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本书的排印和脚注:本书是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译文排印的。该译文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刘丕坤的译文校订的。在此次付排前,中央编译局对译文作了某些修订。鉴于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容上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密切联系,将它作为附录收入,其中个别的地方译文也有改动。本书脚注中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2卷编者加的,注明“俄文版编者注”;凡是中央编译局加的,注明“编者注”。
在这里,我主要想要从本书的内容和“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两方面进行论述。参考的数目有:人民出版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著作的《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书本简介:《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
根据[第一手稿]《工资》第九页可以看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紧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
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这里,我主要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工资》(11页第8行开始)来说明: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赎回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象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慎重的苦难’。
(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的有利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资产阶级来说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会处于财富日益增进的状态呢?那就在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但是,这显然是有条件性的。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么样呢?”另外,从[异化劳动]中,45页20行“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在物质增长的状态下,工人也是不会富有的。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21页第10行可以看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因为“资本实质就是积累的劳动”、“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我从《手稿》中[异化劳动]中举一段话(49页15行开始)加以证明。“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在《手稿》中,抛弃了国民经济学家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而是直接从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考察了工人的异化、外化。
《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唯心主义笼罩的幽暗的美学之林中,《1844年经济学手稿》,无疑是独闪金光的一株大树。
它在马克思美学思想史上树立一块举世瞩目的界碑。
为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让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角度,说明一下。
首先,我要介绍两个概念,一个是“对象化”,另一个是“自然人化”。
所谓“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主体来说,称作“对象化”:这个过程,对客体而言,则叫做“物化”,“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深刻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其要义是人类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生产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自然在人力求控制、征服、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在自然中得到实现。(但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自然人化,首先包括对客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它标志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标志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自然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通过生产实践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与自然对立。自然界最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支付的力量同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深入,人们支配的自然事物越来越多,在一定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地位相互转化,人由被统治的地位变为统治的地位,人成为自然的主宰。
在这一新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出现了新的矛盾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达到了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自然人化,不仅指对客体的改造,也包括对主体的改造。自然人化是同步行进的双重历史实践进程,即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亦即客体自然的人化与主体自然的人化。
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中,自然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实现着人的目的,体现着人的本质,自然感性形式积淀了社会理性内容,这时便形成了美。
内在——主体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自身的自然——五官感觉的人化,它形成了人特有的审美——美感能力。这是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和外在——客体自然的人化交融生发的产物。一方面,客体自然的人化形成了美,与此相统一的另一方面,主体自然人化形成了美感和审美能力。人类的审美活动、创造美的活动,就这样须臾离不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虽不是直接着眼于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性,但它确乎从最深层次上解释了美和审美的秘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础。
从表面上看,“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固然不是马克思直接论美和美感时提出来的,但它和美及美感问题密不可分,因为从存在“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那一天起,人就开始创造美,审美意识也就出现了,这之前,美和美感都是谈不上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最近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来读,闲来无事写一下感受。在以前从未关注过相关的东西,别说思考了。也很少思考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
从异化劳动理论看马克思的早期经济理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在历史长河中是不起眼的一年:中英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两年,美墨战争还有两年才会爆发;但这绝不是一个......