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凡是形成习惯的事情,做起来不勉强,不费力,不但不感到有压力,而且认为是一种享受。习惯读书、看报的人,从书中可以吸收到营养,读书、读报有无限欢乐;习惯酗酒的人,看到酒,闻到就香非喝不可,直到酩酊大醉;习惯吸烟的人,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若没有烟抽,浑身都不自在。
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恶劣的习惯,不利一生。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责任所在,就是培养孩子建立优良的习惯,使之伴随他们一生。
下面介绍几种良好的习惯及建立的方法:
一、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很多伟大的人物、学问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也从记日记中获得了极大的收益。
记日记不仅能帮助人练字、练笔、练记忆力,更重要的还能帮助人提高观察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
记日记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重要的是如何把记日记的习惯培养起来。
1.教给他们写日记。记日记的人,开头总碰到一个如何记的问题。日记,日记,一日发生的事情都要记。这是记日记的一种方法。鲁迅先生的日记中,某日收到谁的来信,发出谁的信,某日谁来访都有详细记载,这为后来的人们对鲁迅进行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还有一种记日记的方法,记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有形象的描写,内心的波澜,道德的评价,它也可视为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评论。无疑,这样的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不论记哪一种日记,都需要我们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
2.让他们坚持下去。
孩子写日记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写下去。一般人写日记的规律是热两天冷两天,糊里糊涂过半年。老师提醒一下,便记两天,写后又冷下来了,把写日记的事抛之脑后。坚持写日记,也是意志的锻炼。我们的责任是使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二、养成他们寻找方法的习惯。
有人写过这样四句话:
成果确可贵,方法价更高。
二者择其一,方法最重要。
获得成功会使人高兴,人们期望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项一项事情的成功。一项事情成功,固然是可贵的,但最可贵的是使我们掌握了获得成功的方法,便容易事事成功了。
任何事情成功都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做为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多研究一些成功的方法。
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方法之中,不同的门类学科,也有不同的方法,有的重理解,有的重记忆。研究方法,掌握方法事半功倍,不研究方法,不掌握方法事倍功半,甚至会碰壁。怎样培养学生养成寻找方法的习惯呢?
1.平时要他们注意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报刊杂志上经常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间必然有工作方法,成功的工作方法需要学习,失败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的借鉴。这都是培养他们注意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2.总结适合自己的思想方法。不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思想方法都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这即是思想方法的特殊性。我们要教会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
三、养成听取不同意见的习惯。
有人听不得批评,只要听到人家的不同意见,便火冒三丈。这样的人,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者,似乎他比任何人都高明。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有的人当面不提意见,背后意见却是一大堆。这样的人,也知道别人对他有意见,以“我不怕”为盾牌,绝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故步自封,把自己和群众隔离开,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呢?
1.听和接受是不一样的。培养孩子听取别人意见而不是让他无条件接受所有意见,听了不同意见要进行分析,对的接受,不对的便不接受。作为教师可以开展各种问题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能培养孩子听的习惯,对人家的异议不但肯听,还要耐心听。不管对人家的意见同意或是不同意,接受或是不接受都要耐心地听。
2.帮助他们总结自己听取反面意见的好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提不同意见的人出自不同的目的。尽管动机不一样,即便是某人提意见的动机不那么端正,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也是带来益处的时候居多。作为教师要多帮助孩子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四、培养他们养成严律己、宽待人的习惯。
一个人同他人能否搞好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严律己、宽待人,还是宽待己、严待人。
严律己的人,在同他人来往中,总不想占便宜,而是想吃点亏。有了缺点,严格自责;有了利益,退避三舍;有了困难,挺身而出;有了责任,敢于承担。严待人的人,恰恰相反,只看到人家的毛病,看不到自家的毛病,有了利益,想占头一份,总之,把坏事推给人家,好事揽给自己。当然,谁也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交往。
严律己、宽待人的人在交往中首先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持的态度,这样的人,在交往中主动愿意吃点亏,但由于谁都愿意同他交朋友,他们处处有亲人,在困难时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他们都是富有者。
怎样培养学生严律己、宽待人的习惯呢?
1.随时进行着方面的教育,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就表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严律己、宽待人是应该的,久而久之,习惯便成自然了。
2.于个别学生对症下药。有的学生在道理上明白应该严律己、宽待人,在行动中又常常做不到。教师应根据情况适时举例,引导其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使其站到对方的位置上,也便能体谅对方了。
良好的习惯还有很多,如: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听广播、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等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生活中予以培养,或是以身作则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形成,终身受益。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叶圣陶先生有关理论看良好习惯的养成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一、习惯的形成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
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
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
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回答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问题,要是几话有说清,那人人都把孩子教育好了,每个孩子都成总理了。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各家各人根据孩子的不同的情况......
和平中英文实验学校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实 施 方 案为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学校决定,在小学部开展争当“四......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良好习惯越早养成,孩子受益越早,家长越轻松。那么家长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呢?如何养成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培养良好家风 养成良好习惯蔡村小学 王金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孩子的生活行为越发让人头疼难教。生活中,各种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心得体会各位老师们、家长们,大家好!我是145班谢一生的家长。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心得体会。教育的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