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柴静《看见》_柴静看见经典语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8:38: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评柴静《看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柴静看见经典语录”。

出于对柴静姑娘的莫名其妙的喜欢和亲近感,一个不太爱买书的人,当机立断买了这本《看见》。开会的时候看了一半,讲台上的声音选择性地收进耳朵里,自己跟着书里的内容一会儿陪泪,一会儿赔笑。好久没这么酣畅淋淋地享受看一本书的过程了,可能也是自己太不求上进。

可能由于专业的原因,现在看书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意语言,而不是只沉浸在故事里。柴静的文字简洁有力又非常传神,带着新闻专业的色彩,读起来像吃梨一样干净利落嘎嘣脆,吃完还有满口滋润的回味。她在书里说,本来想参考若干年前的日记,看后发现唤不回一点回忆,因为通篇都是“我我我”,就像很多小资的文艺青年一样,下笔就一脑袋扎进自己编织的五光十色的泡沫梦幻里,旁人如堕云雾,自己还为那点虚浮和忧郁美得不行。新闻要求的客观、精准,猜想柴静也是经历了很多打磨才有了这样的蜕变,说话都能点到为止,并且一语中的,不卖弄文采,不推销思想,也不低估读者的智商。

她说书中主要是记录多年采访生涯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新闻更是。人的内心是最不容易走进的,更何况要用镜头呈现出来。有个细节印象特别深,有一节讲到采访一个青少年盗窃团伙,他们大都是因为没有亲人而去在偷盗中寻找刺激和成就感。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孤儿独自生活,无人看管,一直流窜着生活。采访结束前,她给了小孩一百元,问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吗?孩子说,因为你可怜我。她说不是,因为你今天帮我拿器材,表现很好,这是你辛苦得来的酬劳。即使她说孩子可怜,谁会去责怪呢?可是她没有。稍有恻隐之心的人都会怜悯弱者,能施以援手已属难能可贵,但面对弱者能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有几人可以做到呢?尤其是强弱极端分化的当下。

书中提到了很多不寻常的采访对象,有囚犯、吸毒女、抑郁症患者、盗窃惯犯的青少年,他们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身上却背着同一个标签——异类。失去庇佑、缺乏尊重的生存状态会让人压抑、自闭,心中筑起高墙,连身边最亲的人都不一定了解他们的感受,何况是个萍水相逢的记者。但是柴静的独特就在于她总能找到打开那些弱者心门的钥匙,并且有很多人和她一直保持着多年的信任和联系。他们也是柴静个人魅力最好的见证。

新闻不像文学可以凭主观想象,它要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越接近事物原貌,镜头和讲述才会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书中有一条思想主线就在于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强调。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很多非专业的人都知道。可反观身边的种种,不难发现践行之不易。网上随处可见各种新闻的铺天盖地的煽动和咆哮体。刺目的标题,劲爆的图片,愤怒的呵斥,满篇粗口和惊叹哈的跟帖…….媒体有呼唤正义的职责,但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就会在所谓正义的情绪中迷失。感触最深的就是药家鑫事件。当时最初出现的消息是富二代、军二代残忍杀害女工,几乎众口一词。最后揭示,药家鑫并不是什么二代,即使勉强说是,悲剧的原因也不能简单落脚于阶层的对立,富人的残暴,而是家庭教育这个更值得所有人警示的问题。深层的社会意义被阶层对立的刺痛式的怒吼遮盖了,悲剧不能带来应有的反省,这才是最大的危险。如果对事件的探究不能跨过情绪的门槛走到人的内心深处去洞察,那结论不仅没有意义,反而可能是误导。

书中有个贯穿始终的隐性的男一号,之前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陈虻,柴静提到他最多的告诫就是要有尊重事实的态度。细想想,也许不只是新闻人应该如此,我们普通人不也常因为一时意气而冲昏头脑吗?每个人都是复杂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每件事都是长长的因果链条中的一环,有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视力”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太容易被眼前一点表象所误,一叶障目。所以我最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新闻贵在呈现真相的话,那媒体的职责应该是贵在启蒙。柴静解释“’看见”是,睁开双眼,挣脱蒙昧。这也是“启蒙”两个字的意义指向吧,它不只是告诉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教你如何去看,去思考。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我想这个“淡漠”不是冷淡,而是学会用理性去观察和分析,去寻求解决之道。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不论是网上还是现实中,都会少一些暴戾之气。

这本书基本是以柴静印象最深刻的采访经历为篇章结构,很多故事都可以反映出她作为一个新闻人的独特视角和高明之处。周正龙真假虎的报道是最典型的,与其说是一个报道,不如说是一次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检验。她和同事们常提到新闻“落点”,这篇报道的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落点。书中提到的周正龙事件让人不得不惊叹柴静的深度报道和挖掘能力。就像她给本不看好这个选题的领导递交的策划案中写的那样,这件事不仅关乎真相以及调查的真实性,而是对各方科学态度的检验。一只假老虎闹成了“皇帝的新装”,各路人马各怀鬼胎,上演了一出比童话还热闹的大戏。引用一位外国学者评论中国人的话,罗马谚语说探求真理的人是幸福的,而在中国可能是最倒霉的。

这种管中窥豹而又高屋建瓴的报道,加上大量旁征博引的证据,作者的才华和洞见着实让人钦佩。看看现实中所见的官方的糊弄,学界的浮躁,民间的迷信,种种五花八门的骗局,歪门邪道的捷径,足见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度中的各种奇葩。反观自身,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却经常下意识或者有意识尽管有时也无奈地充当着“骗子”的角色。

很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很强的冲击和印象,双城的少年自杀案,为征地问题探访专家时步步紧逼至对宪法的叩问,药家鑫事件中穿插的高晓松刑满后对狱中生活的讲述,等等。还有一些人物同样让人难忘,书中提到最多的,可称作央视新闻评论精神导师的陈忙,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和热情的作者的同行,被家暴后仍然劝孩子不要恨爸爸的李阳前期,为一块五毛钱跟铁路系统打官司争权益的郝劲松,无争无为而又无力的自由主义志愿者卢安克…….理解了柴静所说的是,是他们构成了我。一个记者的眼界和心胸需要多开阔,才能融化这么多故事和性格,而融化之后她的内心又该有多丰富、多饱满啊。

柴静还分享了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时而流露出内心潜藏着的文艺范儿青年的气息,越发觉得她这个人真实、可爱

看见柴静

编辑推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1.柴静个人成长......

《看见》柴静

《看见》 柴静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1.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只是、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到了几个层面2.戏谑风头人物,逗逗女同事......

柴静《看见》

《看见》读书笔记整个寒假我几乎都在阅读这本《看见》,柴静刚写的一本新书。闲来没事,就坐下来把书翻开,看完一章就不由得停下来了。总是会被一个句子或整个事件给感动,或者更准......

柴静《看见》读后感

未忘初衷读《看见》有感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

看见柴静读后感

看见柴静读后感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

下载评柴静《看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柴静《看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