论家伊藤整认为该小说是“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川氏的集大成者。换句话说,小说不仅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还体现了他浓郁的虚无主义思想。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是《雪国》的开篇句子。该句不仅暗示了时间的转换,即由现实世界转化为虚无世界,而且它还将读者引入一个由川端康成精心营造的纯洁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冷清的虚无、幽暗的群山、皎洁的月光、流动的夜景、飞雪的穹宇、飘浮的雪花、多姿的红叶以及透明的银河,无不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许,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演绎出岛村、驹子以及叶子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
《雪国》的人物不多,共四个。然而这四个人物却集中表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思想。总体来看,岛村是一位空虚无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住在东京的一个商业区,家境较殷实,因而能够坐吃家产、无所事事。岛村生活态度中的虚无主义思想十分明显。行动上,他颓废堕落;思想上,他充满幻想。他将现实的一切都看成“徒劳无益”,因而在他眼里,只有沉浸在非现实的幻想中才能感到一种虚无的魅力,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他不辞辛苦地登山就是如此。可以说,岛村冷漠的虚无主义思想支配了他的全部生活方式和整个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了弥补精神的极度空虚,他时常寻花问柳。不过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摆脱空虚的束缚,相反还加重了他的精神苦痛。他从来不看西方舞蹈,却热衷于“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西方舞蹈的文章”,其目的是为了寻求轻松;他到雪国寻觅消遣,表面看来是为了“唤回失去的真诚”,其实是在空虚的自我表现中寻求寄托,以求“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都市生活让岛村觉得乏味,于是他孤身来到雪国,遇见了驹子和叶子。起初,他摆出一幅正人君子的样子,大谈要与驹子“正正经经的交朋友”,决不打她的主意。可是他心里却时常想着“自己原本就是她”。一旦他得到了驹子自然就会失去兴趣,扬长而去。半年后,他玩弄自己的手指,回忆接触驹子时手指留下的余热,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和肌体之渴。然而岛村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他渴望得到幻想中的冷艳、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所以叶子的出现让他感到“一种不是人间的象征境界”、“透明的幻影”和一个“美的不胜悲凉的声音”。他倾心于叶子,把她看成超现实美的化身。可是这种美是冷峻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的倾心最终换来的是一场徒劳。因此,叶子的死使岛村对她的爱构成了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于是小说结尾写道“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了下来”。很明显,岛村的精神是颓废的,感情是苍白的。由于奉行“徒劳无益”的思想,因而他无论何种努力和追求都注定要以失望而告终。川端康成有意识地安排这种悲剧性结局,目的就是要表现岛村的虚无主义思想。
如果说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岛村身上主要是通过思想活动来表现,那么在驹子身上则是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作为与叶子——岛村精神幻想式的人物相映称的人物,驹子显得充实。她安于贫困,在雪国偏僻的小山村给人帮工,丝毫不羡慕都市生活,当有人问她为何不城市时,她明确地回答自己对东京早已心恢意冷。这种甘于淡薄的生活正好反映了驹子淳朴的性格。她心地善良。当她得知行男病危时,她不惜改行做陪酒女郎,把卖笑的血汗钱汇给医院。驹子也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因此而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相反,她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她一心崇尚艺术,因而在与岛村的闲谈中得知他熟悉舞蹈,自然而然将之作为知音。她真心倾慕岛村,她明知道岛村有家室,明知道是个靠不住的人,还愿意委身于他,而且在岛村面前,驹子始终都是一幅温和的样子。即使岛村弃之而走,她也毫无怨言。可以说,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这种爱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关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在小说中,驹子对全部生活的追求最终都落空了:她卖身为行男治病,但行男还是死去;她练得一手好琴,只能供他人娱乐;她对爱情的执着,最终徒劳无意;驹子成长在银装素裹的雪国,纯朴的大自然赋予了她纯洁、真挚的情感和豪放直率的性格。然而,在岛村看来,这一切都是“单纯的徒劳”、“空虚的徒劳”,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渺茫的憧憬”。因为岛村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空虚的化身,只有通过一种朦胧、含蓄的感性美,才能将自我沉浸于一个纯净的梦幻世界。也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真正的艺术之美才会实现。可以说,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之美让岛村整日沉湎于纯洁的梦境中。所以当岛村初见驹子的时候,他曾情不自禁的惊叹于驹子的洁净,他甚至认为“她的脚趾丫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可是这种清纯之美并没有继续下去。当驹子对他的感情带有世俗性的时候,纯真的形体不再存在,她在岛村眼中的美也随即消损。此时的驹子犹如撞上一堵虚无的墙壁,那回声,在岛村听来,虽然如同雪花纷纷落在自己的心坎里,但依着岛村的性子,这种回声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因为驹子所沉浸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性,而岛村所追寻的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因此,双方的分离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哀。作者正是这样将驹子的外在行动与岛村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岛村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驹子的所作所为,从而发出一切都是徒劳的叹息。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
然而,相对于现实的驹子,叶子则完全是虚无的象征。她宛如一座超凡脱俗的雕塑令人神往。作品中,岛村总是形容叶子的声音美得“空灵”,是“纯粹之声”。说她映在车窗玻璃上的倩影,是来自“修远的世界”,是“造化的默示”。她那迷人的眼睛在岛村看来,如同“飘浮在夕阳余晖中的娇美的萤火虫。”可以说,这种美不是来自这个现实世界,而是来自遥远虚无的幻想世界。因而,叶子成为岛村纯粹的精神和永恒美的象征。用岛村自己的话说,就是“她那迷人的美,使他感到吃惊。”应该说,叶子的美不是世俗之美,而是一种空灵美,是岛村理念之美,是一种非现实的幻影。“她的声音优美,甚至带有悲哀的气氛,清脆的嘹亮,仿佛在雪夜里回荡。”可以说,这种纯真的声音,已经是使岛村产生了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受。因为这种美的感受才是他毕生寻找的东西。叶子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她的出现时常是那般纯美飘逸,每每“犹如在梦中出现似的”,不仅如此,作者还让她成为某种超乎尘世的精神美的象征。即使是她无言的一瞥,也会使岛村感到一股穿视灵魂的穿透力。她为全书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凄凉的色彩。总而言之,叶子是一个与驹子相对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她是一个透明的幻影,是超我的象征。与驹子对现实的执着不同,她是一个超脱世俗的形象。然而,灵的境界,无限的精神,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当叶子要求岛村带她离开雪国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为了保持岛村心目中那份纯洁之美,让这种不合实际的美免遭扼杀的命运,于是,川端康成用一场熊熊的烈火洗净尘世的纷扰,以一个涅磐式的升华,使叶子有具体的形象变成抽象的概念美,从而,让这种虚无思想永存于雪国。可以说,叶子的死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起点,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故事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故而,呈现于岛村意识之中的虚无观念,只能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实现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行男的形象在小说中刻划达较为薄弱,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换而言之,他是一个道具式人物,比较特殊。他的病情将叶子和驹子联系起来,通过对他不同的态度,由特殊走向统一,使她们一起来承担使虚无主义思想形象化的任务。因此,《雪国》如果少了行男这个人物,那么它的虚无主题将会淡化许多。通过这四个人物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雪国》的基本主题是虚无主义。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虚幻之美,那种空灵之美。作者通过四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扬了一种虚无思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人生毫无意义,只有死才能得到解脱。正如日本评论家伊藤整认为“岛村决非情人或好色者,而是美丽,锐敏事物的感觉计量器。”的确,在岛村周围所安排的世界,虽然由现实的描写,如雪、房子、风俗以及虫子所包围,但又几乎近于虚幻和抽象,仅仅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舍弃了除“强烈的思念、严肃的呼声和最细腻的内心愿望之外”的其他无意义的具体性描写。虽然小说给人以深刻的真实性印象,但是这种所谓的真实性是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相当大的距离的。因此,《雪国》通过对纯真的声音听到入迷,对纯真的形体看得入神的岛村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虚幻却又美的出奇的纯真的精神世界。岛村试图通过驹子和叶子这对雪国中的精灵来追寻虚无美的存在,以此来发现存留于人们记忆中的纯真,却最终因现实因素而落空。《雪国》中,反复流露的虚无思想,不仅是岛村的看法,而且它也是作者川端康成思想的裸视。
八、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介绍现当代日本文学概况。其次,介绍川端康成及其代表作品。最后,对《雪国》中虚无思想进行分析。
九、思考题 新感觉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如何影响? 《雪国》中虚无思想对其有什么影响?
十、参考资料
1、川端康成《雪国》,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2、王向远《中国体裁日本文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谢志宇《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叶渭渠《川端康成传》,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年。
十一、课后小结
第三讲 国有企业改革【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懂得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力轩教育初中英语一、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句子的成分。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状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主语:主语是一句话的主体,表明说的......
第三讲 考勤表一、知识点小结(个人简介和课程表)1、设置文字居中显示:“格式”——“段落”2、插入表格:“表格”——“插入”——“表格”3、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显示的位置:选中表......
第3讲 速算与巧算(一)一、知识要点速算与巧算是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节我们学习加、减法的巧算方法,这......
第三讲写作聚材·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生成 ·聚材的途径·材料的积累一、材料的含义1 一)材料与聚材1.材料:指写作主体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现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